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固执己见的司马光,大宋头铁“第一人”

时间:2024-06-23    来源:馨文居    作者:乔 筝  阅读:

  司马光砸缸,世人皆知,他步入政坛后修撰《资治通鉴》,官居宰执,谥号文正,可谓是位极人臣。

  然而,司马光最为人称道的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的德行,终其一生,宁折不弯,从一而终,不愧是大宋头铁“第一人”。

  1

  司马光出生于诗书之家,自称为西晋王爷的后代,他的父亲转任地方,幼年的司马光随父亲赴任,游历各地,年纪小小就有远超同龄人的见识,七岁时,就能背诵《左氏春秋》,晓其大意。

  司马光童年的高光时刻,无疑是破瓮救友,这一举动充分显示了司马光独立思考沉着冷静的特质,并以此扬名,成了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司马光二十岁登科入仕,步入官场,开始接触政务,分析天下大势。

  此时,北宋、辽、西夏三国鼎立,北宋在对西夏的战事中接连失利,宋仁宗决议加强军备,要求在两浙地区培养弓手,以备不时之需。

  司马光为母守孝,辞官在家,但心系天下,他同父亲都认为在两浙练兵与战事无益,于是便代父草拟《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上书宋仁宗。

  这成了司马光上书直谏的开端,之所以说司马光头铁,就是因为他经常置个人荣辱与事外,明知会触怒龙颜,依旧直抒己见,晓以利害。

  2

  司马光的耿直与才干虽然没有引起宋仁宗的注意,却吸引了父亲好友枢密使庞籍的注意,因为此前司马光的建言,庞籍认为他才堪大用,于是向宋仁宗举荐他担任馆阁校勘,但宋仁宗没有同意。

  不久,枢密使庞籍被外放郓州,他又举荐司马光为郓州典学,于是两人同往郓州。

  后来,庞籍担任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司马光也随之前往并州出任并州通判。

  这期间,司马光见宋仁宗没有皇子,深谙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的他第一次展现了自己的手速,连上三道《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宋仁宗均置之不理,没有回复。

  司马光见状,又委托好友在朝会奏事时代为转达,但宋仁宗仍没有理会。

  3

  在地方任上,司马光目睹了边境地区连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认为不如直接断绝同西夏的贸易往来,修筑堡垒,巩固边防。

  上司庞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着手落实,但因为庞籍麾下将领冒进导致计划失败,战事失利,庞籍也因此获罪。

  司马光认为此事是自己导致的,便又连上三道奏章,向宋仁宗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主动请罪。

  勇于担当的司马光并没有获罪。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司马光不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敢于秉笔直书,向皇帝表明自己的看法,在意见没有得到回复时,甚至会一连上多道奏章,反复申明自己的观点。

  一件事要强调几次的司马光终于得到了宋仁宗的重视。

  此后,司马光平步青云,官至御史中丞,成了国家最高监察机关的负责人。

  4

  在谏官任上,司马光畅所欲言,不顾同僚、上级颜面,据理力争,力求官场清明,但是,他的建议经常以为触及利益集团而不得用,心灰意冷的他自请罢黜,决意离任著书。

  虽然在皇帝的极力挽留之下,司马光没有离开朝堂,但他很快就陷入了新旧党争的泥潭——宋神宗继位后,启用了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推行新政,王安石虽然是司马光的好友,但是二人政见不同,两人常常在朝堂上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宋神宗了解司马光的为人,希望他可以出任枢密副使,辅佐自己,但司马光又连上五道奏章辞官不受,要求离开中央,前往地方。

  5

  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卷土重来,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司马光成了保守派的领袖,他不加选择地废除了王安石新政时期的种种政策,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司马光与王安石早年便是知心好友,他们虽然政见不同,却是君子之交,彼此敬重。

  司马光一生,经常以“才不堪用”、“实非所长”为由,推辞朝廷的恩典,相传,直到司马光位极人臣时,跟随他多年的仆人依旧称呼他为秀才。

  司马光一生固执己见,虽然没有像王安石一样落下个“拗相公”的外号,但大宋头铁“第一人”的地位无法撼动。

  司马光一生为官清廉,终日粗茶淡饭,皇帝赏赐也原封不动地归还,克己奉公,是当时的道德典范,一度被奉为儒家三圣,与孔孟并列,也是后人对他的一种肯定。

  司马光死后,朝廷给了他“文正”的谥号,这是司马光生前认为的“极美之谥”,不应该轻易授予,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他死后没有争议地得到了,整个大宋,只有九人获得了这一谥号。

司马光 大宋头铁

新编故事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