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名士许劭喜欢评论古今人物。有一回,曹操找他来问:“依您看,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许劭不肯回答。经曹操再三追问,他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觉得许劭形容得好,便笑着接受了。
汉灵帝光和末年,曹操因镇压黄巾之乱有功,被擢升为济南国相。汉灵帝去世后,董卓进京,废黜少帝,另立汉献帝,天下大乱。曹操不屑董卓的作为,便改名换姓逃往家乡。董卓下令缉拿归案。
曹操逃亡途中曾藏匿在老友吕伯奢的家中。吕的儿子得知官府重金悬赏捉拿曹操,便故意出卖他。曹操察颜观色,决定先下手为强,连夜杀了吕氏一家八口,曹操手起刀落的当儿,大叫一声:“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然后趁着夜色逃走。这是曹操枭雄性格的写照之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一段描写更为传神。说是吕蒙杀了关羽之后,孙权派人将关羽的头颅装入木匣,送给曹操。曹操开匣一见,竟冷笑着说:“云长公别来无恙?”罗贯中的神来之笔将曹操刻划得入木三分,后世也因此为曹操定了型!
曹操被后人以“枭雄”视之,多与他性格上的“奸诈、残戮”有关。《资治通鉴》记载:公元一九四年,曹操曾两次东征徐州,一口气坑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尸首堆积如山,泗水为之阻断不流。后曹操攻取睢陵、夏丘,也是“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曹操固然有其奸险伪诈的一面,但他也是个“治世之能臣”。例证之一: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曾造“五色棒”于衙门,厉行宵禁。灵帝宠臣蹇硕的叔父,因为特权犯禁,而被棒杀,洛阳治安也因而清平。
例证之二:有一次,曹操下令:“士兵行军不得损毀路旁麦田!”但曹操却因疏忽,马骑踏毀了一片麦地,曹操吩咐主簿依法论罪。主簿不敢论刑,曹操对著他说:“知法犯法,怎能统御三军?虽然我是主帅,不能处斩,那就让我处罚自己吧。”说完,便拔剑割去自己的头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割发受刑是精神上的死刑。
总之,曹操的性格其实是长短各一、优劣并呈,史家对于他的“用人唯才”就多所称许。所以能成就霸业,想来也不是单向性格能以致之的罢!
智慧悟语: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提到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彿孙吴。”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看一件事总得从正反两面著手,才能看出个中三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