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江纳百瑞

时间:2025-02-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罗 铮  阅读:

  清晨,周老师傅换好工作服,戴上手套,带着徒弟们从竖井下到平巷,缓缓走进采矿区域,开启一天的采矿生活。除了工歇,周老师傅和徒弟们要在井下呆上一整天。傍晚,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居住区,舒舒服服洗个澡,换身衣服,抽袋旱烟,再美美睡上一觉。

  日复一日,周老师傅和徒弟们重复着相同的生活。小时候,周老师傅就知道家里周边都是矿,爷爷和父亲、叔叔们起早贪黑出去挖矿,仿佛有取之不竭的矿藏。周老师傅十来岁时,就跟着父亲到铜矿当搬运工。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学会了采矿、选矿、冶炼等技术,加上天资聪颖,以至于随手抓一块矿石,便可估算出铜的含量,八九不离十。他们先从暴露于地表的矿体入手,再沿矿脉凿洞,通过特制的方形竖井向下采掘矿石。

  前不久,周老师傅饭后散步,无意间瞥见一小排紫色的花。“铜草花!”多年的职业习惯让周老师傅一个激灵。这个山头我天天路过,怎么看也不像有铜矿啊。但片片紫红,穗状花序,茎干纤细,叶小而圆,确是铜草花无疑。铜草花只生长在含铜的土壤上。周老师傅相信大自然的信号。他马上喊来徒弟,简单挖起一块石头,放在手中掂了掂。有铜!于是,几个月后,他的团队开采完上一个地下采场,就转移到这片新的区域。

  几年后,周老师傅将技术全部传给徒弟们,回家颐养天年。偶尔,他也会回到矿山,看看儿子、侄子和徒弟们。实在看不下去,还会自己上手操作几下,数十年的功夫总让年轻人啧啧赞叹。

  周鑫的父亲多次听自己的祖父说起,家族的祖先曾经在瑞昌挖掘铜矿、冶炼矿石。可是,瑞昌似乎并没有铜矿的迹象。是在邻近的湖北铜绿山?还是安徽的铜陵?抑或是代代口口相传产生了谬误?周鑫父亲的脑海中始终疑惑重重。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这份疑惑一直持续到1988年。因生产需要,九江市铜岭钢铁厂委托瑞昌县夏畈乡铜岭村村民,在铜岭头合连山西坡修筑一条公路。在降坡工程中,村民们挖出了大量形状各异的木头,有的似木铲,有的像木棍,还有一些生满斑斑锈绿,不明何种材料制成的斧、凿等工具。钢铁厂和村委会不敢擅作主张,把部分物件送往县博物馆。经初步鉴定,斧、凿等工具都是青铜器,与湖北铜绿山出土的青铜生产工具十分相似。随后,小山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考古学家,贮藏这些器具的遗址逐渐展露真容。

  这是一处大型商周采铜遗址。与当时被认为是我国最早采铜遗址的湖北铜绿山相比,还早三百多年。

  遗址总面积约三点五平方公里,包含采矿区、选矿区、冶炼区、生活区等功能区域。

  始采于商代中期,发展于西周,盛采于春秋,延于战国,前后连续开采超过一千年。

  商代至战国时期的古竖井一百〇三口,巷道十九条,露采坑七处,工棚六处,选矿场一处,马头门、斫木场、围棚等若干,陶、原始青瓷、铜、木、竹器等生活用具四百六十八件。

  冶炼区散布面积十八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矿山脚下的邹家、戴家铜石坡、下戴铜石坡、禁地铜石坡等处。发现炼炉六座及大量炼渣,从冶炼区的分布面积及炼渣的堆积厚度估算,古代铜炼渣合计约六七十万吨。

  生活区位于万家、檀树咀、铜岭下,面积合计约三千平方米,发现灰坑、房基、灰沟、木骨泥墙的压棍印痕烧土等遗迹,出土有商代中期至战国时期典型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具。

  遗址中发现的商代木滑车,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提升运输机械,将我国木制机械的历史提前了一千余年。

  铜岭铜矿遗址发现的西周木溜槽,把有文献记载的木溜槽选矿技术向前推移了一千多年。

  ……

  铜岭铜矿遗址的发现,不仅解决了周鑫父亲心中的疑惑,他终于可以把家族的传说讲得更加确切。更重要的是,此时妻子恰巧怀孕,他可以底气十足地把家族的传说传承下去。那个古老广博的矿址,几乎可以确凿证明祖先的采矿生涯,证明祖先是领先全球的青铜文化的参与者,证明祖先是这部属于中国人的青铜文明史诗的见证者。

  兴许是讲得太过投入,周鑫一口气干了一大杯水。他从记事起,就知道他的祖先把青春和汗水都献给了铜岭铜矿。早在三千多年前,铜岭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采矿、选矿、冶炼、提升、运输、照明、通风、排水、安全防护及管理系统。其中,巷道支护技术、采矿技术、溜槽选矿技术等,在当时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部分井巷木支护结构在出土后,依然保有良好的抗压能力。铜岭铜矿遗址揭示了中国青铜文化的独立起源,也为中华文明的双向和多向相互转播观念提供了充足的佐证,将中国实证的采铜历史向前推进了三百余年。当然,同样也为周鑫先祖采矿的场景提供了鲜活的佐证。

  漫步铜岭铜矿遗址,微风习习,四周草木葳蕤,山坡上隔三差五插着“古井巷口”的牌子。我仿佛看见了三千多年前,周老师傅从方形井筒踩着木支护躬身下矿的过程,看见了一个个技术能手热火朝天采矿冶炼的场景。山野间点缀的一撮撮铜草花,如同一块块胎记,让铜矿无论隐藏得再深,也一样无处遁形。走着走着,恰有一块矿石滚落山脚,拾起,平放手掌上,众位老师皆惊:“竟然还有铜!”一张张资料图,讲述着挖掘时的盛况。这个中国古矿冶遗址中获取文物最多的一个地点,与长江对岸的安徽铜陵、湖北铜绿山遗址一道,成为中国工业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的最佳佐证。

  与古铜矿遗址一同被发现的,还有数量不菲的青铜器皿,上面雕琢的纹饰图案精美绝伦,镂空技艺更是高超。实在无法想象,古人如何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完成这些高水平的创造。但周老师傅和工友们做到了,他们把采矿的技艺、冶炼的技艺和雕刻的技艺紧密结合,把一块块质地坚硬、外形不规则的青铜升华为一件件艺术品,让它们在数千年后重见天日之时,依然熠熠生辉。

  第二天的座谈会上,来自山西的杨老师说起他们那儿的青铜器特别多,一直不知道是从哪儿来的,直到这两天到瑞昌,才发现用来铸造青铜器的矿石有可能源自瑞昌。三千多年前,铜矿石的不断挖掘,必定远超瑞昌本地的需求,必定有大量多余的铜矿石被运往全国各地。或许这一段段奇妙的旅程,又是另一大片尚未开启的秘境。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不知过了多少年,古铜矿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或许是铜的储量已被采罄,或许是战乱征伐所迫,抑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人们不再聚集在铜矿上班,不再以采矿冶炼为生,曾经发生在铜矿的故人旧事也慢慢被历史遗忘。然而,雕刻的工艺却顽强留存下来,只是它将对象变成了——纸。无户不剪纸,无女不绣花,就是瑞昌人民对青铜雕刻工艺的最好纪念。

  走进瑞昌剪纸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剪纸作品看得我们眼花缭乱。一会儿是花草树木,鲜活得仿佛正被微风轻拂。一会儿是鸟兽虫鱼,单首双身的老虎,滚绣球的狮子,衔花微笑的小狐狸,栩栩如生。两只戏水的鸳鸯似乎刚刚闹了别扭。呀!那条鱼的鱼鳞怎么能如此清爽整洁?一会儿是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平淡,一颦一笑的幸福,任意挥洒在一张薄纸间。一会儿又是童话故事,十只老鼠或高举“喜”字,或手提灯笼,或吹喇叭,或抬轿子,轿子里的新娘手捧鲜花充满期待。“老鼠嫁女”的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粗犷的剪刀,是如何做到在纤细的薄纸上随心雕琢?一格格细小的镂空,一条条细密的边棱,为何能如此工整?“瑞昌剪纸采用阴阳交互、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并采用‘非镂空’的反常技法,使作品含蓄而不失典雅,神秘而又深刻。”解说员清脆的嗓音为我们答疑释惑。

  千百年来,剪纸工艺在瑞昌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其构图之新奇,手法之多样,艺术之精妙,世所罕见。既有秀丽精巧的阴柔之美,也有豪放坚实的阳刚之美。曾几何时,南阳乡每五年举办一次“百花帐”活动,选取一百名剪纸手艺高超的未婚女子,用剪纸作为刺绣的纹样,绣成百花帐,挂在元福主菩萨和邹氏太婆的生轿上,以纪念剪纸之神。这也是女子的成人礼,巧手善剪的姑娘,很快就有媒婆上门说媒。

  2006年,瑞昌剪纸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8年,瑞昌剪纸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8年,瑞昌剪纸被列入国家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名录。周鑫告诉我,他听父亲说过,剪纸也是他们家族的传家宝,他的女性长辈们多多少少都会一点剪纸。“有的水平还很高!”他的神情里充满自豪。

  周老师傅没有什么业余生活,仅有的娱乐,是到不远的长江边,瞅瞅广袤无边的江水。兴致高时,还会钓钓鱼,给徒弟们改善伙食。各式各样的鱼,是江水的馈赠。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没少出现在他们的餐桌上。吃着吃着,鱼与瑞昌人,与瑞昌城融为一体,成了瑞昌最鲜明的符号。

  来到长江鱼文化馆,天降微雨。远方山峦连绵,厚厚的云层把山压得低低的,细密的雨滴让门口的水塘晕开朵朵涟漪。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根披着地图的圆柱,长江浩浩汤汤从湖北而来,进入江西的第一站便是瑞昌,在瑞昌留下十九点五公里的美丽岸线。乍一看,位于长江南侧的瑞昌像是戴着一顶官帽,帽顶是雄浑的长江干流,下沿象征着十九点五公里的长江岸线,两旁的“翅膀”一只是洞庭湖,一只是鄱阳湖。瑞昌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的雷明新场长则把这条岸线比作一根挑着两个筐的扁担,一筐是洞庭湖,一筐是鄱阳湖。

  面对着满墙鳞次栉比的珍稀标本,中气十足的雷场长恨不得把每个标本介绍得淋漓尽致。这只是白

江纳百瑞

情感日志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