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永乐年间的一天,太阳高照,高大厚重的宫门在阳光的照射下缓缓打开,一股高贵盛大的气息扑面而来,让后来成为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此时还是一介民女的孙氏顿时紧张起来。此时的她正奉命去拜见太子妃,即皇长孙朱瞻基的母亲。这也是孙氏第一次踏进皇宫。
这个来自山东邹平(今属山东滨州)的女孩从小就生得貌美如花,远近闻名,后来又随做官的父亲去永城(今属河南商丘)生活,和太子妃成了同乡。她的美名传开后,太子妃好奇不已,这才召孙氏来相见。
孙氏来时虽然有很多不舍和担忧,但随着宫中景色在她面前一点儿一点儿展开,原本忐忑的她竟有了越来越多的惊喜:宫中悠长而曲折的小路、色彩绚烂的楼阁亭台,以及有序行走的内臣宫女……她觉得自己仿佛已经成了皇宫中的一员,忍不住浮想联翩。
想着想着,她已经被带到了太子妃面前。她赶紧收起自己飘飘忽忽的心思,严格按照练习好的礼仪拜倒在太子妃面前,用清脆悦耳的声音请安问候。太子妃看到孙氏的第一眼就满意不已,觉得她和儿子朱瞻基很般配。
正在这时,一个十四五岁的英俊少年风风火火地从殿外走来,向太子妃请安。他脸庞俊朗、目若流星,让旁边的孙氏一见倾心。孙氏也从二人的对话中得知了少年正是皇长孙朱瞻基。朱瞻基向太子妃行过礼后,正要出门,却在转头间看到了旁边的孙氏。孙氏连忙行礼,温柔一笑。
这一笑让朱瞻基怦然心动,朱瞻基便主动和她攀谈起来,孙氏有时回答一两句,有时微笑点头,仿佛是认识多年的玩伴。看着二人如此投缘,太子妃高兴地点了点头,对身边人说:“这个孙氏,留下吧!”
两个年龄相仿的少年男女就这样开始朝夕相处。未来会发生什么,大家自然都心照不宣。
二
皇宫中的花开了又谢,天上的月缺了又圆,时光一过就是几年。朱瞻基和孙氏都渐渐长大了。
这些年里,除了偶尔想念父母之外,孙氏过得无忧无虑,舒心畅意:太子妃待她视如己出,疼爱有加;周围的人对她也恭谨奉承;更重要的是,才智过人、英武能干的朱瞻基与她两情相悦,感情日深……
一次,她偷偷问朱瞻基为什么喜欢自己?朱瞻基说,第一次见她就觉得特别熟悉亲切,在她面前,自己不是肩负朝廷重任的皇长孙,不需要时刻保持仪容姿态,可以尽情地放松玩乐……再没有比这开心快乐的事情了。
孙氏喜欢这样的回答。她毫不怀疑,等到朱瞻基婚配之时,自己就是那个让人羡慕的皇长孙妃,甚至将来朱瞻基登基为帝,自己就是皇后!
可谁也没有想到,意外发生了。
永乐十五年(1417年),19岁的皇长孙朱瞻基大婚了,新娘不是孙氏,而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的胡善祥。
原来,朱棣觉得孙氏来自太子妃的家乡,如果让孙氏当朱瞻基的正妃,她将来有可能会成为皇后,再加上太子妃家族的关系,外戚坐大不利于皇权。所以,朱棣毅然置人人认定的孙氏于不顾,选中了某锦衣卫百户的女儿胡善祥为皇长孙妃,只将孙氏封为皇长孙嫔。
得到消息的孙氏傻眼了,说好的自己和朱瞻基最般配呀?朱瞻基也蒙了,自己最爱的女子怎能只当嫔?甚至连太子妃都迷惑不解——自己可是一直把孙氏当儿媳看待的。但没人敢违背朱棣的旨意,也不敢问缘由,唯有谨遵圣旨。
朱瞻基大婚之日,孙氏只能穿戴整齐,强颜欢笑地向皇长孙妃行礼。夜晚来了,闪烁的彩灯照亮了宫殿的每一条路,鼓乐声欢喜缠绵,孙氏不由得泪如雨下:这是原本属于自己的良辰美景啊,此刻自己只能在寝宫中独自流泪,黯然神伤……
三
孙氏尽管万分失望,但日子还得过下去,毕竟还有一些值得欣慰的事情:
朱瞻基并没有变心,他向她承诺,不管她是妃还是嫔,自己对她的爱都不会改变,如果自己将来当了皇帝,一定会立她为后。孙氏听到这里,心里泛起了新的希望。
朱瞻基没有让她失望,以后的日子里,孙氏果然依旧受宠,他们常常一起读书写字,饮酒赏月,欢笑声溢满了每一个晨昏日暮。相比之下,胡善祥除了有一个“皇长孙妃”的头衔外,很少能够见到朱瞻基。
胡善祥对丈夫和孙氏的感情也耳闻目睹,因此对孙氏非常客气周到,也没有刻意与她争宠。
如此让孙氏稍觉安慰。日子就这样平平静静地继续着。
几年后,朱棣去世,朱瞻基的父亲登上皇位,朱瞻基成为皇太子。他以为这下可以立孙氏为太子妃了,可当他试着向父母说出这个建议时,父母觉得胡善祥并无过错,若立孙氏为太子妃不仅对胡善祥不公,也会惹来非议,所以拒绝了。于是胡善祥成了太子妃,孙氏只是太子嫔。
眼看自己一步步落了下风,孙氏有些不甘心:朱瞻基已经是太子,将来是要继承皇位的,如果自己当不成太子妃,又怎能当上皇后?她觉得自己应该做出点儿什么了,开始经常找机会向朱瞻基诉说自己的不满。朱瞻基表示还需要再等等。
不久,朱瞻基的父亲去世了。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帝,即明宣宗。孙氏大喜,心想朱瞻基已经成为皇帝,他还不是想封谁就封谁吗?可惜权力越大,受的束缚也越多。当明宣宗在朝堂上提出想立孙氏为皇后时,大臣们当场拒绝,还拿出了祖制说事。
朱瞻基无奈,只能封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贵妃。但朱瞻基提出册封孙氏为贵妃的时候说,不仅要赐孙氏金册(册封诏书),还要赐她金宝(皇后金印)——自此开启了明朝贵妃也赐金宝的先例,而在此之前,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这个要求太后认可了,所以朝臣们也同意了。
手捧金册、金宝的孙氏虽然感受到了朱瞻基的努力和爱意,可内心依旧无比郁闷。就算有金册、金宝,自己这贵妃的名分和皇后还是相差万里。
她忍不住叹息:原来这个无比优秀的男人即使手握大权也不是无所不能的。这条通往皇后的道路,还需要靠自己。
四
而接下来的一件事也使得孙氏不得不加快争当皇后的脚步。
她亲眼看见了当嫔妃的悲哀。朱瞻基的父亲去世后,大批嫔妃被迫殉葬,这是明朝从朱元璋就开始的殉葬制度,谁都无法改变,而殉葬的嫔妃中还有不少是孙氏认识、熟悉的。看着她们流泪绝望的样子,孙氏不禁害怕起来:就算自己是最受宠的贵妃又怎样?一旦皇帝去世,除了皇后,贵妃也得去殉葬啊!
不,她不能认命,她要当皇后,不仅是为了名分,更为了活下去!怎么才能当上皇后呢?除了朱瞻基对自己的爱,还得生个儿子。
孙氏开始暗自谋划。她虽然独得宠爱,却只生过一个女儿。她等不及了,于是把目光放到了身边的宫人身上。
经过两年的努力,宣德二年(1427年),孙氏“取宫人子为己子”(《明史》这样记载,后人对此有质疑),迎来了皇子朱祁镇。这是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朱瞻基自然大喜,立刻宣布大赦天下,给予孙氏母子无与伦比的宠爱。
可孙氏深知仅有宠爱是不够的,当不上皇后,自己就摆脱不了殉葬的结局。而且她也知道,朝臣们都是维护祖制的,胡皇后并无过失,没有正当的理由是没法废掉的。她只好继续向朱瞻基诉说自己的想法,结论是只能由胡皇后自己提出来才好办。
朱瞻基于是亲自出面找胡皇后,说孙氏已经有了儿子,他希望立这个孩子为太子,但按照“立嫡立长”的规则,这个孩子是庶子,无法服众,所以希望胡皇后能成全,自请退皇后位。
胡善祥本是善良的女子,入宫多年也被冷落多年,早已绝了情爱的心。不久胡皇后主动上表说自己多病无子,请求被废。于是,次年三月,朱瞻基下旨废去胡善祥的皇后称号,立孙氏为皇后、朱祁镇为太子。
等待了多年,孙氏终于戴上了这原本属于她的后冠,不仅从此名正言顺,更摆脱了未来殉葬的梦魇。坐在皇后宝座上,她忍不住喜极而泣。
五
当上了皇后,孙氏就打算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为心爱的男人管理好后宫,也为太子朱祁镇将来继承大统铺路。
在此后的岁月里,她孝敬太后,善待后宫嫔妃,包括被废的胡善祥。太后怜惜胡善祥,在内廷宴会上将胡善祥的位次安排在孙氏之上,孙氏也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可惜事与愿违,似乎上天嫉妒这一对神仙眷侣,不肯让他们地久天长,就在孙氏当了七年皇后的宣德十年,朱瞻基不幸病逝了。深爱的人去世,孙氏无比悲伤,想起与丈夫少年相伴的岁月,想起他为自己做的一切,她痛苦不已,久久无法释怀。
唯一让她欣慰的是,八岁的太子朱祁镇很快即位,是为明英宗,她也成了孙太后。虽然朱祁镇的年纪还小,但朝廷上有精明能干的大臣辅佐,后宫还有太皇太后扶持,自己这个太后的日子过得简单舒适。
光阴荏苒,又过了十多年。朱祁镇长大娶亲了,太皇太后以及胡善祥都去世了。她这个孙太后安享着皇帝的孝顺,岁月静好。她以为,她会一直这么过下去,直到老去。
然而,生活从不按照某个人的设想和愿望行走。正统十四年(1449年),惊天动地的“土木堡之变”来了。出征的明军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瓦剌军队杀向了北京。
朝堂一片混乱,有号啕大哭的,有主张迁都的,还有以于谦为代表的大臣主张奋力抵抗……大臣们意见不一,只能由孙太后拍板。
养尊处优、不问国事十多年的孙太后骤然遭逢大变,一时间来不及判断各种利弊,但于谦等主战大臣的慷慨激昂打动了她,她当即同意他们提出的建议,由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主持战守大事。可随后她冷静下来,发现自己的处置有漏洞:朱祁镇被俘生死未卜,朱祁钰借机篡位怎么办?她思虑再三,四天后又下一道懿旨,立朱祁镇只有两岁的长子为太子。
未来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她深深地觉得,原来身在宫廷根本就没有岁月静好,关键时刻,还得自己出面。
六
面对大举来犯的瓦剌,北京城内人心惶惶,大臣们请求监国朱祁钰即位为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孙太后有心不同意,无奈形势逼人,她只能同意。但她警觉地意识到了新皇朱祁钰可能对太子不利,于是赶紧派自己的亲信去照顾太子,这才使太子安然无恙。
后来在于谦等主战大臣的努力下,明军打败了来犯的瓦剌,稳定了大局,朱祁镇终于被瓦剌放了回来。然而,朱祁镇一进北京,就被朱祁钰囚禁到了南宫,一关就是七年。
这七年也是孙氏最忧心费力的七年。她不仅要与朱祁钰一派斗智斗勇,也要时刻关注、保护被囚禁的朱祁镇和无依无靠的小太子。
更让孙氏无法忍受的是,朱祁钰得寸进尺,他竟然贿赂朝臣废掉了朱祁镇长子的太子之位,另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孙氏无比气愤,但她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懂得了权谋之道,她知道此时反对无用,只能暂时隐忍,让朱祁钰误以为她已经坦然接受了这个现实。
趁着朱祁钰对她放下戒心,孙氏开始偷偷行动,经常去南宫看望朱祁镇,不仅送衣送物,更鼓励他振作精神,嘱咐他无论如何都要保养好身体,等待形势变化。她自己则时刻警醒着,关注朝野动向,等待时机。
孙氏等待的时机终于来了。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在孙氏的支持下,一些大臣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皇位。二月,朱祁镇废朱祁钰为郕王,将其软禁于西苑,朱祁钰不久就去世了。朱祁钰的儿子此时也已经死去,朱祁镇的长子重新被立为太子。
帮助朱祁镇重登大位之后,孙太后终于可以放心了。重新掌控了权力的朱祁镇十分感谢孙氏在他危难时的付出,加封孙氏为“圣烈慈寿皇太后”,以示尊崇。
终于恢复了平静生活的孙太后在六年后去世,结束了她曲折跌宕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