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古村新韵

时间:2023-10-10    来源:馨文居    作者:Lhsses  阅读:

  早就听说武都有个古村落张坝很有古韵。正好市文联组织考察采风,我有幸同行。

  乘车一个多小时,就来到远近闻名的张坝。这个古村坐落在琵琶镇西南,距镇上七公里,距市区58公里,位于陕甘川三省交汇处。

  大老远,就看见古村依山傍水,老屋鳞次栉比,隐现在一片树丛中。走进村子,发现古树不少,老屋更多,古韵更浓。原生态的山峦、树木、沟壑和木桥,拍全景的话,完全就是一幅古朴的原生态古村画。村庄周围古树参天,尤其是那棵八百多年树龄的菩提直插云天,格外引人注目。树干和树枝上挂满祈福带,足以见证她的沧桑和吉祥。沿着谷沟上行,很有高山流水的情韵。村后森林茂密,古朴幽静,与古村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张坝古村落至今保存的老民居有28座,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座斑驳古旧的魁星楼和另外几处四合院,无不印证了古村落先人的建造技能和生活方式,颇有人文价值。其他古村即使有古院落、古建筑,也无非就是两三户大户人家的豪宅罢了,而在张坝,这样的古宅居然有十多处,并形成了一个集中的群落。布局错落有致,建造精工细雕。这不仅在全市,在全省古村落中也是罕见的。

  民居建筑的独特之处就是采用了穿斗式木结构梁架,据说这种结构的最大优点就是“墙倒屋不塌”,极大地减轻了地震等外力对房屋的危害。另外,审美意趣集中在木雕和石雕上。木雕多用于门窗隔扇、二层栏杆,窗格多用棋盘、龟背锦和鸟兽花卉等图案,相隔相望,含蓄清秀。难怪不少民俗和古建筑专家考察后都非常青睐这个地方,做过不少调研。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火塘的吊锅依旧燃烧着乡土生活与农耕文明的温暖,经久不息的水磨坊仍在诉说着四季轮回,无数先民走过的石板路,似乎还沉浸在村落昔日的时光中……

  这里原本是三省交界处,位于藏羌走廊北端、古代茶马古道沿线、三国时代的栈道处,所以这里从生态到物产、再到人的气质,都具有三省交融的特点。古村落的人除了最早从湖北孝感迁入的张姓人家外,还有杨姓、赵姓人家,甚至清末民初时从四川逃难而来的刘姓和尚姓也改姓为张。村民的信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崇尚自然的琵琶寺,又有崇尚忠义的关公庙。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张坝人通过外出打工、求学和其他途径,将更多的收入反哺家乡,促成了张坝村的发展和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食物。由于地处山大沟深的横断山脉区域,破碎的土地和从团鱼河到四方山的资源为村民所利用。自然物产中就有包谷、洋芋、黄豆这些杂粮和花椒、天麻、茯苓、崖蜜等土特产。用它们做成的特色食物有凉粉、搅团、豆花面、面茶、吊锅鸡、火锨馍等。村民们在山地种杂粮,林中采山珍,河中捕小鱼,再养一些家禽家畜,并在年深月久的生计中建起了一套村规民约,保持着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为张坝的民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5·12”汶川地震后,原有古村落面临着破落的危境,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在古村对面沿河宽阔地带重建了新村,古村依然保留,而且成了传统文化的见证。市区两级借助落实“433”重点工作、实施“拆危治乱”、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果断做出重新打造开发张坝古村落的决定,本着科学规划、保护古色、开发特色、文旅结合的原则,精心规划打造。同时,在张坝村建成了“陇南传统民居泛博物馆”,旨在揭开古村的秘密,研究陇蜀文化。市、区、镇、村四级精心设计,多方筹资,全力打造,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张坝古村落才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目睹这幽静的山水,古朴的乡情,我深感这是耕读传家的情怀和生命心路在现实生活中的物化。当远方的游子走进这古朴的村落,怎能不唤起浓浓的乡愁?

  文友们都在纷纷拍照留念,我却被张坝的古朴和新韵引入了深思。

  对这个古村全方位的打造已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不仅把全市最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展示给了子孙后代,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的地方,滋养人们的心灵。

  张坝是古老的。附近出土的柳叶剑闪烁着巴蜀文化璀璨的光芒;琵琶寺依然印记着三国时蜀国大将姜维驻守此地的勃勃英姿;由此北上南下的陇属阴平古道似乎仍回响着马帮驮队商贾军旅匆忙的足音。

  张坝又是新生的。在陇南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在陇蜀之城宏伟的文化构想中,新建的张坝交通发达,店铺敞亮,环境优美,村民幸福祥和,而原址的古村落也在返老还童,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坝,作为陇南文旅的一个新品牌,已肩负起新的使命,在莺歌燕舞的春天踏上新的征途,焕发出勃勃生机……

经典日志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