小时候,山村里的男孩子,最爱玩的就是养鸟。虽然养不长久,但总能兴奋一阵子。
我没有养过鸟,虽然做梦都羡慕,也曾刻意去找,总是一无所获。而父亲总是从早忙到晚,是不会给我捉鸟的,我也就只有追随着伙伴看看的份了。
也就在这时候,我认识了一种鸟,很小,小得让人怜。这种鸟有时候被攥在小伙伴的手里瑟缩着,有时候被圈在笼子里,也不叫,只是惊慌地跳来跳去。小伙伴不愿意让我多看,好像我看久了,就变没了似的。不看就不看,有什么了不起的,也没什么好看的!我只有“泛酸”一下。
伙伴们告诉我,这种鸟叫“荆花”。为什么叫“荆花”呢?于是,我就时常注意起这种鸟来。这鸟飞起来的时候,扑扑楞楞,闪闪烁烁,在低矮的树枝间游弋。而最美丽的一瞬,就是它展翅的时候,那鲜嫩的黄色,像展开的花瓣。这画面一直印在我脑子里了。我有点明白为什么叫它“荆花”了。
多少年了,求学、就业,为生活奔波,这童年的记忆封存起来也许忘了。重又拾起时,已如发黄的照片。
周六带女儿到乡下老家散散心。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手机响了,我用两脚撑住摩托车,和同事聊了一会。再发动车子时,右侧忽闪了一下,好像什么东西飞过去了。“这地方有鸟窝。”我像突然有了灵感一样,跨下车,向那丛密密的荆棵里一瞄,就发现了那个鸟窝。我小心翼翼地拨开几片荆叶,四只鸟蛋躺在那编织精密的巢里,灰色的外壳上有密密的淡纹,仿佛能看到蛋里有小生命在悸动。
女儿在一旁纳闷地看着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我急忙招呼她过来看,女儿一边奇怪问看什么,一边凑上来,一看到鸟窝,就兴奋地低呼:“哇,鸟窝!”还没等换足气,紧接着又出来了:“哇,四只鸟蛋!”女儿仔细地看着,数了一遍又一遍,发现新大陆似的。她没有伸手,这让我很吃惊。
相比之下,女儿是幸运的,不光因为她有各种玩具玩,有电视看,有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有缘近距离发现了这个鸟窝,这可是我童年时候夙兴夜寐求而不得的呀!
我问女儿:“咱把鸟蛋拿走,回家给你玩吧?”
“不行!”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
“为什么不行?”
“因为拿走了,小鸟就没孩子了。”
“那咱们快走,鸟妈妈就在旁边看着呢!”
女儿顺从地起身跟我走了。
刚下过雨的山村,满眼葱茏,我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漫延的山峦。在老家没待多久,女儿就催促我回去,她还惦记着那鸟窝呢。
于是,我们就驱车往回赶,在鸟窝旁停了下来。正要蹲下身子再看的时候,“扑棱”一声,像有东西突然从鸟窝里发射出来,贴地面一闪又不见了。女儿猝不及防,竟然一愣怔。这是鸟妈妈,她又回来了,直到险情再次逼近了才离开自己的“岗位”,就像刚发现它时一样,我真不知道它是如何克制住自己的恐惧的。在“逃走”时,也是极力隐蔽飞行,要么贴地面钻入草丛,要么一闪飞进最近的树林,目的就是为了不暴露自己的家。然后在某个地方,紧张地注视着,虽然知道无力改变什么。
女儿只是一看,就要走了,也许她也为惊扰鸟妈妈养育儿女不安,好像也被这小生灵的伟大母性感动了。
我不知道这种鸟有没有学名,我倒希望它就叫“荆花”,荆棵里的花,比什么名都贴切,比什么名都感人。小时候的“发现”,直到今天才更为丰满,更为清晰了。
鸟儿在自由状态下,才最美丽;在危险时刻,母性才更显伟大,哪怕它是小得不起眼的鸟儿。
温馨启迪
“荆花”,原来是一种鸟,它那么娇小可爱,又是那么尽职尽责地抚育儿女,我们怎么忍心捉来据为己有呢?文章巧用对比,把父女两代与鸟的故事,用“荆花”串联起来,然后篇末点题:鸟儿在自由状态下,才最美丽;在危险时刻,母性才更显伟大,传达环保思想,赞美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