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
村民郑兴,割股奉亲,母病痊愈。贞观元年,唐太宗乃诏改永安为孝义。
铭曰:郑兴立本,割股奉亲;明君重德,孝诏古今。
义
虎伤其掌,樵夫治之。感其德,其虎报恩守墓,时人称为义虎焉。
铭曰:善哉樵夫,义及猛兽;虎也知义,颂声不朽。
著名作家、我们的师尊马烽先生,祖籍山西孝义。
孝义县,得名源于“孝义”。文明古久的山西,有这样一个文明同样古久的县份。然而,作为马烽老师的得意弟子之一,我却始终没有到过孝义县城,没有看一眼老师的故居。
2010年2月立春日,奉《炎黄地理》杂志稿约,我方才踏上心仪已久的一方土地。追随了先师童年的脚步,前来拜读“孝义”。
1.师尊马烽,出生于本县居义村。
相传,古时灾荒年间,有行人将救命口粮一袋遗失村口。村民兄弟二人,饥饿欲死;然路不拾遗,死守苦待失主。民间有此大节,草民谨守大义。村名遂改为居义。后来,兄弟之一迁居别处,又有村名叫做留义。
“文革”当中,盛行改名之风。有人改名叫什么胡卫东、白革命、艾造反、贾马列之类。在小说家张石山这儿成了笑柄。
红卫兵又滥改地名、街巷名以及村镇名。有什么卫东彪街、反刘邓庄,等等。拗口刺耳,荒唐滑稽。这些地名,如今安在哉!
任何权威的命令,任何狂妄的强制,离开草民的认同、悖谬文明的传统,都将被历史抛弃如敝屣。
居义村。千百年来、千百年后,还是居义村。大地在、山河在,汉语汉字在,民族传统在,华夏文明在。
马烽老师出生在这样一个村子,属于偶然。马烽成为马烽,绝非偶然。
这样一个古老的村名,这个村名所具备的文化蕴涵,必然对童年马烽有着某种最初教化的功能。
马烽,原名马树铭。他的脑海中,或许已经朦胧地树立了什么;他的心目中,一定牢牢铭刻了什么。
2.走个斜对角,穿过老县城,就来到了孝义县更著名的大孝堡。
大孝堡,原名永安堡。这儿,正是大唐贞观年间孝子郑兴的故里。
正因为普通乡民郑兴的割股奉亲的孝行,引出了各级官员的层层上报、直达天听;那个太原公子李世民、昔日的唐太宗,昭告天下,改永安县为孝义县。
永安堡,从此叫成大孝堡。
割股奉亲、割股奉君,类似的传说,古来多有。
历代王朝,以孝治天下。有大孝而能有大忠。“察孝廉”成为隋唐开科举士之前荐拔官员的途径手段之一。
把孝道推到极致,“郭巨埋儿”、“老莱娱亲”,二十四孝当中的极端例子,受到过鲁迅的严厉批评。
敬奉自己的祖先、孝顺自己的父母,还需要什么人来表彰、竟然还应该表演给世人去看吗?
老百姓明白这样的普通道理。中华民族代代繁衍,亿万华夏子孙一直就是那么做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马烽老师在他的童年,一定听说过故乡的种种传说故事。也一定受到了一方水土的无私滋养、一方民俗的熏陶浸染。
马烽,一定会是个孝子。
果然。幼年的马烽,那个名叫马树铭的孩子,是个大孝子。
为了考取前三名而替家中减免学费,马树铭每年都是学院中的第一名。为了减轻寡母的辛苦劳作,十三岁的马树铭偷偷请假,独自耘锄好几亩高粱地。
3.马烽七岁丧父。家已不家。
九岁随母亲迁徙汾阳,依舅家而居。
寡母巴望儿子尽快长大成人;马烽也发誓要侍奉寡母、膝前尽孝。
然而,日寇侵华。国将不国。
十六岁的马树铭,毅然从军,要去抗日打鬼子。
马烽,从此成长为著名的马烽。
有大孝而有大忠。马烽从此献身抗日、献身革命、献身文学事业。
之死靡它。
马烽老师早早离开了故乡孝义,孝义文化、孝义文明,植根在他的血脉中了吗?
我们不必担心。马烽,那个当年叫做马树铭的孩子,有一位伟大的母亲王贞如。
王贞如三十出头守寡,含辛茹苦、艰难竭蹶,硬是把几个儿女拉扯成人。
不仅如此,这位母亲深明大义。言传身教,孟母、岳母一般,最早承担起了塑造马烽道德人格的启蒙任务。
马烽离开了故土;故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啊!
而母亲像大地一样。母爱,那天下最伟大的挚爱,哺育了童年马烽的心灵。
马烽,是孝义的儿子;
孝义,赐予了马烽一位伟大的母亲。
4.马烽十六岁离开家乡,告别了母亲。
他几乎一生尽忠,而少有时日和机会尽孝。
贞烈寡母,抚孤成立;马烽功成名就,谁知天不假年,母亲仙逝西去。
“子欲养而亲不待”,痛何如哉!
伟大的母亲,含笑九泉。母亲不需要回报。母亲只要你成人,只要你为国家民族做点好事。
孝义也不需要回报。孝义大地,和这方大地上伟大的母亲,为国家民族献出了他们的好儿子。
马烽尊师,无愧人生!
他献身国家民族,正是对家园故土的报答。
他长成文学巨人,正是对伟大母亲的报答。
母亲说,我家树铭是个孝子。
家乡父老评价,马烽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走出孝义,不忘孝义;
大孝大义,是为孝义。
5.马烽老师爱家乡。
爱孝义,爱汾阳;爱山西而爱中华。
一个人,无论他是农民还是作家,并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夸夸其谈什么“为人民服务”,等于造谣。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家乡,号称热爱中华,标榜自己是什么爱国者,纯属鬼话。
不过,由于爱之弥切,容易夸大和放大这种原本美好的情愫。
再穷苦的地方,也会拼凑出当地的四胜八景;再贫瘠偏远的山乡,也会成为梦中游子的仙境天国。
质言之,960万平方公里国土,谁能说哪儿不是锦绣中华?谁敢说何处不是华夏文明普照的家园?
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不曾断裂的中华文明,是全人类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无与伦比的软实力。
雍容博大的中华文明,犹如黄河长江,不择细流、有容乃大。
离开众多的地域文明,华夏文明难以称其大。换言之,我们应该这样认为:孝义地域文明、此地孝义文化,乃是整体中华文明巨幅画卷上的一粒色斑、一方画布;这块画布富含了整个中华文明画卷上的所有文明基因DNA。
从上述意义上讲,认知地域文明,正是认知整体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功课;歌赞孝义文化正是颂扬我们整体华夏文明。
当然,孝义之所以叫做孝义,此地文明中的孝义文明,必定更为显赫。孝义人民,服膺孝义文明、光大孝义文化,曾有更多的身体力行、会有更多的自觉弘扬。
我们应该说,我们可以讲:
孝义千秋,于兹为大。
这块土地,诞生过数不清的忠孝节义,诞生了我的师尊马烽先生。
孝义文明,最早哺育了马烽马树铭;马烽师尊,走出孝义,为孝义文明的光大,做出了他的突出贡献。
6.孝,孝道,是华夏传统道德的核心之一。
老百姓的朴素理解,孝顺爹妈长辈、敬奉列祖列宗,便是孝敬。这是人的某种道德本能。
扩大到家族、民族、国族,心中念念,孝化为忠。
忠于国家民族,成为国民个体的道德责任。
至于希望国民臣下忠于天子皇帝,那是皇帝的希冀。皇帝钻在国家民族的躯壳内,常常迷惑了天下人:以为忠于皇帝,便是忠于国家民族了。
愚忠,害死了多少天下英才!
“忠孝不能两全”,成为一句口头禅。
但即便是希冀臣下愚忠的皇帝,一般也并不排斥臣下尽孝。顺乎人情天理,大孝于是往往能成大忠。
历史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时代,个人崇拜、无限忠于,推到极端。
为了忠于什么人,妻子可以不顾夫妇之义背叛丈夫;儿子不得不和父母决裂、甚至弑父弑母!
“文化革命”包括批林批孔运动过来人记忆犹新:在运动的压力之下,父子脱离关系、母女划清界限,甚至儿女告发父母批斗家长以求自保、以“靠拢组织”、以“站稳立场”,种种恶行令人发指,人伦大道惨遭摧残。一些人的异化程度超过了禽兽,运动的发起者与组织者还大言不惭说“形势大好,不是小好”,简直丧尽天良。
这时,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悠久的孝道文化,遭到了亘古未有的大劫难、大破坏。过来人当是记忆犹新。
是亿万人民,亿万家庭,是草根、是大地,顽强地抵御住了文明的浩劫、勇敢地捍卫住了我们的道德底线。
孝道,孝义,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核心的DNA密码,保存完好。
孝道,孝义,终于获得重生,得到弘扬。
孝道,孝义,与整体传统文明一道,成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软实力。
7.孝义文化,是孝义的,也是我们整个民族的。
整个民族的孝义文化,在古老山西同样古老的孝义县,成为这儿的标志性文化。
效仿先师的为人为文,学生曾经受教多多、裨益多多。
追随先师的足迹,学生来到了著名的孝义。
在这片传奇的土地上,短暂的停留,无碍我体察它的古老;有限的游访,无碍我沐浴它的博大和无限。
孝义千秋,于兹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