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初夏,万物生发。《同步悦读》在桐城举办大型采风。70多名同步作家,从全国各地走进文都,走进桐城文化。
13日上午是报到时间。在桐城国际大酒店的电梯里,我看见了温馨的一幕。我写了一首打油诗,把我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诗云:
“您是王怀东吧?
我叫刘灭资。
你我都是同步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你没有见过我,
我没有见过你,
同步家里长相聚,
天天在一起。”
其实,何止王怀东和刘灭资,参加采风的文友大多数从未谋面。虽是初见,却并不陌生,都有一种一见如故、老友重逢的感觉。
这是因为,通过同步悦读这个平台,你的文采,你的丰姿,早已输入了各自的记忆存储。
《同步悦读》拥有5000余名作家。他们中间,有曾经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也有平平淡淡的一介平民;有功成名就的亿万富翁,也有为生计发愁的贩夫走卒;有著作等身、声震文坛的著名作家,也有初试锋芒、小有斩获的文学新兵。
走进同步,这些身分标签都失去了意义。同步只有一种身份:文友;只有一个称呼:老师;只有一个梦想:文学梦。
在这里,你看不到官气,听不到俗气,感觉不到文人相轻。你可以得到尊重,享受温暖,重新发现自我,放飞文学梦想。
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开放包容,同步前行,这是我们的家风。
这次采风,首先进入文友视野的是桐城市作协主席、同步资深作家江觉迟。
这是一位传奇性的女子。她本来是去西藏旅游,却深深地爱上了西藏,爱上了西藏的孩子。
她为自己取了个西藏名字叫“梅朵”,她在西藏安了家,把藏族孤儿和单亲儿童领回家,把无私的母爱施予了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收养一个孤儿也不难。江觉迟把这一件好事做了17年,收养了110名藏族孩子。这些孩子,有的已经大学毕业,有的帮她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沉重的生活负担,没有让她放下手中的笔。她以自身经历为线索,几年内出版了4本著作。
她说,是同步,给了我鼓励,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力量。
有一位文友,笔名叫叶子,我心慕已久。她在《同步悦读》发的作品,我每篇必读,只是未曾谋面。
在晚上的宴会上,我端着酒杯到处找叶子。终于,她站在了我面前。不,是我站在了她面前。
这是一个典型的农民。更确切地说,是一个饱经风霜的农家女子。她家世代务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话说有一年,她和丈夫种了30亩西瓜。收获季节,西瓜个个膀大腰圆,丰收在望。他们要用卖西瓜的钱,买新衣,盖新房。
人算不如天算。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把西瓜连根拔起,这一年颗粒无收。
无奈,他们来到合肥,租了两间房,买了一部电动车。每天凌晨,丈夫骑车去农产品市场批发水果,她在街头摆摊,儿子在合肥上学。
她把这样的生活过成了诗。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忧伤哀怨,却充满了渴望和追求。
我鼓励她,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你不倒下,生活就压不倒你!她连连称谢,不是敷衍的那种。
这次桐城之行,还认识了一位小瓦匠。他的大名叫姜友仓,是一位农民工。他的专长是泥瓦工,属于重体力活。他日工资260一280元,干一天得一天,不劳动不得食。
他只有初中文化,却酷爱写诗。他在《同步悦读》发表的《诗八首》,我读了多遍,越读越有滋味。他的诗朴实无华,却意境阔大,韵味十足。他善于俗语入诗,化俗为雅。他的幽默在不经意间,不事雕琢,不着痕迹,却又不落俗套。
我问他,你干活那么累,还有闲心写诗?他说,不写诗不更累吗?他又接着说,我这就是个爱好。有人喜欢喝酒,有人喜欢抽烟,有人喜欢打打小麻将。我就喜欢没事琢磨琢磨诌几句。
说得真好,没什么诀窍,就是爱好,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说得文雅一点,不就是“情怀”吗!
同步作家群里有一位小友张若水。这张若水年方二八,高中在读。虽然小小年纪,却是出口成章。他在《同步悦读》已发表11篇作品,我逐一品读,颇为吃惊。我只能说,后生可畏,这孩子能成大器。
读张若水的作品,我不敢相信竟是出自一个高二学生之手。他的文章选题开口小,挖掘深,写景状物,恰如其分,析物说理,头头是道。他的文字驾驭能力功底初显,谴词造句,信手拈来,叙议结合,能放能收。
张若水小友不缺才情,缺的是历练。我希望他把脚步放慢走稳,把基本功做扎实,减几分老练和成熟,多几分稚嫩与天真。戒骄戒躁,来日方长。等他成为文学家的时候,他会记起,自己的文学梦想是从同步起飞的。
《作家天地》主编郭翠华女士说,文学是有温度的,作家是有责任的。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正是同步人的社会责任。我们会坚持不懈的努力,社会将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