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受天命为天子,凡四方万国,不问海内外,无小大,咸臣顺1于朝。时节贡水土百物2,大者特来,小者附集3。
元和睿圣文武皇帝既嗣位4,悉治方内就法度5。十二年,诏曰:“四方万国,惟回鹘于唐最亲,奉职尤谨6。丞相其选宗室四品一人,持节7,往赐君长,告之朕意。又选学有经法通知时事者8一人,与之为贰9。”由是殷侯侑自太常博士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兼侍御史,朱衣象笏10,承命以行。
朝之大夫莫不出饯。酒半,右庶子韩愈执盏言曰:“殷大夫:今人适数百里,出门惘惘11,有离别可怜12之色;持被入直三省13,丁宁顾婢子语14,刺刺不能休15。今子使万里外国,独无几微出于言面16,岂不真知轻重大丈夫17哉!丞相以子应诏,真诚知人。士不通经,果不足用18。”于是相属为诗以道其行19云。
1臣顺:像臣子一样顺从。
2时节贡水土百物:贡,进贡。水土,土特产。
3大者特来,小者附集:大国特地来,小国让大国带来。
4嗣位:继承皇位。
5悉治方内就法度:方内,地方之内,即国土。
6谨:谨严。
7节:符节。
8通知时事者:知晓当时各国情况的人。
9贰:副职。
10朱衣象笏:朱衣,唐时御史穿的衣服。象笏,五品以上官员拿象笏,五品以下拿木笏。
11惘惘:失意的样子。
12可怜:凄惨。
13持被入直三省:被,被褥。直,值班。
14丁宁顾婢子语:丁宁,嘱咐。
15刺刺不能休:说话没完没了。
16无几微出于言面:丝毫没有什么外在的表现。
17真知轻重大丈夫:知轻重,明白道理。
18果不足用:不堪大用。
19以道其行:临别赠言。
我们知道唐王朝自从安史乱后,国势旧一蹶不振。在国内藩镇割据,可谓是战乱频仍;而在国外有吐番回鹘,他们虎视眈眈,可谓是蠢蠢欲动,又特别是回鹘,由于恃助唐平安史之乱有功,就骄横暴虐,可谓是叛服不常,当然也就尤为唐害。无奈之下,肃宗曾经以宁国公主妻之,而德宗又以咸安公主归之,这都是出于不得已的行为。到了元和十二年,这个时候颇有雄心的唐宪宗正准备平定淮西吴元济的叛乱,可是偏偏这个时候回鹘又请婚不已。而唐王朝鉴于财政等方面的困难,就派使者到回鹘,以要求延缓婚期,这也就是诏书中所说的“告之朕意”的真正实情。当然这种尴尬的言辞,是不可能在这封信中透露出来的,而古人写信时非常含蓄的,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最好能结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意思了,而不至于被表面的文词所遮蔽了。在这篇赠序中,韩愈说自从唐宪宗即位之后,“悉治方内就法度”,而诏书中所谓的“惟回鹘于唐最亲,奉职尤谨”,当然都是些官样文章,我们不可就字面理解。从这里知道,这次出使就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其意义是重大的,而任务是艰巨的。当时宗正少卿李孝诚被选为正使,这完全是由于他特殊的皇族宗室地位,谈判的重任当然主要将落在副使殷侑的肩上。所以临行时,那些朝中大夫,都一个个出饯。而韩愈就写这篇序相送,也正是为了传达出自己的殷切期望。我们知道韩愈是一个尊儒重道的人,他积极提倡用儒家学说治国,而这篇文章也不失时机地宣扬了这一观点。比如说他在引用诏书的时候,就突出了“学有经法”的用人标准,而在赠言中又以“士不通经,果不足用”作结,来前后呼应,这实在是一以贯之的手法和思想。这是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的微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