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汉江大张沟小传(一)

时间:2024-09-03    来源:馨文居    作者:哈哈  阅读:

  上午我去探望母亲,遇上老家人,攀谈中,讲起一个令我们都大吃一惊的怪事:石榴一家人竟然不顾乡亲们劝说硬是在我们老宅子挖地三尺寻找宝贝,还振振有词说:“这大先生家地下一定埋藏着珍贵的东西,要不然后代不肯能出现省部级高官,他们子孙也不会个个成为大学生,有出息……”很自然,整整半天,八十三岁的母亲与我们就谈起汉江边这个村子新旧往事。关于村子老辈人事情,我了解不多,也是通过这次谈话知晓一二。回家至今,不知何故,产生将这次谈话以及童年生活回忆完整地记录下来的欲望。

  下面,我将用小传形式来写出我们老家大张沟的点滴故事。

  历史从这儿开始

  写村子小传,当然得讲它的起源。可是,没有文化的母亲与乡亲,也讲不清楚村子真正来历。还是借用官方1982年10月出版的《光化县地名志》文字做一介绍:“土地岭大队,位于光化公社北部。1958年建立燎原大队。1981年4月1日,以驻地的别名更名为土地岭大队。全大队分为7个生产队,共计7个自然村,有235户,1160人,2790亩耕地。主要生产小麦、稻谷、棉花。”而土地岭大队属下第一个大队便是大张沟,“张姓居于一大山沟得名。早年村南岗岭上有土地庙,故得其别名土地岭大张沟。位于光化公社北部6公里处,西南距双桥洼水库大坝2公里,西距丹渠一干渠500米。为土地岭大队驻地。全村270人。”而编撰此书时刻,我们全家已经成为城里人,但是之前却祖祖辈辈却一直生活在这片热土地上,那里流淌着无数令他们难以忘怀的往事。

  提及我们家清代老宅子,我总有一种愧疚感。犀头封火山墙,干瓦小青砖屋面,院落布局四合院结构,正房为三间,厢房两间,且一坡向院内流。走廊上四根如颐和园内红漆大木柱,足以显示出主人的显赫地位。遗憾就是这样珍贵的宅子,却因我读大学交不起学费,父亲含着热泪以1500元价格卖给乡亲,一直到前几年被乡亲扯掉,这片宅子成为荒地为止。缘何又刮起挖地之事?这确实不得不让我产生想考究老家村里一些人与事的念头。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或许是我祖父膝下姑姑家后辈人官位显赫所致,或许是曾经被一代又一代视为村里最厉害的张文渝前辈(解放前任曾担任过最高人民法院要职)死后叶落归根安葬回老家所致,或许是我们姊妹一个又一个凭借本事立足各自岗位所致,或许是老家流传我祖上墓地出现两条巨蟒所致……总之,出现这让人想都不敢想的挖地三尺寻找地下宝藏的奇怪事。

  那么到底我们祖辈是何等显贵之人?年迈的母亲唠叨起来:“据说老辈子是光化县县太爷张权,膝下九子一女,我们家始终代代排行老大。一直到祖父父亲一代,由于其在进京城考状元时候,鸦片烟瘾发作而弃考,自此家庭衰败。祖父童年伤夫,在汉江对岸周大老板舅爷家读书习武,后返回村子结婚养育三女一子。”印象中,我们老家村子分东、西、中三院,均是民清建筑风格。

  母亲回忆,我家最早住在东园,老太爷们弟兄三个,到祖父时候抓阄分房子,我们家住在厢房,但是鄂西北风俗习惯“宗亲神位”一直放置老大家里,故年年节节我们家香火很旺。土改后,因为我家属于有犁有耙之家被定为中农成分,饱经诗书的祖父养育出父亲、小姑两个大、中专生从事教育工作,而大姑、二姑则外嫁他处。由于大姑父是留洋学生,土改中定为大地主成分,后代没有出现显贵之人;二姑一家后代均成为当今国家栋梁之才,堪称我们学习榜样人物。小姑一家更是相当出色。

  记忆中的祖父满肚子知识,村里村外几乎没有不佩服其才华的乡亲,不仅平常请其讲述历史故事、看病,过年还请其写书法对联。但是,性格过于内向,保守处事,而目不识丁的小脚奶奶却一副好口才,人称“韩半仙”,可以说任何人物若是与其攀谈几句便会成为要好朋友。

  令人惊讶的是,文武双全的祖父在战争年代,没有加入任何政治团体,更没有仗势欺人。相反,一再被村里一些权势人物所欺负,还念叨“老鳖义,鳖不死人”的口头禅语。奶奶却与之不同,解放后,这个独门独户(祖父无亲弟兄)人家,一场晴天霹雷将房子击倒,院前百年的木瓜树也被劈开两半。那时候,父亲远在山区南漳教书育人,几个姑姑出嫁,家里就剩下母亲与我几个哥哥与奶奶。村长想将我家赶到毛沟居住,老实本分的祖父也不吱声,而奶奶却走到县政府凭借过人的口才,竟然让县长亲自送她回村子,主持将最好的上面清代四合院分给我家居住,这个院子真正的主人是张文渝前辈家的宅子。也就是我童年一直生活的地方,而这里位于村子西边,属于西院范畴。

青葱岁月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