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三年十二月一日,眉州布衣臣苏洵谨顿首再拜,冒万死上书皇帝阙下。……臣自惟疏贱,未敢遽言,而其近而易行,浅而易见者,谨条为十通,以塞明诏1。
其一曰,臣闻利之所在,天下趋之。是故千金之子,欲有所为,则百家之市,无宁居者。古之圣人,执其大利之权,以奔走天下,意有所响2,则天下争先为之。今陛下有奔走天下之权而不能用,何则?古者赏一人而天下劝,今陛下增秩拜官,动以千计,其人皆以为己所自致,而不知戮力以报上之恩。至于临事,谁当效用,此由陛下轻用其爵禄,使天下之士,积日持久而得之3。譬如佣力之人,计工而受直,虽与之千万,岂知德其主哉!是以虽有能者,亦无所施,以为谨守绳墨,足以自致高位,官吏繁多,滥于局外,使陛下皇皇汲汲求以处之,而不暇择其贤不肖,以病陛下之民,而耗竭大司农之钱谷。此议者所欲去而未得也。臣窃思之,盖今制天下之吏,自州县命录幕职4而改京官者,皆未得其术,是以若此纷纷者。今虽多其举官而远其考5,重其举官之罪,此适足以隔者6而容不肖。且天下无事,虽庸人皆足以无过,一旦改官,无所不为。彼其举者曰,此廉吏、此能吏。朝廷不知其所以为廉与能也。幸而未有败事,则为廉与能矣。虽重其罪,未见有益,上下相蒙,请托公行7。莅官六七考,求举主五六人8,此谁不能者?臣愚,以为举人者当使明着其迹。曰,某人廉吏也。尝有某事以知其廉;某人能吏也,尝有某事以知其能。虽不必有非常之功,而皆有可纪之状,其特曰廉能而己者不听。如此,则夫庸人虽无罪而不足称者不得入其间,老于州县不足甚惜,而天下之吏必皆务为可称之功,与民兴利除害,惟恐不出诸己。此古之圣人所以驱天下之人而使争为善也。有功而赏,有罪而罚,其实一也。……
其二曰,臣闻古之者制爵禄,必皆孝弟忠信修絜博习闻于乡党而达于朝廷以得之。及其后世不然,曲艺小数9,皆可以进。然其得之也,犹有以取之,其弊不若今之甚也。今之任人,最无谓者10,其所谓任子乎!因其父兄之资以得大官,而又任其子弟,子将复任其子孙,孙又任其子,是不学而得者尝无穷也。夫得之者也易,则其失之也不甚惜。以不学之人,而居不甚惜之官,其视民如草芥也固宜。朝廷自近年始有意于裁节,然皆知损之,而未得其所损。此所谓制其末而不穷其源,见其粗而未识其精,侥幸之风少衰而犹在也。夫圣人之举事,不惟曰利而已,必将有以大服天下之心。今欲有所去也,必使天下知其所以去之之说,故虽尽去而无疑者。何者?恃其说明也。夫所谓任子者,亦犹曰信其父兄,而用其子弟云尔。彼其父兄固学而得之也。学者任人11,不学者任于人,此易晓也。今之制,苟幸而其官至于可任者举使任之,不问其始之何从而得之也。且彼任于人不暇,又安能任人?此犹借资12之人,而欲从之贷,不已难乎?……
其三曰,臣闻自设官以来,皆有考绩之法。周室既亡,其法废绝。自京房13建考课之议,其后终不能行。夫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无官无课,而欲求天下之大治,臣不识也。然更历千载,而终莫之行,行之则益以纷乱,而终不可考。其何故也?天下之吏,不可以胜考14,今欲人人而课之,必使入于九等之中。此宜其颠倒错谬,而不若无之为便也。臣观自昔行考课者,皆不得其术。盖天下之官,皆有所属之长,有功有罪,其长皆得以举刺15。如必人人而课之于朝廷,则其长将为将安用?惟其大吏无所属而莫为之长也,则课之所宜加16。何者?其位尊,故课一人,而其下皆可以整齐,其数少,故可以尽其能否而不谬。今天下所以不大治者,守令丞尉,贤不肖混淆而莫之辨也。夫守令丞尉贤不肖之不辨,其咎在职司之不明。职司之不明,其咎在无所属而莫为之长。陛下以无属之官,而寄之以一路17,其贤不肖当使谁察之?古之考绩者皆从司会而至于天子,古之司会,即今之尚书。尚书既废,惟史18可以总察中外之官。臣愚,以为可使朝臣议定职司考课之法,而于御史台别立考课之司,中丞举其大纲,而属官之中,选强明者一人,以专治其事。……
其六曰,臣闻法不足以制天下,以法而制天下,法之所不及,天下斯欺之矣!且法必有所不及也。先王知其有所不及,是故存其大略,而济之以至诚,使天下之所以不吾欺者。未必皆吾法之所能禁,亦其中有所不忍而已19。人君御其大臣,不可以用法,如其左右大臣而必待法而后能御也,则其疏远小吏,当复何以哉!以天下之大,而无可信之人,则国不足以为国矣!臣观今两制以上,非无贤俊之士,然皆奉法供职无过而已,莫肯于绳墨之外,为陛下深思远虑,有所建明。何者?陛下待之于绳墨之内也。臣请得举其一二以言之。夫两府与两制20,宜使日夜交于门,以讲论当世之务。且以司21知其为人,临事授任,以不失其才。今法不可以相往来22,意将以杜其告谒之私也。君臣之道不同,人臣惟自防,人君惟无防之23。是以欢欣相接而无间。以两府两制为可信邪?当无所请属,以为不可信邪?彼何患无所致其私意?安在相往来邪?今两制知举,不免用封弥誊录24,既奏而下,御使亲往莅之,凛凛如鞠大狱25,使不知谁人之辞,又何其甚也。臣愚,以为如此之类,一切撤去,彼稍有知,宜不忍负26。若其犹有所欺也,则亦天下之不才无耻者矣。
……
其十曰,臣闻古者所以采庶人之议,为其疏贱而无嫌也,不知爵禄之可爱,故其言公,不知君威之可畏,故其言直。今臣幸而未立于陛下之朝,无所爱惜,顾念于其心者,是以天下之事。陛下之诸臣所不敢尽言者,臣请得以僭言之。陛下擢用俊贤,思致太平,今几年矣!事垂立而辄废,功未成而旋去27,陛下知其所由乎?陛下知其所由,则今之在位者,皆足以有立,若犹未也。虽得贤臣千万,天下终不可为。何者?小人之根未去也。陛下遇士大夫有礼,凡在位者不敢用亵狎戏嫚以求亲媚于陛下,而谗言邪谋之所由至于朝廷者,天下之人皆以为陛下不疏远宦官之过,陛下特以为耳目玩弄之臣,而不知其阴贼险诈,为害最大。天下之人,无由至于陛下之前,故皆通于宦官,珠玉锦绣所以为赂者,络绎于道,以间关龃龉贤人之课28,陛下纵听不用29,而大臣常有所顾忌以不得尽其心。臣故曰,小人之根未去也。窃闻之道路,陛下将有意去而疏之也。若如所言,则天下之福。然臣方以为忧而未敢贺也。古之小人,有为君子之所抑,而反激为天下之祸者,臣每伤痛之……。
曩臣所著二十篇,略言当世之事,陛下虽以此召臣,然臣观朝廷之意,特以其文采词致,稍有可嘉,而未必其言之可用也……。
1谨条为十通,以塞明诏:谨慎地列出十条,以回答诏书。
2奔走天下,意有所响:奔走天下,使天下百姓奔走。意有所响,希望天下能有所响应。
3积日持久而得之:经过很长的时间和劳苦才能得到。
4州县命录幕职:即小官吏。
5多其举官而远其考:增加推荐的官员而把考察的视角伸得很远。
6适足以隔者:
7上下相蒙,请托公行:上下相互欺骗,请求帮助公开肆行。
8莅官六七考,求举主五六人:
9曲艺小数:艺人。
10最无谓者:最没有意义的是。
11学者任人:有学识的管理别人。
12借资:借钱。
13京房:朝堂。
14不可以胜考:考察不过来。
15举刺:推举。
16课之所宜加:应该进行课考。
17寄之以一路:把一路的人事物都交给他。
18史:御史台。
19其中有所不忍而已:不忍,在德行上通不过。
20两府与两制:朝堂上的重要官员。
21司:处理政务。
22今法不可以相往来:法律规定官员不能够私自往来。
23人臣惟自防,人君惟无防之:作为臣下的只知道提防,不要触犯法律,而君上又希望对方不要提防,能大胆地做。
24封弥誊录:誊抄好,再用封条封好。
25凛凛如鞠大狱:形容害怕的样子。
26宜不忍负:不忍心辜负皇上的心意。
27事垂立而辄废,功未成而旋去:功败垂成之意。
28以间关龃龉贤人之课:通过其它途径降低贤臣的课考。
29纵听不用:只是听听,并不采纳。
苏洵这一篇文章主要说的是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具体的建议,可以说前面他写了那么多的文章的一个总的表达,前面他是从各个方面来分别论述的,而这里则是从总的方面在分十个方面细致地阐述治理国家中的要点所在,以及当时国家和人民所面临的重大的问题所应该有的或者建议的对策,这主要是阐述了在十个方面作者的见解:一、重爵禄,勿滥赏。宋代官秩,只要无大过,一般三岁一迁。这样疏于考核,轻易升迁,必然滥官允员充斥,徒耗国家费用,以致财政拮据。二、取消任子。所谓任子,是指皇亲、官僚、贵族的子弟亲属,沾其父兄、亲戚之恩荫得官者。三、严考课,明赏罚。四、尊重小吏。宋代官场崇尚高官显贵,鄙视外县小吏。甚至达官显贵为所欲为,莫视下官,对上唯诺而对下骄横。五、恢复武举。宋代重文轻武,由来已久,当然这是出于对藩镇割据的防范,但也带来极大的弊端。六、亲信大臣,不可猜忌。宋代对臣下严加防范,对大臣也很猜忌,制定了不少法律制约大臣。七、重名器,慎擢升。文章针对北宋每次科取人太滥太多,提出:“为天下者,可以名器授人,而不可以名器许人。” 八、慎择专使,尊重使节。由于宋和西夏、辽的特殊关系,时战时和,派遣出使西夏和辽的官员往往是很棘手的,一般都极不愿去。九、罢郊赦。所谓郊赦,是说国家凡是进行祭祀活动就大赦罪犯。十、远小人,疏宦官。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那些读书人真的是心心想着国家大事,念念想着百姓福祉,这种心量确实是我们今人所没有的,这是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学习的地方,而这就要从教育开始,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指的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