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同事,因为早晨批评了儿子两句,到晚上下班回家时,儿子赌气不给她开门。天气很热,手上又拎了大包的菜,同事想要发火,要骂儿子。忽然她想起了刚才在公交车上听人家小孩唱的儿歌,这些儿歌她小时也会唱,所以现在唱起来也不难。于是,她灵机一动,就唱:“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我是你妈妈,我要进来。”小孩子在里面一听,来劲了,以为妈妈在和她做对暗号游戏呢,也忘记了赌气,接着后面唱:“你说你是我妈,我看你是大灰狼。我妈的头发是长的还是短的?我们早晨吃的什么饭?”同事气得直笑:“你妈头发是短的,脸蛋是黑的,巴掌是大的。我们早晨吃的疙瘩汤。你再不开门,我中午请你吃蒲扇炒肉!”
门自然是开了,母子两个相视一笑,大家心情都不错。同事后来跟我们说:我发现了,用唱儿歌的方式化解矛盾倒是很好的方法。
我的小孩子也是拍着小手,唱着儿歌长大的。春天来了,孩子一字一句跟着我唱:“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莫说现在,燕子一直就是咱们的春天使者。上世纪初旧中国的儿歌是这样唱的:“小燕子,飞得高,身上带把大剪刀。上天去剪云朵朵,下河去剪水波波,剪根树枝当枕头,剪块泥巴搭窝窝。剪片树叶当被子,宝宝睡得暖和和。”
燕子来了,放开眼看,前方不远就是热闹的春天了。“春天到,春天好,枝头花儿香,梁上燕子闹。遍地长绿草,牛羊乐陶陶。”
心情涌动,快80岁的婆家姥姥也念叨儿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真奇妙,儿歌这种朴素的语言真奇妙,我的眼前“呼啦啦”展开一片春耕图,杨柳轻拂,燕尾轻剪,水面上鸭子呷呷地叫着,而农人们在霏霏春雨中披蓑戴笠,吆牛耕田。
儿歌最是不做官样文章,不上台面,也不要什么意义,所以活泼有趣:“小耗子,上缸沿,拿小瓢,舀白面,烙白饼,包瓜菜,不吃不吃吃两筷。”
而且儿歌也有它自带的社会背景,有心人可以从里面分析出一些东西。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叫爸爸。爸爸端起机关枪,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这首儿歌诞生在大约80年代,当时社会上正看重文凭,小孩子也难逃其殃,背着沉沉的书包,戴着瓶底厚的眼镜,咬着手指甲,做永远做不完的作业题。如果不听话,老师会联手家长共同实施治理。这个儿歌里的爸爸好凶啊。
“小呀么小儿郎,背起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那风雨狂。就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这还是私塾年代的产物,能上得起私塾的除了富家子弟,就是为了改换门庭,再不受睁眼瞎的苦楚的寒门小户。吃穿尚顾不周全,还要牙缝里省钱供塾师的束脩,想来艰难。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孩子也格外懂事,不怕风吹日晒雨淋,就怕学不来本领。自古英雄出贫贱,这句话不是乱说的。那个画荷的王冕就是贫而求学,终成一代宿儒。
看了一幅上世纪70年代的照片,那时多子是正常现象,一个当娘的靠着柱头站着,膝前围绕七八个小孩子,有的踢瓦,有的跳绳,有的拉着母亲的衣裳角仰脸向母亲诉说着什么,最小的那个挂个屁帘弯腰在用碗里的饭喂一只大公鸡。孩子多了有好处,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我公公弟兄4个,小的时候做饭,老三抱柴,老二烧火,老大蹲在热汽蒸腾的大锅边沿往锅壁上贴饼子。最小的那个把手指头塞进嘴里,眼巴巴等着锅开干粮熟。儿歌里好像也有这种反映,只不过滑稽了许多:“羊、羊、羊,跳花墙,花墙破,驴推磨,猪挑柴,狗烧火,小猫上炕捏饽饽。”你看,一群板凳高的小孩子像大人样的干活,其情形和这些阿猫阿狗多么相像。
现在的孩子不会干活了,个个会撒赖,会发横。儿歌里也是这样子:“高老三,上茶馆儿,喝了人家茶,摔了人家碗儿(摔碗的动作)。人家让他赔新碗儿,他给人家咯叽咯叽眼儿(挤眼的动作)。红萝卜红萝卜切切切,白萝卜白萝卜捏捏捏……”这也是我家闺女常唱的,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唱出了一个奸狡无赖的小样。
旧时的孩子也会耍赖。不过目的不同:“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哭啼啼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点灯说话,吹灯做伴儿,清早起来梳小辫。”这是北京20年代的老歌谣了,歌里的媳妇,应该指那时仍旧盛行的童养媳。小小子看见别人家有童养媳,于是自己也想有一个,用她来干什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当奶妈和保姆一样地伺候自己。还有,“打箩箩,磨面面,舅舅来了做饭饭。擀面条,舍不得;煮面汤,丢人哩。做上一锅齐花面,舅舅喝面汤,我吃一大碗!”生活艰难时期,会有这种小心眼儿的,呵呵。
有些儿歌是白描出来的一幅一幅的画,画里深藏着平日看不见的忧伤。
不清楚台湾还是香港,有一首儿歌用做电影主题曲,歌词简单,里面的忧伤却很深切:“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是啊,虫儿飞,你在思念着谁呢?没有答案。
我还听过一首陕西的儿歌:“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池塘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小牛的哥哥带他去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带我去捉泥鳅。”现在再教女儿唱时,竟然感慨良久。女儿总是不解地望着我,她不能明白个中的一切。
是啊,儿歌中简单的情境会让人想起久违了的那个地方,我们通常称做故乡。
我们的孩子在对儿歌的疏离和遗忘之中,渐渐长大了。
温馨启迪:
本文回顾了几代人口中传唱的儿歌,分析了其中的韵味和意义,在平缓的语言中,蕴含着绵长忧长的思绪,表达了作者追忆童年、怀恋童年时光的复杂心情。文章不尚雕琢,却回味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