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诞生于1879年,比马克思小61岁,与斯大林、托洛茨基、陈独秀同年,算到今天,也有119岁的“史龄”。爱翁的书,我不敢妄翻,坦率承认,看不懂。他的相对论,据说全世界能弄明白的,也寥寥无几。在下学的不是他那一行,完全属门外汉。门外也好,距离反而激起更热烈的崇拜。
我很欣赏这样的一幅漫画:头发蓬乱、目光迷惘的老爱因斯坦,徘徊在自家公寓的楼外——他刚才出去散步,一定跟上帝争论得太激烈了,在天国逗留得太长太久了,以至于返回尘网,竟认不出自己的家门——而不得不俯首弯腰,问一个邻居的男孩:“小朋友,你能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在哪儿吗?”
另一幅漫画也引人入胜:爱因斯坦的脸被画成一把小提琴,琴弦上颤抖着音符,还曼舞着那道著名的物理学公式:E=mc2。
一个天才的临世,总要伴随着一些异乎寻常的征兆。爱因斯坦呱呱坠地,后脑就大得惊人,而且头骨呈棱角状,令人害怕。母亲不禁担心他的健康。老祖母看到孙子,低声嘀咕:“太重了!太重了!”她不是说孙子的体重,而是这个大而怪的头颅让她不安。
这个大而怪的头颅,最早,最疯狂吸收的是音乐。爱因斯坦3岁迷上了音符的舞蹈,6岁练习拉小提琴,稍长练习弹钢琴。再后,才是数学、物理。涵容千汇、超拔万籁的艺术和严格规整、一丝不苟的科学,组成了他鹰击鹏翔的双翼。传说他与另一位要好的物理学家,常常就相对论展开争论,逢到旗鼓相当,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就自动休战。这时,爱因斯坦拉起小提琴,朋友则弹起钢琴,那真是美妙绝伦的配合,专业乐师也欠他俩几分神韵。然而,当一支乐曲奏到一半,爱因斯坦会突然停下,拿弓使劲敲击琴弦。这是一个信号,意味着优美的旋律激发了灵感。朋友心有灵犀,立即停止弹奏。争论于是重新开始。如果依然水不落石不出,双方僵持不下,爱因斯坦又会示意暂停,然后径直走到钢琴旁,用双手弹出3个清澈的和弦,并反复击打这3个和弦。
这3个和弦,犹如在敲上帝的大门:“!”又像是在叩问大地:“怎——么——办?”
弹着,弹着,大自然的心弦被拨动了,上帝的大门敞开了,创造的火花如漫空星斗闪烁。两个好朋友笑了,悠扬的乐曲在房间里回荡。
每当我读到这一段,眼眶常盈满泪水。艺术的美与科学的美,如日月双星,互为映照,如高山大海一脉相连。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的非凡发现,正是建立在和谐、统一的宇宙美学原则之上。
回头再看看我们:搞科学的,有几个精通艺术?更不用说搞艺术的,基本上不懂得科学。唉,我们的精神天幕曾经是残缺不全,漏洞百出,当代的女娲氏援手又能否修补呢?
温馨启迪
本文写了爱因斯坦艺术和科学双修的杰出才能,然后联系实际,慨叹当代人才的“偏科”使得精神天幕残缺不全,漏洞百出,言语之间,充满叹惋,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