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人们会以为,来做心理咨询的人,多多少少属于世俗意义上的怪人或是失败者。事实上,也有很多成功人士前来求助。阿信就是在连续失眠好几个月之后找到我的。
“我对生活没有任何不满意,除了睡眠。”阿信在一家还不错的企业做到了管理层,待遇优厚,家庭美满,一双儿女聪慧可爱。因为疫情的影响,公司业务受到冲击。阿信和同事们一起积极谋求转型。起步困难重重,好在整个团队齐心合力,夜以继日地拼搏,一段时间后也颇具成效。只是从那时起,阿信就落下了失眠的病根。
阿信去医院开过药,吃过睡眠软糖,还坚持冥想和健身,效果时好时坏,但无论如何都回不到过去一沾枕头就着的睡眠状态了。
“睡不着,第二天可以迟点工作吗?”我提了一个关键问题。
阿信摇头。他就像一部上好发条的机器,每天都有固定的作息。
我知道,他需要放松。而放松的第一步就是不要把“休息”看成一个职责。我试图挑战他的紧绷状态:“晚一点去公司,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阿信都不用想,就能说出一串答案。他的时间太宝贵了,要开会、要见人,每天都有几十条议程。
“所以你害怕放松。”我说。要跳出这个循环,需要勇敢一些。我对阿信说:“睡足了再开始工作,天塌不下来。”
先要让自己停下来。有了充分的蓄力空间,才会游刃有余。
现代人的工作,越来越靠技巧而非蛮力,所以更需要找到这个节奏。我能用两小时写完这篇文章,但我索性用一整天。这一天只要写出这篇文章就够了,不强求更多产出。于是无所用心地看书、散步、喝咖啡。并非偷懒,而是为了更好的结果——我的精神越饱满,文章的质量就越高。阿信听得心向往之:“所以,放松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节奏?”
他开始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失眠了。下一次咨询,阿信告诉我,他开始减少自己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这让他的休息时间变得充裕。因为不用强求自己马上睡着,他的睡眠反而得到改善。有一天,他实在有些厌倦,就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他对自己说:“反正睡不着,明天上午也不用工作,不如看会儿书吧。”没想到一本书读不了几页,就开始昏昏沉沉。那天晚上破天荒地11点不到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精神很好,而且整个上午都有空闲。”他兴致勃勃地说。他觉得找到了一个好办法,让自己早早入睡,然后早早醒来工作。但我劝阻了他。我告诉他,你需要休息。休息的目的不是尽快入睡,尽早清醒,把工作量加回来。否则又回到了过去。
他点头称是。但我从他的神色中察觉到一丝不以为然。我猜,他骨子里还是没法接受自己“不做事”的时间。一旦解除了身体的警报,他多多少少想要回到自己熟悉的紧绷节奏里。也许他还会在未来某个时间遇到困扰,那时他会再次面临选择:是慢一点,还是快马加鞭?那是他一生的学习和挑战。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最适合他的节奏。
我必须接受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式。我能做的只是在他力有未逮时扶一把,再接受他按自己的意志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