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里寻找
1977年,日本环境厅组织了一个代表团访华。访华期间,代表团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帮助他们寻找一种濒临灭绝的鸟——朱鹮。
不久,中国科学院就接到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咨询:
中国还有没有朱鹮?
如果有,在哪里?
鸟类专家迅速行动,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翻查历史遗留的资料,一方面向各地征询朱鹮的现状,并根据资料翻查和现状征询的结果向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做出答复:
1930 年以前,在中国的14 个省份普遍可以见到朱鹮。
1950 年前后,在陕西、甘肃一些河坝和稻田里仍能见到朱鹮觅食。
1960 年,朱鹮已经罕见,只是偶尔会在陕西、甘肃的秦岭山区中现身。
1964 年,研究人员在秦岭山区捕获一只朱鹮并制作成标本,从此再无朱鹮的音讯。
……
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显然不想让问题停留在这样一种答复上,不久又提出:请中国科学院和林业部加大朱鹮调查的力度,并开展具体的寻找行动。
中国科学院将任务落实到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身上。
郑作新很快找到负责野外调查的刘荫增,告诉他:从现在开始,国家对各类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已经越来越重视了,具体到朱鹮,要求我们开展实际寻找。你一直从事野外考察工作,要提前做好准备。
又问刘荫增见过朱鹮没有?
刘荫增回答得有些勉强:见过吧。
在哪里见的?
标本室。
一句话让郑作新发愣。
刘荫增回答得并不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标本室里,确实有三件朱鹮标本。据说这三只朱鹮全是在秦岭山区打到的,至少1964年最后制成标本的那只朱鹮,可以确认是在秦岭西端的甘肃省康县打到的。当时中国与外界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加上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缺乏认识,所以打下这只朱鹮时,考察人员完全不知道这是已经濒临灭绝的稀世珍宝,他们堂而皇之地将其击落并坦坦然然地将其制成标本,随后在报纸上发布了消息。
作为野外调查的专业人员,刘荫增首先想搞清楚的问题是:中国最后的这件朱鹮标本是谁采集到的,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线索的,朱鹮具体是在康县的什么地方被打下来的。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够缩小寻找的范围,提高寻找的有效性。
但是很遗憾,始终找不到这个人。
刘荫增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从头开始。
按照历史谱系,朱鹮的分布是:北起中俄边境的兴凯湖,南至天涯之滨的海南岛,西到甘肃中部的兰州,东临中国的海岸线,其中包括福建和台湾。如果在地图上将中国朱鹮的历史分布区做个形象的勾画,可以明显地看到它形成了一个“大三角”。粗粗计算,这个“大三角”的面积占到了中国版图的一半,其中适宜朱鹮生存的浅山丘陵和河滩湿地,多到不可胜数。
此前,在日本政府的请求下,中国的鸟类工作者已经开始了征询调查,客观地说,那只是常规性的调查。国家尚未拨款,前景还不明朗,整个朱鹮的调查任务已经放在了议事日程上,却也谈不上夜以继日。正是百废待兴的日子,无论整个单位还是每一个人,手头的事情都太多了!
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中,时间迈入了1978 年。
那一年,刘荫增42 岁,已经是一名成熟的野外科考工作者。
茫茫中国,第一站该去哪里寻找?
毫无疑问,首先是秦岭和秦岭周边。
但是一句“秦岭和秦岭周边”,范围就大得无边。秦岭借昆仑之势隆起,经甘肃和陕西,抵河南和湖北,它以壁立千仞的雄浑和横亘东西的大气,成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也成为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如此一座气势磅礴的山脉,仅凭考察队员们跋涉,即使倾尽一生,也无法全部走遍。
文献记载,朱鹮春夏两季在中国东北地区产卵繁殖,秋末就会飞到温暖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过冬,甚至会飞向更南的区域。巧的是,中国科学院着手朱鹮考察的同时,陕西省林业厅也接到了林业部下发的朱鹮调查要求。考虑到陕西已经在启动这项工作,也考虑到秋天到来,气候转凉,朱鹮会按照规律向温暖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迁徙,考察队决定先向南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