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表象的服装符号

时间:2024-09-08    来源:馨文居    作者:介子平  阅读:

  子路乃孔子弟子,后为卫国蒲邑宰,亦是大夫孔悝的家臣。公元前480 年,孔悝被胁迎废太子蒯聩回卫国当国君。为救孔悝,子路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慨然赴死。激战中,子路冠上的一丝缨被击断,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就在其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趁机杀死,死后受醢刑,被剁为肉酱。《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此有记载。

  垂衣裳而天下治,衣裳于人可谓大矣。服装不光在乎遮羞避寒,更关乎礼。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礼即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即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礼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须符合其在家族内的身份和地位,而不同的身份又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服装是礼最为表层的显相。什么质地的服装什么人穿,什么款式的服装什么人着,否则便是僭越冒充,便会有违礼之嫌。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管子曾曰:“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黄帝制衣,交领右衽。孔子曾赞管仲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胡服右衽也。赵武灵王曾令百姓“胡服骑射”,穿类似胡服的衣裳。衣裳事关国体矣。顺治元年,清兵进入北京城不多日,多尔衮即命兵部发文告:“凡投诚官吏,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形制。”中原百姓为之大乱。后又发生孙之獬带头薙发易服之事。

  庚子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更法令,破旧习,且在军警中准许穿着西服,对民间衣饰控制也有松动,改装去辫俨然新政标志。民国前后,洋装渐风行域内,《申报》有文章描述当时的公务员:“头戴外国帽,眼架金丝镜,口吸纸卷烟,身着哔叽服,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毡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算来衣食住,处处仿效外国人。”其打破了那种表象的等级之分,暗合了所倡导的“人人平等”理念,但毕竟洋装与国人习俗有隙,诚如孙中山所言:“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服装旗袍、中山装应运而生。

  旗袍,并非以旗为名的就是旗人的服装,现代旗袍来源于蒙人袍服、汉人长马甲和满人旗装,凝重端庄,温文尔雅。从西装传入后,汲取了西服的审美价值,以连衣裙为参照,依人体曲线对其重新剪裁,收拢腰身,衬起高胸。改良后旗袍一经推出,即风行市井,以致1920 年1 月18 日的上海《时报》感叹道:“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闺秀勾栏,各竞其艳。” 身穿改良旗袍的女子,被视作女性解放的象征,而敢于借宽大的衣袖更多地袒露手臂,将旗袍收腰显露出身体曲线的女性,则被视作个性自由的象征。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中山装因孙中山先生创制而得名。据《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1912 年,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衣裤特色,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越南华侨黄隆生裁制出一种服装样式。”其大样为立翻领,对襟,四个贴袋,前襟五粒扣,袖口三扣,后片不破缝。其立翻领,喻严谨治国理念;上下左右四袋,喻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袋口为倒笔架形,寓意为以文治国;前襟五扣,则喻五族共和,又喻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袖口三扣,左喻平等、自由、博爱,右喻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后背不破缝,喻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对四袋五扣等的伦理解释,其实依然脱不了礼的出发点。

  1929 年4 月,国民政府颁布《民国服制条例》中正式将旗袍、中山装定为国服。条例中规定,男子礼服包括一褂、二袍、三鞋、四帽;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女子礼服有两款,一款是蓝上衣和黑裙,另一款是长身旗袍。建国后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在正式场合一概着中山装,中山装成了约定俗成的国服,以致老外又称中山装为“毛装”。此服影响远播,又因胡志明和金日成父子的改造,而分别被称作“胡志明装”和“金日成装”。只是旗袍,除宋庆龄等少数人外,无人再敢穿。

  时下,旗袍、中山装已鲜有人披着,衣旗袍者多为饭店的服务员,旗袍被王家卫电影借来烘托老上海的怀旧气氛及东方式的暧昧欲望,也成了表象的符号。为了与国外接轨,为了显示开放,中山装是不能再穿了,于是乎衣中山装者上衣口袋里别着的那支钢笔,已不表示有文化,而被看作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保守,这也是表象的符号。如今,衣着更多体现的是财富,而不是礼,这何尝不是一种符号。“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带吴钩,不知是古时哪个朝代有志少年的装束,但穿国际名牌肯定是当下翩翩少年的不二追求。

服装符号

励志文章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