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一要干活,二要生活。干活者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之谓也;至于生活,不言而喻,是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消费,是生生不息、长活下去。人们为了活得好、活得久,便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从秦始皇开始,延续至今。譬如我们这座具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粤西古城,居民便很懂生活,世代相传将茶道作为消费之道,养生之道。
饮茶,在北方叫喝茶,在我们古城,不论男女老少好些人都像泡在茶缸里过活。富人饮茶消腻,穷人饮茶解渴,婴儿从娘胎里呱呱坠地,尚未吮奶,母亲就给小家伙灌茶水了,名曰清喉洗肚。人们拜神、拜祖宗,除了奠酒,还要奠茶。城里大街小巷叫得上名的有百数条,而大大小小的茶馆、茶楼、茶居、茶棚、茶档,也不下百数间(处)。一点也不夸张,你看,街街巷巷里,随处都有销售茶叶、茶具和供人饮茶的地方。我们古城人之嗜茶,就像东北人嗜酒,西南人嗜烟,四川人嗜辣椒,海南人嗜槟榔一样,每天好些人见面打招呼,不说“今天天气真好!”而往往爱说“你饮茶了么?”或简呼“饮了么?”一个“饮”字,如谱上了乐曲,唱出了茶的韵味。
古城饮茶之风据考始自宋代。那是北宋绍圣年间,时称文坛“三苏”之一的苏辙,被谪南迁,到我们古城任“别驾”,其职责是为朝廷催收粮饷。这位曾反对过王安石“青苗法”的文学家,才华洋溢,将中原文化带到粤西。茶道也是文化,随之带入古城。苏辙常常会聚朋友,饮茶赋诗,或以茶代酒,互相敬杯,很快古城文人学士便都爱上了饮茶。苏辙说了许多饮茶的好处,他说,三国时名医华佗认为,“苦茶久食益思意。”苏辙还讲了个故事,吸引人们对茶道的兴趣。他说,唐朝大中年间,有一个一百三十多岁的老和尚,从东都洛阳来到皇城长安,唐宣宗见老和尚精神矍铄,便问道:“长老,你如此高龄,吃了什么长生不老之药?”老和尚笑而答道:“贫僧自幼家贫,什么药也没吃过,只是喜欢喝茶。”于是唐宣宗赐和尚“茶五十斤”的法号,并安置他在长安保寿寺里当主持,还为他盖新寺院……苏辙所讲的故事,在古城一直流传至今,古城人的饮茶习惯也就逐年形成,而且长盛不衰。于是种茶者也就多了起来。古城所属乡镇,乡间野岭,有十多个茶园、茶场。年产茶叶不仅自供自给,还可远销海内外各地,成了名副其实的茶乡。
古城特产橘红。这是一种如柚子样的药果,芳香浓烈,能治咳化痰,曾为朝廷贡品。橘红之花,洁白而香,功用与果相同,将这种花与茶叶一块泡,名曰橘红花茶,既能生津解渴,明目益智,又能消食除腻,去痰止咳,实在有益身心。据说曾任国民党代总统的李宗仁,早年从广西进入我们这个古城,他饮了橘花茶后精神大振,一些官兵饮了这种茶还治好了疴症。于是橘花茶名声威震,成了古城人的专利产品。近二十多年来,开放改革之风,将古城的这种名茶吹遍了中国南北,还吹向了世界。尤其是寒带地方,橘花茶和橘红制品一样成了“皇帝女”深受青睐。古城还有一口古井,名曰“龙母井”。井水泉清而甘冽,用这种井水泡茶,其味芳香而苦甘,饮之浑身舒坦,令人回味无穷。
古城最古的茶馆,名叫龙母茶馆,它用龙母井水泡茶。该茶馆依山傍水而建。所谓山,指的是橘山,山上遍种橘红,每到二三月开花季节,香气飘溢,令茶馆浸在香气里;所谓水,是指鉴江,河水清秀萦迴来往帆影绰约,令人赏心悦目。进龙母茶馆,既可品茶,还可观景,而且有时可以听到名家音乐,可令人乐而忘返。该茶馆和其他茶馆一样,分早、午、晚三茶。人们进茶馆,除了饮茶,还可进餐,食品甚为丰富。茶馆配备名茶、糕点、果品,蒸、煮、炒、炖、炸、火文、烤、火局,样样都有。龙母茶馆里,著名的食品有鱼翅粥、鲍鱼粥、龙凤包子、北味水饺、沙河米粉、花生肉糊、龟苓春膏、松花蛋糕、鹌鹑香蛋等等,尽皆名厨制作。品茶配名食,这是阔人的享受。于是龙母茶馆便成了高消费的去处。一些官场、商场、情场老手新秀,往往借茶馆谈成大宗买卖。茶馆成了各种交易的场所了。像我这种文化人,虽则有研究茶道的兴趣,却很少光顾茶馆,尤其是龙母茶馆,消费不起,往往是望而却步。我爱在家里“叹茶”,即一边饮茶,一边听音乐或一边构思文字,优哉悠哉。
这天一早,春风得意,满城霞彩,风物宜人。有个阔朋友请我去龙母茶馆饮早茶。因为是新春气象,我却之不恭,便应邀前往。一并应邀的,共有四个朋友。进了茶馆,只见灯笼高挂,水仙飘香,茶座服务人员均是美貌女郎。很快,一女郎来到我们茶座前,启露银齿,娇滴滴地问我们要饮什么茶。我那阔朋友反问:“你这有什么名茶?”女郎一口气道:“浙江龙井茶、福建乌龙茶、茉莉茶、御园茶、铁观音,湖南君山茶,云南普洱茶、新华绿茶……”她连说了十多种茶,像唱诗一般,最后说的是橘花茶。我们要了龙井茶,并强调要用龙母井水泡。茶壶是朱砂色古壶,茶杯是泥色陶制古杯。我们要了几道小食。茶香物美,慢慢品尝……茶馆是个自由王国,又是联合国,在这里谁都可以自由发表己见,高谈阔论,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谈,别具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