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快二十年的医生,平时经常碰到各种熟人打招呼求关照,特别是要手术的患者,很多人都要千方百计地弯点关系找我跟主刀医生打个招呼才放心。这是不是国内医疗区别于国外的特殊现象?那就不知道了。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医疗技术,特别是手术这种要靠人去做的,就拿我现在主要做的脊柱微创手术这一块,尽管是国外先开展起来的,但是现今国内脊柱微创整体水平,一定领先很多国家很多了。一个优秀的国外的脊柱微创医生,一年做个几十台手术就可以牛哄哄写文章上《柳叶刀》,但是一个国内不知名的主任,可能一年要做几百台而大隐于市无人知,至于全国飞刀的大咖就更提都不能提。
中国人多,而且手术资源相对集中,特别是精细手术、复杂手术,一座城市的这种手术,往往掌握在一些大医院的某几个主任手上,这么大的病人量,再说能当主任的动手能力也不会低,怎么也把一个医生的技术熟能生巧地“堆起来了”。比如——我,椎间孔镜这个手术,科里和外面会诊的,一年少说两百多台是要做的,还是在我对手下医生比较放手的情况下。
这是好的一方面,不好的也有,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很多外科医疗技术的准入和资质论证,还有手术方案和适应症选择——这个标准化问题,目前我认为还是优于国内的。也许一位患者,在国外任何一家医院,该不该手术,手术该怎么做会基本类似,但是国内却因主刀医生的掌握程度和对这个手术方式的理解,而天马行空、千差万别。同样是“割腰子”,你问擅长微创的医生和擅长开放手术的医生,可能推荐完全不同,这也导致更多的患者,会不惜代价涌到大医院去,找他信任的医生开一刀,这也是对我们基层医疗的沉重打击原因之一,这只是我的看法,不代表官方。
今天讲跟医生打招呼的事情。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名疼痛科医生,在武汉一家三甲医院呆了快二十年没挪过窝,麻醉搞了十年,疼痛科主任干了十年,算是医院老人,所以很多时候我的亲朋好友甚至治疗过的患者他们的熟人在我们医院住院,都会拜托我跟某某某医生打个招呼,关照关照。关照分很多种了,随便聊聊。
先讲比较麻烦的一种。有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开口就是:小蔡啊,我是你何叔叔啊,有个事情要找你帮个忙啊!所谓陌生电话,就是我没备注名字的,有些是不太熟的认识我但是我不太认识他的人,有些是我给了他电话的病人。这个语气一听呢,大多就是我爸爸的某个同事,估计是我那好面子的爹哪天喝酒喝多了给他了我的电话号码。长辈嘛,我只能客客气气地放下手中的事情,回复道:有什么事情,您尽管吩咐。那个何叔叔马上自来熟地在电话里絮叨,说小时候抱过我看着我长大的咋的咋的,我抬头看了一下门诊等候的病人,只能委婉地打断,请他尽快有事说事。然后麻烦事情就来了,大致就是他一个熟人,开车不小心把人给撞了,撞得还有点狠,骨折了,现在120送到我们医院骨科,要我关照啥呢,跟主管医生打招呼,尽量能不开刀就不开刀,费用能省就省,还要尽量把病情写轻一点!
往往这种招呼,就是让我最难受的一种招呼。打招呼的人,是肇事方,这种事情对我而言不少见,一般这种交通事故,对于伤者家属和肇事者家属,都无疑是一件非常糟心的事情,我也接过伤者家属给我打过类似的招呼,那就是要做手术就跟主刀医生打招呼用最好的耗材最好的药,最好多住一段时间,出院时病情还要写重一点七七八八的。医保政策规定,外伤,是不在医保报销范围以内的,所以这个费用,全自费,对肇事者家属而言,也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往往碰到这种情况,打个招呼,没问题!但是一般这种情况,我也只会点到为止,就是拜托主管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更上心一点,但绝不会去强行干涉主管医生的治疗,什么检查是该查的,什么检查是不该查的,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这个也不是医生说了算的事情,是由病情需要决定的,而且我也信任我绝大多数的同事,在处理该类事情,能充分考虑到双方家属的感受和经济承受能力,做出最适当的选择。但是无论如何,主管医生一定先从伤者角度出发,保障尽可能的救治,再怎么打招呼也一样。
顺便普及一下,现在这类事情,手术谈话时医生是不见肇事方的,只跟病人和病人家属谈,就是为了避免这方面的干扰。如果因为肇事者家属是熟人的一句话,某些检查不做漏诊了,某些该处理没处理该手术没手术,那就是摊上大事了。打招呼有用吗?还是有的,关照了,主管医生会在患者要求做些跟这个疾病不相关的检查的时候,比如:腿蹭破点皮就要从头查到脚,CT、核磁、胃肠镜全覆盖的时候,会从医疗角度告诉他——有些检查,跟这个病没关系的,不建议在这个时候去折腾。而且,万一今后牵扯纠纷,也有可能被认定为非这次事故导致而要自付承担。
有点敏感啊,收一下,收一下,再补一句,这种招呼打了以后,是情谊,就千万再别三天两头地催:蔡主任啊蔡主任,您再看看,能不能有些检查少做点啊,费用控制点啊七七八八的,那我有时候也会恼火。
第二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很多熟人拜托我帮他找个专家看看。在医院呆了那么多年,哪个医生在哪方面擅长,我还是清楚的。这种情况,我通常会介绍去我比较熟的,更重要的是我很认可的医生给他看。这种招呼,是我很喜欢接的,多多益善,给医院和同事们扩大影响力“增加业务”,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但是熟归熟,号还是要挂的啊!我不大喜欢带熟人去找某个专家朋友看病,号都不挂冲过去,既然都拜托了人帮忙,代表了重视,挂号这个基本的尊重还是要有的。但是我介绍的未必是科主任,现在医学发展太快了,就像我们医院很多外科都已经建设了成熟的亚专科,很多专家都会选择一个方向、一两种手术去重点发展,哪个手术谁擅长,只有我们“医院老人”知道了,外人光看医院官网的专家介绍是看不出啥的,哪个医生不把自己写得恨不得内外兼修十项全能呢?光芒万丈的学会头衔,跟手术水平真不一定挂钩。当然这种招呼,也有风险,如果做得好,皆大欢喜,不好的情况偶尔也会发生,比如做得不好或者不满意甚至出并发症要扯皮,完犊子了,我也带进去了。
从医生角度,我也经常被其他同行介绍病人来找我,实话说我是非常愿意接受,我也非常愿意把患友推荐给我认可的同事。外科医生永远没有开不完开得想吐的刀,就算嘴里说累得受不了不想做了,那也只是嘴巴说说,多收一个手术病人转身上手术室顿时又像打了鸡血,我看到的只有抢手术病人抢得头破血流的,我还真没怎么看到推手术病人不想做的外科医生,起码我的同事不会。外科医生看到他的手术病人,就像女人看她的鞋柜,永远差一双新鞋一样,这是一种植入骨子里的职业被认可需求、被患者簇拥每天工作安排得满满的感觉,相当令人陶醉。当然了,我显然不属于这其中之一,为什么有空写文章呢,还不是因为病人没那么多闲着蛋疼。
哦,重申一下哈,我的专家门诊,周一后湖院区周二南京路院区疼痛科,上午,节假日不休,擅长太多,是疼就治,特别是颈腰椎疾病困扰的患友们,欢迎骚扰多多益善。
所以,尽管有发生些手术不满意导致的让我这个介绍人连带不愉快,但我依然很乐意接受这样的“打招呼”。这种麻烦,这种招呼,还是那句话,多多益善,别的不说,武汉市中心医院我自称外科地头蛇第二,敢称第一的就不会超过一手之数,比我更熟悉医院医生手术能力和风格的,除了少数根深蒂固的麻醉科老前辈,基本也退休得差不多了。
外科医生手术做得好不好,问谁最合适,铁定是问麻醉科大夫,这又是个打招呼的知识点了,要打招呼,多去问麻醉科大夫。我现在很多外科医生的人脉,都还是做小麻醉医生时建立的,他们在台上专注的神情,更衣室里手术完美结束吹牛时成功的喜悦,偶尔手术做得不那么漂亮颓废而懊悔的样子,都一一印在我的脑海中。现在每次去手术室,发现麻醉医生早换了一茬又一茬,当年教我麻醉的老师也退休了许多,想到那段仪器不那么先进、手术器械不那么牛、一针一线靠缝而不是靠吻合器的日子,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投入一台复杂的手术同呼吸共命运,上台的小护士和巡回的老师各种准备有条不紊,轻松时听取荤段子一片,中午管他主任还是小医生、护士啥的都挤在餐桌上吃经常已经冷掉狗不理的盒饭,不禁有些唏嘘。
那些没有油水的减肥餐啊,好是怀念!
第三种,就是跟我打招呼,要床位的。特别是产科啊,预产期十二月份,六月份就开始找我找关系定床,嗯,问题是,您觉得我能牛到让中心医院产科一个床位空着等你半年等到你来生,还是你认为现在告诉我了,我的记性能保持六个月?当然了,话说回来,快生的时候找我打招呼定床位,通常也不大容易,毕竟床不等人,大多时候就算打了招呼,也会在走道上住上一两天,然后可能会早住进二人间单间啥的一两天,也是有可能,但这种活,我实在不大愿意接,建议找产科护士长,效果更佳。你让我打个招呼让某位产科主任抽空亲自上台,我到时倒是可以看情况,落实一下的。
第四种,就是最常见的,住个院要降费用的。这种事情很麻烦,虽然我难以启齿,但是我也能理解,找个熟人,住个院开个刀,便宜点,人之常情,理解,我也会经常去帮忙打这个招呼。看个病啊,花多少钱才是合适的咧,这真说不好,毕竟中国老百姓大多还是不那么宽裕,我在门诊就经常碰到一些老人,疼来看病,一查不是肿瘤,再疼也要省钱一瘸一拐地回去吃药熬下去,看着心酸却无能为力。这事情没对错,碰到想减点费用的这种情况,招呼我能打就打,但是结果,就不一定能让你满意了。
还有什么招呼,我想想啊!对了,第五种,那就是来自领导的招呼。也许有些医生比较有风骨,管他是不是领导,都一视同仁,但大多情况像我们这种生活在体制之中的医生,往往最慎重对待的,一定是领导的招呼。什么领导呢,当然是分管自己的院领导,县官不如现管,经久不变的道理!
有时候忙得不可开交突然电话响个不停,甚至在手术台上,接过电话时都没空看是谁打过来的,就大声大气喂了一声过去,语音里传来:蔡主任,我是某某某院长,或者蔡毅,我是某某某书记,某某病人是我熟人,请多关照。
我立马立正,语音语调一百八十度转弯:领导,保证妥善处理,手术亲自上台,有什么问题随时跟您汇报。
看病,这个职业是个技术活,但是医生总是个社会人,也许不是每个医生都怕领导,但我绝对不是那些能把领导和普通人等同视之的少数牛人之一。因此,你要是有能力、有关系,能找到这个医院的领导帮你打招呼,我这篇文章,你基本就不用看了,自然VIP五星级待遇所有关照到位。
但是,我亲爱的患友,别天天找我看病“弯”领导来指导我哈,偶尔为之,加强我在领导心目中好感即可,天天接院领导电话,我做手术的手,一紧张,偶尔也会抖的。万一抖过头了碰到了神经血管啥的手术出点状况,领导面子也不好看是吧。
无论怎么说,我们作为医生希望并尽量做到,每个病人打不打招呼都一视同仁。但是看病,找个熟人,终归是好的,这是当今社会,当今医患关系之下,无奈的现实。
之前有位椎间盘突出的病人,手术很顺利,尽管时间久了脱出的髓核掉得到处都是,我还是很顺利地从各个角落全部给掏了出来,做完了神经就从被压得扁扁的白白的没有血色的状态恢复到圆润光滑弹性十足。手术刚结束,腿就抬起来了,麻也消退了,肌力恢复速度和程度远超我想象。所以啊,人的神经,虽然比不上弹簧那么坚韧,但有时候真的还很扛得住磨难和挤压,但是,不要用自己的神经,去挑战修复能力的极限,挑战不成功,真的可能会瘸的。
有些手术,熬不过去,该做,就早点做了吧。真残了,那些当时劝你别做手术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是负不了这个责的。
我总在想啊,鲁迅当时为啥弃医从文,是因为他没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吗?显然不是,是因为他知道他拿起手术刀,就算能力再强,可能只能救他为数不多的患者,但改变人的认知,却可以唤醒成千上万的人。
也许我这辈子,做不了最顶尖的外科医生之一,这是能力所限,但是我能通过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改善一点点身边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通过一个一个我身边的故事,阐述医生的角度,改变部分患者错误的就医态度,消除一部分医生同行的戾气,那也许对我而言,就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