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此处有青山

时间:2025-02-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 梁鸿鹰  阅读:

  艾孜塔娃的讲解

  亲身走进四十七团老兵镇才能更好触摸“老兵精神”,这里是老兵精神发源地。

  四十七团前身是闻名中外的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1949年10月,二军五师十五团随王震将军由甘肃酒泉向新疆进军,同年12月5日,为了及时制止和田民族分裂分子预谋组织的暴乱,十五团奉命从阿克苏日夜兼程十五天,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580里,12月22日和平解放了和田。1949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习仲勋致十五团嘉勉电:“你们进驻和田,冒天寒地冻、荒漠原野、风餐露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特向我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在完成解放和田的任务后,1953年,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新的地方政权,部队留下了一个营就地转业,开展屯田生产、减租反霸和土改工作,将4万亩开垦出的良田捐给地方政府,这支部队在昆仑山下屯垦戍边六十余载,在几代军垦人的努力下,发展成了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老兵精神展示馆是这里一个重要纪念设施。

  自从2021年5月份到老兵精神展示馆工作后,身穿一套庄重的墨绿色讲解员制服就成了艾孜塔娃最常见的装扮。每天上班,穿着自己日常服饰的艾孜塔娃,到展示馆讲解员办公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换装。每次展开制服,艾孜塔娃都会有一种仪式感,就像一位即将踏上战场的战士,时刻准备着。来展示馆工作这两年,是艾孜塔娃迎来人生蜕变的两年。她从最初的青涩、羞涩蜕变成今天的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稳重周到,尤其是她的普通话,刚开始还略带点口音,发音不算标准。现在已是字正腔圆,如行云流水。假若只听声音,不看人,不会有人猜到这是一位维族姑娘在讲普通话。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随着老兵精神展示馆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兵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兵团党性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每年都有上万名党员到这里来接受党性教育,老兵精神展示馆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张“红色名片”。最多的时候,艾孜塔娃一天要连续解说12场。

  艾孜塔娃就出生在老兵精神展示馆所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四连。她是第四代兵团人。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当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胜利解放和田时,艾孜塔娃的曾祖父萨依提康是向导兼翻译。

  十五团穿越塔克拉玛干“死亡之海”,完成和田平叛任务后就屯驻和田,成为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

  曾祖父萨依提康去世很早,艾孜塔娃甚至连爷爷依迪力斯·萨依提康的面也没有见过。父亲阿卜杜黑米尔·依迪力斯是四十七团第一批红枣种植户,姑姑古拉瓦提·依迪力斯则是巾帼致富带头人、兵团劳动模范,父亲和姑姑经常会给艾孜塔娃讲曾祖父的故事。

  1958年6月,新疆和田专区组织优秀农业社主任、技术员和劳动模范去北京参观农具展览会。电影《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的人物原型库尔班·吐鲁木就在参观人员之列,艾孜塔娃的曾祖父萨依提康也是参观人员之一,他们在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最幸运的当属库尔班·吐鲁木,他有机会与毛主席单独合影留念。以这个合影为样板的巨型铜质雕塑,如今就矗立在和田市中心的团结广场上。

  在四十七团出生,在四十七团长大,高考那年原本艾孜塔娃有机会离开四十七团去外面读书开阔一下眼界,但患病多年的母亲却在那一年撒手人寰。2007年,母亲在生完第三个孩子半年后就瘫痪在床。家中本就不算太富裕,以红枣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以前父亲母亲两个人管护枣园,母亲病了之后就只剩下父亲一个人操持。枣子的价格,高一年、低一年,总是很不稳定。为母亲治病几乎花光了家中的积蓄,艾孜塔娃的高中是靠助学金读完的。高考结束,收到天山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艾孜塔娃谁也没有告诉。在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后,她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将录取通知书撕得粉碎,任由风儿把它们像凋零的花瓣一样吹走了。

  于是,懂事的艾孜塔娃成了加油站的一名加油员。她从小就读的是汉语学校,所以汉语掌握得比一般的维吾尔族姑娘要好上许多。2021年初,老兵精神展示馆招聘讲解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艾孜塔娃去应聘,没想到被录用了。这个时候的艾孜塔娃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

  在老兵精神展示馆对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偌大的广场上,一馆一碑遥遥相望。纪念碑整体由阿拉伯数字4和7组成,代表了四十七团,碑中金黄色部分是和田地图,地图中的红色标线是十五团进军和田的行军路线图。纪念碑正中间镌刻着红色的“1949.12.22”字样,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和田的日子。

  这个广场,艾孜塔娃以前来过,当风景一样观赏,瞻仰。当她成为老兵精神展示馆讲解员后,再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前仰望时,心境瞬间变得不同往日。尤其是随着工作时间久了,讲解的次数多了,带着参观团拜谒的次数也多了,但每一次站在纪念碑前,心中的崇敬与敬仰之情没有因为熟悉而淡然,反倒是与日俱增。

  进入老兵精神展示馆,迎面是集合了声、光、电的展示墙,中心区域有一幅新疆地图,加粗的箭头标注出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疆路线。开场白是要在这里说的,开场白结束,艾孜塔娃会关闭展示馆的灯光,让参观的人观看一部十分钟时长的纪录片《忠诚》。

  展示馆左侧墙壁上是当年毛主席给驻疆十万战士发布的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右侧墙壁上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十七团老战士们的回信。“长期以来,老战士们为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谨向老战士们表示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祝愿他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以老兵精神激励更多年轻人为祖国边疆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每一次讲解到这里,前来参观的人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寻“老兵精神”。艾孜塔娃微笑着,引领大家回到那片没有硝烟的战场,在一个个沙海老兵的故事里,用心去感受“老兵精神”。

  不给组织添任何麻烦的季玉亭

  季玉亭是四川邻水人,1949年参加革命,曾经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和田。离休前为四十七团干部。季玉亭在弥留之际,老伴闫凤英问他:“你还有什么事要交代?”季玉亭叮嘱了三件事:“一是别忘了把党费交上,这是我最后一次为党尽忠了。二是把住院的账算清,住院费该是自己掏的,一分钱都不能欠公家。三是‘走’后不能给组织添麻烦。”老伴闫凤英点头应允,连夜往返几十公里取了钱,把个人应该交的住院费一分不差地交给医院,并将党费及时缴清。

  堵渠口的患难夫妻 马鹤亭与李春萍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马鹤亭是甘肃武都人,1949年参加革命,曾经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和田。离休前为四十七团会计。1955年春,连队开渠浇地,突然渠口子垮了。马鹤亭跳进冰冷彻骨的渠水,用身体去堵口子,和他一同浇水的未婚妻李春萍也跟着跳了进去。两人臂挽着臂,紧紧连在一起,堵住了口子。那天李春萍正来例假,上岸后高烧不止,马鹤亭赶紧背她去医院。但出院时医生告诉李春萍,因为受了寒,她恐怕终身不能生育了。李春萍号啕大哭。她爱马鹤亭,要和他在一起,为他生孩子,可现在不能生孩子了,李春萍觉得对不起马鹤亭。于是,她悄悄离开了连队。一个月后,马鹤亭找回李春萍。第二天,俩人就在借来的房子里喜结连理,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把孩子留在了兵团的王二春

  王二春是河北宁晋人,1941年参加革命,曾经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和田,和田农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王二春是原十五团三连连长,四十七团成立后的首任团长。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践行着老兵“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庄严承诺。不但自己在兵团奉献了一辈子,也将自己的子女永远留在了兵团。儿子王亚平高中毕业当了农工,后来上了团场自己办的“五七大学”。团里规定,凡是上了“五七大学”的,都不能参加高考。王二春让儿子上这个学,目的就是让他不离开团场。后来,因王亚平工作突出,地方很多单位都要调他,王二春就是不签字。他对儿子王亚平说:“我当领导这么多年,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力或关系,把自己的子女弄到好单位,离开团场和兵团。”在王二春朴素的认知里,他是和老兵一起来到这里的,其他人的子女可以走,自己的儿女不能走,因为还有很多老兵子女在戈壁滩工作。作为儿子,王亚平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后来一直在十四师工作到退休。如今,王二春的孙女也在十四师工作。

  ……

  艾孜塔娃只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老兵精神展示馆讲解员队伍中的一员,她刚上岗时手把手带她的师傅夏天,同样也是兵团的后代。夏天的外公叫王有义,是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和田的老兵。1952年,外公响应国家号召,放下钢枪接过坎土曼,垦荒造田,建设边疆。夏天的妈妈在外公的劝导下扎根四十七团,成为一名教师,在三尺讲台培养了一代代团场桃李。夏天则在“老兵精神”感召下,放弃乌鲁木齐市的工作,来到了陈列着外公照片的老兵精神展示馆,成为一名光荣的讲解员。

  夏天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难事时,会悄悄去展示馆里,在她外公的照片前静静地待一会儿。每每看到这一幕,艾孜塔娃都会心生羡慕。没有讲解任务时,她也会独自在展示馆里转一圈,在老兵故事墙前逐字逐句默念那些早已烂熟于心的文字。有时会流泪,有时会微笑。那些文字虽简明、朴实,却是艾孜塔娃的力量源泉,生生不息。

  建 疆

  夏建疆的名字是父亲夏少庭起的。父亲对儿子的希冀一目了然:建疆,建疆,建设边疆。每年夏建疆也会去几趟老兵精神展示馆,那里面有父亲和母亲的照片,在里面走一圈,听一听讲解员的讲解,尤其是讲到自己的父亲母亲的故事时,心头会不自觉地涌上一些往昔快乐、幸福的瞬间。有时,祭奠与缅怀不一定非要去坟茔,在这座承载着老兵照片、影像资料以及众多老兵家人精神寄托的展示馆,一样可以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在民族团结的专栏里,夏建疆的父亲夏少庭与母亲艾尼亚孜汗的照片在最醒目的位置。每次走到这里,夏建疆的心情都十分复杂。老父亲已经去世多年,母亲身体还好,毕竟母亲比父亲要年轻许多。

  当年像夏少庭这样的老兵,在新疆想找个年龄相仿的结婚对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婚姻成了他们的老大难问题。1951年至1952年期间,大约有八千多名湖南女兵进疆;后来又从华东招了两千多部队女护士,从山东征了三千名女兵;1954年,再度从山东征招七千名女兵。到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时候,部队中女性的比例增长到40%。征女兵入新疆,大大平衡了当地兵团的男女比例,客观上也使战士们成家难题有所缓解。

  偏偏夏少庭没有能与进疆女兵擦出爱的火花,却与维族姑娘艾尼亚孜汗情投意合,喜结连理。两个人虽然年龄相差二十几岁,但婚后夫唱妇随,融洽美满,生育了四个孩子。夏建疆的遗憾在于,父亲在世的时候,他作为长子没能让父母多拍几张合影。在老兵精神展示馆筹建期间曾经向家属征集照片,因为没有合影,所以夏建疆父母的照片是两张单人照拼接在一起的。女儿夏美玲是老兵精神展示馆招聘的第一批讲解员,对爷爷奶奶的爱情故事如数家珍,当然对于爷爷奶奶没有合影的事情也是倍感遗憾。

  夏少庭、艾尼亚孜汗夫妇

  夏少庭,湖北麻城人,1958年部队转业后赴新疆支边,妻子艾尼亚孜汗是维吾尔族姑娘,两人1965年结婚,婚后育有四个儿子。1987年,艾尼亚孜汗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共党员。1992年夏少庭去世后,艾尼亚孜汗撑起了整个家庭,她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无论自己多辛苦,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受良好的教育。在她的努力下,四个孩子都长大成人,走上了工作岗位,秉持着屯垦戍边的信念留在了和田。艾尼亚孜汗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现如今,年过七旬的她清楚地记得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按时缴纳党费。

  与父亲夏少庭一样,夏建疆也娶了一个维吾尔族妻子,生了一个像妈妈一样漂亮的女儿——阿依古丽,汉语名字:夏美玲。夏建疆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四十七团,更不用说离开十四师昆玉市,离开新疆了。建疆,建疆,建设新疆。如果离开了这块土地,如何对得起父亲给自己起的这个名字?

  2014年以前,夏建疆一直在四十七团机关车队开车。眼瞅着新疆大枣的行情越来越好,他也就辞职回家种大枣了。种的也不多,只有一百亩,跟自己的亲家王永安比起来九牛一毛,小巫见大巫。王永安把大枣做成了大产业,虽说收益比较高,但累啊。只有劳作,没有了生活。夏建疆的一百亩地种了九十亩大枣,另外十亩种植林带,苹果、杏、葡萄、核桃各种果树,不求市场,但求自给自足。他在林地旁搭建了生产用房,生产季节就跟老伴住在田间地头,这里地势空旷,空气好,夏天苍蝇、蚊子都少。在林下养上一笼火鸡,顺带着实现了火鸡蛋自由。

  女儿夏美玲已经出嫁,女婿王寒冰深得夏建疆的心。常言道,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夏建疆作为老丈人,对女婿也很满意。爷俩有话说,炒两个菜,再来一瓶伊力特,聊着聊着,爷俩也就成了哥俩好。外孙出生之后,亲家枣园里的活多,几乎没有时间看孙子。夏建疆和老伴就成了照顾外孙的主力军,虽然累,也累并快乐着。

  几年前,女儿夏美玲就考上公务员,离开老兵精神展示馆。现在已经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的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2023年,女儿获得了去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乡挂职的机会。夏建疆高兴,跟女儿、女婿多喝了几杯。虽然知道女儿在北京挂职完一定会回来,但他还是问了一下,在得到女儿肯定的回答后,夏建疆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他这辈子没有辜负“建疆”这个名字,他希望女儿也莫要辜负。

  永 安

  王永安与亲家夏建疆同岁,都是1967年,属羊的。与夏建疆生在新疆、长在新疆不同,王永安是2004年才来到的新疆。

  王永安祖籍河南,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阳驿乡朱平楼村。之所以能有远离故土家园的勇气,起因是他曾经参军入伍,在部队里待了五年。那五年,王永安从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友口中听说了与老家河南不一样的外面的世界。世界很大,他想去看看。

  退伍之后,王永安在村里担任了三个月的村主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朱平楼村没有产业,没有门路。当过兵、出过门的王永安被父老乡亲寄予厚望。然而只三个月,王永安就主动辞去了村主任的职务。他是清醒的,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强大到可以带领乡亲们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此后,王永安开始外出打工,先是在郑州,后来去了广州,最远到了拉萨,辗转在这些城市的建筑工地,成为一个不需要很高技术门槛的建筑工人。建筑工地管吃管住,除了春节,王永安几乎不回家。车票很贵,回一趟家,得花去好几天的工钱。累死累活干一年,也就赚两三万块钱。家里要花钱的地方又多,种子化肥、赡养老人、人情往来、孩子学费……一大堆琐事。王永安冥思苦想,到底改变贫困的契机在哪里?

  2003年,机会终于来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最初的名称是皮墨垦区。二二四团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二十一世纪新建的第一个团场,位于皮山县与墨玉县交界处315国道北侧的阿克兰干地区,西距和田市75公里,是国家“九五计划”重点项目工程——新疆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下游的配套建设工程。红枣是二二四团的主导产业,2003年3月开始大规模的苗木种植。

  新疆哈密、吐鲁番、轮台、且末、民丰、和田、阿克苏、喀什、墨玉、叶城、库尔勒、莎车等地均种植新疆大枣,由于新疆地域广、经度跨度大,再加上地区海拔差异,各地的大枣口味千差万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的四十七团、二二四团,拥有最适合红枣生长的无污染碱性沙化土壤,是世界水果优生区的核心中央区,这里出产的是和田最好的红枣。

  2003年,王永安听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在河南招工的消息。他觉得这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心一横,就去报了名。结果回家跟家里老人说的时候,劈头盖脸挨了一通数落:“去那么远干嘛,人家都没饿死,就饿死你了?你在外面干建筑赚得不少了,村里那么多挣钱没你多的,人家也没想着背井离乡啊!不能去。”

  王永安没反驳,默默地收起了心思。他不想跟老人起争执,但早已说服了妻子。两个人心照不宣地悄悄做着准备。要知道,一个家庭,连根拔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第二年,王永安又去报名。

  “哎,你去年报过一次名了?”工作人员对王永安有印象。

  “是。”

  “去年怎么没再来参加考试呢?”

  “家里老人不同意呐!”

  “今年同意了?”

  “没有。不跟他们商量了。我和老婆打定主意要去新疆。”

  “好。你填表吧!”

  王永安认真填写完报名表格,排队等着考试。考试也简单,就是让念报纸,这对中学毕业的王永安来说不是难事,所以他很顺利就被录取了。

  其实王永安两口子这一年多的准备,家中老人是看在眼里的。家里的鸡狗鹅鸭家禽家畜卖的卖,送人的送人,家中的存粮也都处置了。老人看着王永安决心已定,也就不再阻止他。

  2004年3月底出发,先坐大巴车到商丘火车站,再乘坐进疆的专列,五天五夜之后,王永安就携妻子、女儿和小儿子到了他梦寐已久的新疆。大儿子王寒冰暂时放在了老家。进疆专列的终点站是巴楚县火车站,之后继续乘坐大巴,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那是2004年4月3日,这一天,王永安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王永安一家被分配在二连。二连种植的作物是枸杞。

  枸杞其实是一种非常泼辣的植物,能够适应多种土壤条件。它在沙质土壤中相对生长良好,因为沙质土壤有助于枸杞的根系呼吸,避免积水。枸杞虽然好养活,但也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要求,它对土壤的pH值是有一定要求的,枸杞适宜生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中。而二连种植枸杞的土地是盐碱地,并非枸杞的乐园。枸杞苗栽植下去,成苗率不足一半。即便是那些侥幸活下来的枸杞,长势也不旺,蔫头蔫脑的,产量也不高。没有产量就意味着没有收入,就那点兵团职工的死工资,过的日子还不如以前呢。“呼啦啦”二连招来的工人一下子走了一半,到2005年底,只剩下不到五十户。于是,这五十户就并到了三连。

  连队调整了,土地随之也调整了。这次分到的土地,明显比之前土地的墒情要好出许多。这块地不种枸杞,种的是大枣——骏枣。

  新疆大枣不仅占领了国内红枣的半壁江山,还出口到俄罗斯、越南、加拿大等地,算得上是蜚声中外的新疆特有的地理产品,主要品种包括哈密大枣、和田玉枣、若羌灰枣等。

  哈密不仅盛产举世闻名的哈密瓜,而且还盛产哈密大枣,哈密大枣是唯一新疆本土的红枣,在哈密有两千多年的栽种历史。唐朝时,哈密大枣就是西域进献的贡品。哈密枣个头圆润,肉厚饱满,颜色红里带紫,香气中带有一丝丝药味儿。

  和田大枣是引进品种,原品种叫骏枣,生长在山西省太谷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被引进到新疆的南疆和田地区。当时都是把现成的枣树带土挖出,用汽车运到新疆,移栽成本大,成活率也不高。后来,塔里木大学的园艺专家将骏枣与新疆本地的酸枣做了嫁接,将二者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酸枣根系发达,主根是枝干的两倍,汲水能力强,但缺点是果小、味涩、品质差,经济价值低。骏枣个头大,肉质饱满,甜中带一点酸。酸枣为根,骏枣为本,嫁接后的和田大枣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有了发达的根系易于成活,也有了口感更好的果肉。

  若羌灰枣也是引进品种,原产地在河南省新郑县,是与山西骏枣同时引进的品种。现在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新疆的若羌县、阿克苏地区。

  新疆的红枣真正大面积发展是在2005年以后,中国农科院、塔里木大学探索的用红枣种子播种的技术取得突破,在新疆全面推广。机械化播种一天就是几百亩,从此新疆的红枣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时代。

  王永安家分到了五十亩地,一亩地种110棵枣树。团场的技术员会定期组织职工学习枣树的嫁接和管理技术。王永安不满足零敲碎打学来的技术,他函授学完了塔里木大学园艺专业的全部课程,拿到了大专学历。

  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枣子当年便换钱。”学了一身本领的王永安开始在自家的枣园里探索和实践。自己亲手嫁接的枣树,一棵看上去细胳膊细腿的枣树,当年就结了一公斤枣。第一次吃到自己种的骏枣时,王永安惊为天物,在心底喟叹:世界上怎么能有这么好吃的大枣?此果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

  与河南老家庭院里种植的枣树不同,新疆大枣普遍矮化密植。这样的种植方法可以保证在后续管护过程中,无论是修剪、喷药、收摘都能最大程度上省时、省工,开支减少收入自然会增加。

  大枣,作为高附加值农产品,其收益总是会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产品价格、生产成本、天气和自然灾害、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农业政策、市场需求、技术水平以及劳动力状况等等。从2005年第一箱枣到2024年机械化、智能化管理五百亩枣园,王永安经历了新疆大枣价格的疯狂期、低谷期和平稳期。疯狂期赚的钱,填上了低谷期的收入窟窿,在平稳期迎来了红枣产业的良性发展。王永安一家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脱贫致富,作为第一批新疆枣农,王永安一家依靠红枣产业实现了财富自由。

  从2004年到2024年,王永安一家已经在新疆生活了二十年。十年前,开始陆续有亲戚来新疆投奔王永安。如今,沾亲带故的已经有上百口子生活在新疆了。河南人多地少,在新疆养家糊口更容易。他们有的也像王永安一样成为团场职工,在分到的土地上劳作;有的租赁个铺面,做个小生意。无一例外,亲戚来到新疆安家落户也好,做生意的启动资金也罢,王永安都会倾囊相助。

  现在,王永安每年都会在农闲的时候回一趟河南老家,住上十天半个月,跟儿时的老同学、老朋友聚一聚。再过几年,等腿脚不利索了就不回来了。王永安觉得新疆是他的福地,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兵团是他的第二故乡。从某种意义上说,兵团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百年之后,他会把自己埋在新疆,与那里的土地融为一体。这个事情他已经跟儿子王寒冰说过了。

  三个孩子中,王寒冰最像王永安,也是最让他骄傲和操心的一个。儿子是理科生,却热爱文学,一心要走这条道,一百头牛都拉不回。儿子比牛还要犟。前几天王寒冰拿回家他写的长篇小说《拓荒》,是以父亲王永安为人物原型写的河南人在新疆闯出一片新天地的故事。王永安认真看了,一边看一边在心里骂:“这臭小子,把我说的话一字不落都写到小说里了!”厚厚的一本书,王永安从头看到尾,故事情节真实得像照镜子。他以前一直以为王寒冰还是个孩子,不懂事,不知父母苦。看书的时候,王永安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孩子,儿子比自己认为的要明事理。

  王永安跟亲家夏建疆很对脾气,有日子不见就会打个招呼,相互串个门。不是夏建疆开车来王永安的枣园,就是王永安去夏建疆地头的生产房,炖只鸡或者炒盘火鸡蛋,老哥俩美滋滋地喝几盅。以前,夏建疆当着王永安的面表扬女婿王寒冰时,王永安总会礼貌性地谦虚一下,捎带着贬斥儿子几句。自从成为《拓荒》的读者后,王永安一改常态,露出了老父亲专属的微笑。

  建疆与永安

  把夏建疆与王永安联系在一起的是夏家的女儿与王家的儿子——夏美玲、王寒冰。

  2004年,那个乍暖还寒的春天,王寒冰依偎在姥爷身边,脸上一副委屈巴巴的表情。他目送着自己的父亲、母亲、双胞胎姐姐和弟弟启程去了新疆,那个遥远的充满梦幻色彩的地方。王寒冰知道父亲想去新疆很久了,如果不是姥爷阻拦,可能早就去了。可是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他一个人留在老家,为什么是姐姐和弟弟跟着爸爸妈妈去远方?

  朱平楼村旁有条河,那是黄河的一个河岔子。每年黄河汛期的时候,携泥裹沙的黄河水就沿着河岔子浩浩荡荡地冲进村子里。年年如此。河水淹没土地,河滩里种的庄稼全部遭受没顶之灾。河水还会吞噬房子,地势稍微低一点的地方,土坯房浸泡上几天就会软塌塌地投降。垮塌的时候发出一声闷响,溅起一圈水花。建在高台上的房子,像一座孤岛。村里大大小小的水湾密布,平时没有水源补充,只有在雨季汛期才会焕发生机。河水被导引进村里的池塘,用不了三天,就会蛙声一片。也不知道那些蛙是从哪里来的,是黄河水带来的,还是它们就一直潜匿在池塘的塘泥里,蛰伏,等待一年一度的黄河汛期。

  父亲王永安外出打工,母亲忙着种地,王寒冰与双胞胎姐姐四岁就被送去了村里的私塾上学。家里是真的穷,在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全面实施免费政策之前,学费是村子里每一个家有学龄儿童的痛。

  私塾的校长姓周,说是私塾,其实是一个戏班子。校长教豫剧唱腔,《收姜维》中的诸葛亮“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是他最拿手的唱段:“四千岁呀!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听山人把情由细说端详。想当年长坂坡你有名上将,一杆枪战曹兵无人阻挡,如今你年纪迈发如霜降,怎比那姜伯约血气方刚。虽说你今一天打回败仗,怨山人我用兵不当……”

  周校长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教语文,小儿子教音乐,“咦咦咦啊啊啊”,应该是美声发音,女儿教数学。周校长多才多艺,除了教唱戏,还教书法。墨汁臭臭的,比屎粑粑还难闻,在粗糙的草纸上写的大字,哪怕是好几天之后,凑上去还能闻到臭味。

  私塾里也有劳动课。门前有一块空地,那是校长自己用铁锨一锨一锨开出来的菜地,菠菜油菜,辣椒茄子,萝卜白菜,大葱大蒜鬼子姜,香菜豆角,豌豆扁豆……王寒冰印象最深的是鬼子姜,第一年种上,哪怕收获的时候掘地三尺也总会有漏网之姜。鬼子姜是无需再种第二年的,第二年它会在谁也意想不到的地方萌芽吐绿,开出黄灿灿的花朵,然后又会迎来一个丰收的秋天。

  即便私塾收费不高,也是要交学费的。星期一升国旗的时候,校长就会念拖欠学费的名单:“王寒霜、王寒冰、黄晓明、张亮……”念到名字的学生周一上午就不用待在学校里了。他们的当务之急是回家跟自己的父母要学费。有的学生背着书包离开私塾,他们也不回家,回家也没有钱,就沿着村边的河一直走一直走,直到天黑再回家。姐姐王寒霜牢记父母的叮嘱,不让弟弟王寒冰靠近水边。姐弟二人手牵手回家,怯生生向母亲讨要学费,然后在家捱过百无聊赖的星期一。第二天,照常去上学。催学费是私塾星期一升旗仪式后的固定节目,星期二就不会再有人提及这件事。反正在下一个难捱的星期一来临之前,孩子们的父母都会想方设法凑一点学费,有时候也会用粮食或者走亲访友意外获得的罐头、麦乳精一类在当时极为珍贵的副食品来抵顶。

  关于河南老家,童年的记忆里,除了贫穷,还是贫穷。与父母短暂分离一年之后,王寒冰也来到了新疆。

  在王寒冰的想象里,新疆是那样的。等到了新疆,才知道新疆是这样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的两百多户新职工都住在海月小区,不是楼房,是一排排的平房。一家一间,四十平方,每家配发一个大桶,水罐车会定时来送水。后来修了明渠把水引到沉淀池里,家家户户可以自己去挑水。屋里安装了电灯,偶尔会来电,大部分时间处于停电状态。就像水罐车两天才来送一次水一样。送水还算有规律,电没有规律可言,时有时无,权当没有。

  既来之,则安之。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喜悦,大过恶劣生活环境的冲击。也可能是小时候与父母分开的那一年印象过于深刻,成年后的王寒冰虽然多次有机会离开新疆,但总会有各种机缘巧合让他放弃离开的念头。

  王寒冰是二二四团中学的第一批学生。中考结束,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乌鲁木齐市宏光中学。二二四团距离学校两千多公里,要坐一天半的长途车。王寒冰晕车,下车就“哇哇”大吐。高一那一年,他暑假的时候还回家,到了高二、高三,干脆一年只回一次家。2010年高考,王寒冰被兰州大学物理学院高能物理系的物理基础班录取,这个专业的保研率是百分之百。按照一般规律,今天的王寒冰很可能已经跻身高能物理研究的国家队了。然而,他却选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童年在私塾里耳濡目染的豫剧大戏,在王寒冰心中埋下了一粒艺术的种子。大学期间他就是学校艺术团的骨干分子,相声小品队队长,还经常代表学校外出参加演出。王寒冰不想投身物理科学研究,他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全班有三个人放弃了保研深造,王寒冰是其中之一。

  回到新疆后,王寒冰去了《新疆日报》社的经济板块工作,三个月后,恰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电视台招聘记者,他去报名应聘记者,却因为出众的外表与娴熟的普通话,阴差阳错从事了播音与主持,成为电视台的新闻主播。大型活动、兵团春晚、文艺汇演的现场,总会有王寒冰活跃的身影。

  2016年,王寒冰请假与另外一个放弃保研的大学同学相约,从新疆出发骑行去拉萨。他们从二二四团出发,骑到了叶城,在叶尔羌河边停下来休息。前方不远处就是叶城零公里——新藏公路的起始点。这个三岔口是219国道与315国道的交会点,连接着新疆、西藏两区及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里地区三地,从这里南去西藏,东去和田,西北穿县城去喀什。休息完毕,刚要启程,手机忽然响了。倘若王寒冰再往前走100米,就是没有通讯信号的无人区,他将接不到这个将改变他命运的电话。

  来电话的是昆玉市文联主席。昆玉市是2016年挂牌成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上大学后,每年暑假回到二二四团,王寒冰都会参加兵团的文艺汇演,相声、小品、情景剧,他能编也能导,甚至还能上场去演。这一次的电话,依然是通知王寒冰参加一年一度的兵团文艺汇演。

  依照常理,王寒冰已经请好了假,已经是向拉萨进发的旅行者,应该坚守初心,一往无前。不知何故,王寒冰决意放弃西藏之行,虽然引来旅伴的诸多不满,但他执意调转车头返回。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回来,那个声音告诉他:如果他继续前往西藏,不参加当年的汇演,也许会懊悔一生。

  在那年的演出中,王寒冰遇到了他命中注定的爱人——夏美玲。夏美玲的维吾尔族名字叫阿依古丽,“阿依”是美丽的,“古丽”是花朵,美丽的花朵。王寒冰与美丽的花朵一剧定情,两个人一个月见家长,五个月登记领证,六个月举行了婚礼。夏美玲和王寒冰有了一个漂亮的女儿——阿依帕丽,“帕丽”是月亮上的仙女,美丽的月亮上的仙女。

  刚刚而立之年的王寒冰的人生经历要比同龄人丰富太多。2018年,王寒冰辞职创业。他从事过劳务输出,把新疆的富裕劳动力输出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业务范围涉及山东日照、浙江温州、广州、深圳等地;也涉足了建筑行业,承建富民安居房还扩展到了工业装修,还注册了文化传媒公司,劲头大得直接扩展到外卖平台。然而,一次次创业试水,又一次次碰壁,痛定思痛之后,王寒冰不再无节制地扩展自己的创业版图,果断及时止损,只保留下良性运转的传媒公司,打算集中优势资源做好一件事。王寒冰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发现规律的人。他把这种思维模式嫁接到微电影与短视频创作中,自从专注于一个领域之后,居然峰回路转,度过了创业过程中的三年至暗时刻,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春天。

  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闪念,别人不怎么在意的一个小细节,都有可能成为王寒冰的微电影创作灵感。编剧、导演的同时,他也一直在坚持写作。在与父亲王永安和岳父夏建疆日常相处中,一个设想日渐清晰,他要写部长篇小说,把他的父辈们洒在兵团沃土上的汗水一滴滴记录下来。

  王寒冰觉得两位父亲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所有人对新疆大地最美的祝福:建疆,建疆,建设新疆;永安,永安,永远安宁。

老兵精神

伤感日志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