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于中州1,衡山最远。南方之山巍然高而大者以百数2,独衡为宗3。最远而独为宗,其神必灵。衡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4。其最高而横绝南北者岭5。郴之为州6,在岭之上,测其高下,得三之二7焉。中州清淑之气于是焉穷8。气之所穷,盛而不过9,必蜿蟺扶舆10磅礴而郁积。衡山之神既灵,而郴之为州,又当中州清淑之气蜿蟺扶舆磅礴而郁积,其水土之所生,神气之所感,白金水银丹砂石英钟乳橘柚之包,竹箭之美,千寻11之名材,不能独当12也。意必有魁奇忠信材德之民生其间,而吾又未见也。其无乃迷惑溺没于老佛之学而不出邪13?
廖师郴民,而学于衡山,气专而容寂14,多艺而善游,岂吾所谓魁奇而迷溺者邪?廖师善知人,若不在其身,必在其所与游15,访之而不吾告,何也?于其别,申以问之16。
1五岳于中州: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中州,中原、中土。
2以百数:数以百计。
3宗:尊。
4益驶:流速更快。
5岭:秦岭。古人将秦岭视为中原与南蛮的分界线,也是一条气候分割线。
6郴之为州:郴,郴州。
7三之二:三分之二。
8穷:穷尽。
9盛而不过:很饱满但并未过度。
10蜿蟺扶舆:
11千寻:寻,长度单位。
12独当:独自承担、独占。
13其无乃迷惑溺没于老佛之学而不出邪:无乃…邪,莫不是,难道。
14气专而容寂:面色安定而心里平静。
15必在其所与游:在他所交往的朋友。
16申以问之:写出来问他。
我们都知道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真的是微妙玄通,这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领悟的。而且不只是我们,就是孔子也自叹不如。我想要是唐代的道士道姑能学到真正的老庄的哲理精华,并将老子庄子的思想精华奉为圭臬,那我想韩愈是不会排斥他们的,在他的《原道》上说“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只是对老子的学说有着自己的不同意见罢了。在唐代的道士道姑中,真正清静修持的当然有,但是有些道姑成了豪放女,在道观做一些招蜂引蝶的行为。而又有很多道士在用炼丹之法引诱一些士大夫上当,说食丹能够长生不老。其实那时所谓的炼丹就是将水银来加高热使它变成是现在药铺可以买到的朱砂罢了。我们现代人都知道,那是有毒的。就算是吃鱼,如果鱼中含有那个东西,吃了对身体健康都是不好的。而唐代知识分子是吃重剂的毒药,他们原以为能够长生不老,哪知道吃了不久就由于中毒而死。就算是笨人,看到朋友或者亲戚因食丹而死,也就不会去吃的。不过道士们有他的道理。说死的人是由于在服用时不戒口,还乱食东西。或者是不戒色不好。或者是炼制方法不对,而吃我的丹就不会,一定能够长生不老。当时的知识分子,受道士的引诱,很多人前仆后继,当然也就死了很多人。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现代社会,有识之士一定会攘斥这些歪曲了老子大道的道士,儿法律也会请这些道士入牢狱的。所以当时韩愈对这些道士当然也是排斥的。在他的《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及另一墓志《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都是对吃药而死的人直接指名道姓。总共有有工部尚书归登和殿御史李虚中,还有刑部尚书之弟和襄阳节度工部尚书孟建等等,这里就不加以重述。可想而知这些人中毒而亡,当时狂痛号呼乞绝,甚至有的疮发其背死,还有卢大夫死时溺出血肉。在当时道士斗认为“五谷令人夭”。韩愈在当时看到很多知识分子不信常道而务鬼怪,直到临死乃悔。历史虽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我相信,韩愈这两个墓志铭一定会使很多受迷惑的唐朝知识分子惊醒而免于因食丹而死之难。所以他当时攘斥坏道士是救世救人。所以从这里看出,韩愈排斥的是迷信害人的道士而不是真正的道教。这一点我们能够从他的“送廖道士序”这篇文章中看出来。在序言中他赞赏廖道士是“气专而容寂,多艺而善游”,而没有排斥的言词。由此可知他对真正守清规的道士并没有怪责排斥之举。这是我们在读文章时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