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刘禹锡,有太多太多的相似——
两人出生于同一年;
两人同为河南人,他们的老家相距离不过100 多里地;
两人的文学思想一致,都反对空洞浮夸,主张文学革新;
政治上,两人的观点也惊人的一致,都看不惯中唐时期官场的种种萎靡、不思进取;
照说,这么相似的人,很容易聚在一起,但是,白居易和刘禹锡初次见面时,都已经55岁,是典型的夕阳之交。
此前,他们互相仰慕,算是神交已久的笔友。
2
公元826年,白居易和刘禹锡终于在扬州见面了,为那场酒局买单的,是时任淮南节度使的王播。
当时,刘禹锡刚由安徽和州刺史罢归洛阳,白居易也因病不再担任苏州刺史。
那是个奇怪的场景,在扬州的一家小酒馆,两个胡子花白的老人,久久地拥抱在一起,
虽然都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却一个比一个孤独。
此前,他们各有知己。元稹是白居易不可磨灭的回忆,白居易为了纪念元稹,写下让无数人哭鼻子的“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而柳宗元是刘禹锡的知己,刘禹锡用20多年时间给柳宗元出了一本诗集,名为《柳河东全集》,以报答柳兄弟“以播易柳”的深情。
失去知己的他们,就像折翅的天使,在人间苟活。
那次初见,再次激发了刘禹锡的小宇宙,写出了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好像一切冥冥中早已注定,相似的人,迟早都会相见。
3
刘禹锡被贬23年,工作岗位都是刺史、司马那样的闲差,总之,很多人不希望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相比之下,白居易要顺利得多。
白居易的坎坷主要在少儿时期,由于家里穷,他无书可读,但他的精神世界,很早就迸发出可怕的力量,为了练习口才,一直练得口舌生疮,为了练习书法,手上起茧,年纪轻轻就白发毕现。
16岁后,他进入人生的快车道,当时他随手写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彻底征服了之前低估他的大诗人顾况。
当时,李白杜甫逝去不久,大唐人民情绪低沉之时,满心期盼:到底谁是下一个李杜?
白居易被很多人看好,包括当时连续几任皇帝。
白居易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在坚持推动“新乐府运动”同时,他培养大量弟子,成为大唐诗坛盟主。
政治上,白居易更懂迂回,不像刘禹锡那么倔强,因此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包括在皇帝身边当差,虽然只是皇帝起居言谈的记录官。
4
在扬州的余晖中,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以文字和酒互相安慰着彼此。
很显然,当世不会再有任何一个人,能像他们那样懂得对方。
生命最后10 多年,白居易、刘禹锡,还有酒,成了打不垮、驱不散的“铁三角”,
其实,白刘两人就是两坛老酒。
年纪越大,白居易越喜欢来两杯,他把自己的号改成了“醉吟先生”。
酒后,他们爱在洛阳城内外闲逛,寺庙、山丘、泉石,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当然免不了用他们最擅长的方式—写诗,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白居易很有心,将自己和刘禹锡的130多首唱和诗编成了《刘白唱和集》,此集一出,天下手抄本横行。
5
公元842年夏天,比白居易晚出生几天的刘禹锡去世了,白居易非常伤心,为这位晚年知音写了一首悼亡诗:
《哭刘尚书梦得》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其实,在写这首诗的时候,白居易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4 年后,他也因病去世。
从此,诗豪和诗魔的时代结束了。
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们共同在孤独中寻找温暖,并且将这种感觉传递给世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一生已过,相识相知,是人生最难抵达的状态,两人相交短暂,却照耀千古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