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世家记

时间:2025-02-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 唐 昊  阅读:

  世家子弟成大儒

  “五姓七望”中的范阳卢氏,是北方传统的世家大族,属山东士族。从秦朝到隋唐,族中杰出子弟辈出,不仅接连跻身于朝廷顶级文官行列,甚至还出了一位佛教的祖师。

  范阳卢氏源自齐国姜姓,因封地在卢邑而受姓卢氏。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封卢敖为五经博士。卢敖定居范阳(河北省定兴县),他的子孙后来迁往涿水(今河北涿州),但仍以范阳为郡望,于是被称为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从一开始就以学问见长,到了东汉更以儒学学问而成为世家大族。东汉末年,范阳卢氏出了一位大儒卢植。他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历史上配享孔庙的二十八位大儒之一。卢植作为儒学一代宗师,成为此后几百年内范阳卢氏中兴的关键人物。

  卢植师承大儒马融,是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他不但学问好,政治、军事无一不通。黄巾军起义时,他奉命去平叛,治军、兵法都属一流,甚至打败了黄巾军主帅张角。可惜,在东汉末年腐败的制度下,卢植虽然打了胜仗,却没有得到好结果。

  当时朝廷派到卢植军前来当监军的宦官左丰,虽然不知兵事,却敢于厚着脸皮向主帅卢植索贿。卢植为人正直,不肯贿赂宦官。于是左丰回到朝廷后就在汉灵帝面前诬陷卢植说:“广宗贼很容易打败,但卢中郎却坚固营垒,停止进攻,这大概是要等待天诛吧。”汉灵帝闻言大怒,不分青红皂白,派人用囚车把卢植从前线抓捕回来,判“减死罪一等”,就是死缓。最后打了胜仗的卢植不但没有被提拔,反而被撤职了。

  等几年后卢植被重新起用为尚书时,又逢董卓之乱。他在朝堂上面斥董卓,差点被杀掉。后来他要求辞官归隐。董卓起先应允,后又反悔,派人去追卢植。卢植早已料到,此前就乔装改道,躲开了追兵。

  卢植自己仕途不顺,就回家安心教书。他的学生都很争气。有两个学生在东汉末年参与了诸侯争霸。一个是刘备,一个是公孙瓒。《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在起家时得到公孙瓒很多帮助,如刘备一次做官就是公孙瓒推荐的。这也是二人师出同门,有相当亲厚的关系之故。

  曹操虽然不是卢植的学生,对卢植也十分崇敬。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讨伐乌桓时经过卢植的家乡涿郡。即使在打仗这种紧急情况下,曹操还是命人修整卢植的坟墓,亲自去祭扫,并撰文颂扬卢植为“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表明他对卢植的重视。当刘备前去投靠时,曹操知道刘备是卢植的学生,也对刘备非常尊重,还在汉献帝面前保荐了他。

  在卢植的巨大影响力下,卢家子弟不断被三国两晋时期的朝廷所起用。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受邀进入朝廷。此后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北方汉族里,范阳卢氏成为排名第三的大世家。

  到了唐初,李渊、李世民父子着手削弱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范阳卢氏暂时沉寂。但到唐朝中期,世家大族的势力又有所复兴,先后有八位范阳卢氏成员官至宰相。这就是“八相佐唐”佳话的由来。范阳卢氏也因此再度崛起,并在唐朝正式登顶为第一等的世家大族。

  但安史之乱为范阳卢氏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安禄山就是在范阳起家的,他本人还曾任范阳节度使。而在范阳深孚众望的范阳卢氏对唐朝非常忠诚,也因此成为叛将眼中的敌对目标。居住于范阳的卢氏在安史之乱中几乎被屠戮殆尽。直到宋代卢多逊才重新回到相位,再振家声。

  唐太宗时期,范阳卢氏还出了一位监察御史卢行韬,因得罪朝廷而多次被贬,最后被贬到岭南新兴县为百姓。就在这里,卢行韬老来得子,有了独生子惠能。“惠能”这个名字,据说是他父亲请一个过门乞食的和尚给起的。父亲问和尚为什么叫“惠能”?和尚说:“惠能者,即上惠下能也。上惠,以法惠众生;下能,能作佛事。”

  惠能小时候的生活非常孤苦。他三岁时父亲去世,自己在贫寒中长大,以卖柴为生。但一个人天资聪慧,即使起自贫寒,也会有不凡的表现。有一次惠能在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觉得含义精妙,便萌生了学习佛法之念。于是他长途跋涉去了黄梅双峰山拜谒五祖弘忍,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

  中国禅宗始祖是来自天竺的达摩,他弘扬的理念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惠能进入佛门禅宗后,其佛法悟性得到了五祖弘忍的认可。这就是那个著名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故事。当时五祖弘忍为选拔继承人,让弟子们每人作个偈子。大师兄神秀写下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惠能并不识字,就口述让别人代写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见到这个偈子,知道此人已见本性。于是他表面上说惠能在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首偈子,却找机会暗示惠能和自己私下联系。惠能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五祖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大彻大悟,对五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见惠能已彻悟,弘忍果断地传了衣钵给他。惠能于是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六祖。五祖传了衣钵后,便让惠能立刻逃走,以避免衣钵之争带来伤害。惠能连夜逃回南方,并继续打柴隐居十五年,在曹溪宝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以上是最为人普遍接受的禅宗南宗创派的说法。

  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号称“北宗”。而六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主张“顿悟”,人称“南宗”。六祖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籍,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独特的“南宗”修禅之法。六祖惠能的弘法传法长达三十七年之久,“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从全国各地投奔在惠能门下治学的人数以千计。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遣内侍召惠能入京。惠能推辞说久处山林,年迈风疾,拒绝前往。武则天多次召见不至,就强行索要了“木棉袈裟”,才不再召惠能入京。这件佛祖袈裟在中国佛教传承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当年菩提达摩带着这件木棉袈裟来到东土弘法,成为禅宗初祖。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惠能大师,木棉袈裟一直作为禅宗传人的唯一凭据,被武则天强要去后不知所踪。

  没了佛祖袈裟,六祖惠能只得“传法不传衣”。他的弟子后来辑录其讲经的要义,编纂成《坛经》一册。但各大弟子对其理解不同,都认为自己学的才是佛法真谛,此后便“一花开五叶”,开启了禅宗多义流传的历史。

  就这样,自汉末卢植之后,范阳卢氏名人辈出,其中学者和政治家居多。历代学者卢钦、卢谌、卢景裕、卢彦卿、卢思道等都有著述流传,东晋农民起义军领袖卢循,北周名臣卢辩、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都大有声名。乃至于流布海外的卢氏支脉也出了两任韩国总统。这些学者和政治家都名重一时。至于“禅宗六祖”惠能更是开创了中国佛教的新局面。

  自汉末卢植起至唐代中期,范阳卢氏入正史者共八百四十人,有官职记载者多达四百六十余人。许多皇室子弟也和范阳卢氏联姻,史称“一门三公主”。范阳卢氏也被公认为北方第一等世家,所谓“望出范阳,北州冠族”。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也题诗纪念范阳卢氏之辉煌——“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

世家记

  从门第家族到科举家族的家族传承

  郑姓源起于周厉王的小儿子姬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省华县),姬友就是郑桓公。周幽王时姬友任司徒,他看到周幽王昏庸无道,重用奸臣,预感到将要发生动乱,就向太史伯请教生存之道。太史伯劝他搬家。姬友就把郑国迁到了荥阳,在后来的战乱中保全了自己的家族。在周朝历史上,郑国国君和周天子的关系,比其他诸侯更加密切,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有相当近的血缘关系。

  荥阳这个地方很有文化和历史底蕴。项羽和刘邦争霸时所划定的边界“鸿沟”就在荥阳,后来成为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不仅如此,荥阳也是一座中国古代文化名城。《诗经》“郑风”和“小雅”的很多篇章所描述的就是荥阳的风土人情。当郑国灭亡后,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所以,荥阳就成了郑姓的发祥地,有“天下郑氏出荥阳”之说。

  东汉末年,出身荥阳郑氏的名儒郑兴之子郑众成为大司农,声望卓著。他出使匈奴时拒绝向北匈奴单于跪拜,持节不屈,赢得了匈奴单于的尊敬,匈奴单于甚至对他躬身致意。郑众后来被派往西域,多次击败来犯的匈奴军。郑众在玉门关时恰逢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郑众作为特使,感动于耿恭等人的义举,亲自为其沐浴更衣,传为佳话。

  郑众文武双全,与后来的经学大家北海郑玄并称为“先郑”(郑众)、“后郑”(郑玄)。这两位郑氏在经学领域都算得上是儒家领袖,学术声望极高,是奠定荥阳郑氏经学传家传统的最重要的人物。

  特别是“后郑”郑玄,作为东汉末年学问大家,虽然官声不显,却让荥阳郑氏在学术上成为当世第一流的家族,培养了众多人才。郑玄曾进入都城洛阳的太学攻读官学,遍学《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无不精通。

  郑玄官声不显是有原因的。他在37岁时经卢植介绍,拜在大儒马融门下,等他出师时,学问已超过了老师马融。但他学成后恰逢东汉“党锢之祸”,于是隐居林下14年没有出仕。在这14年间他除了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以及《中候》《乾象历》外,又著有《天文七政论》《鲁礼谛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等,凡百余万言,并且用融会贯通的方式,解决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数百年来的争议,为儒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在“后郑”郑玄和他的直系后人一直与官场保持距离,专心做学问,因而事迹不彰,逐渐隐没于历史的同时,“先郑”郑众这一脉却积极入世,建立功勋,代代得享高位。郑众的曾孙郑泰曾与荀攸共谋诛杀董卓,没有成功,后来投靠袁术,拜扬州刺史。他的弟弟郑浑、儿子郑袤、侄子郑兴都在魏晋时期官居高位,出了许多高官名士。荥阳郑氏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在三国两晋时世代为官。

  “永嘉之乱”时,荥阳郑氏大举南迁,成为侨姓大族。而留在北方的郑氏被北魏所笼络。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借鉴南朝盛行的门阀士族制度,也在北魏强力推行士族制度,并与汉族世家联姻。所谓“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荥阳郑氏又成了北魏皇族外戚。

  荥阳郑氏的影响力在唐代达到了另一个高峰,仅宰相级的高级官员就有十一位之多。其中,郑元是荥阳开封人,唐朝太常卿,曾被突厥扣留了很长一段时间不放,被唐高祖李渊比作苏武。当突厥再犯并州时,郑元出使,劝说颉利可汗退兵,表明他的威望与信誉得到两国认可。

  唐代中后期荥阳郑氏的崛起与科举制度的推行密切相关。唐高宗以后,进士在官员尤其是宰相的选拔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世家大族的真正优势正是文化领域。门阀士族多有家传经学,并且不少被继承下来,成为家族可持续竞争力的来源。荥阳郑氏在科举制中的崛起,就与此有关。当然,也是因为那时的科举考的还不是八股文,而是诗文策论。

  到了唐末,荥阳郑氏衰落。郑氏的另一支——河南故始郑氏入闽。郑成功的祖辈就是在这时进入福建。从福建出发,郑氏向台湾移居,向海外移居,现在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都有以家族为单位的郑氏居住。郑氏成为遍布世界的中华大姓。

  从“门阀士族”向“科举世家”转换的“五姓七望”

  隋唐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普通人的知识、技能和地位都有了很大提高。而高门大姓保持自己荣耀地位的最重要保障,就是将自己的子弟培养为当世人才。这样才能让家族的每一代都有人能建功立业,保持家族的长盛不衰。

  南朝士族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渐渐没落。而在北朝,门阀士族则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由于鲜卑族主动汉化以及胡汉通婚越来越多,来自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注入汉族名门的古老血脉之中,不但造就出关陇贵族集团这样强大的武德家族,也让以经传家的门阀士族有了新的发展,从而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超越了南朝。在侯景之乱让南方士族几乎消亡的情形下,北朝士族取得了对南方的碾压性优势,并最终统一了南方。

  统一后的隋唐两朝,世家大族的地位比之南北朝时期并未降低,有的甚至可以和皇权比肩。当时最有名的世家大族之间都有相互通婚的传统,对于次等士族和普通庶族则不屑一顾,导致帝王对这些家族以姻亲结成联盟十分忌惮。唐高宗甚至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禁婚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姻。”没想到反而让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更高,所谓“禁婚家,益自贵”。唐文宗时,皇帝向宰相荥阳郑覃求婚,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但郑覃宁可把孙女嫁给时为九品官的清河崔氏子弟。为此唐文宗叹道:“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这表明,隋唐时期第一等世家的声望甚至已超越了皇权。至于曾经可以和门阀士族抗衡的武德世家关陇军事贵族集团,除了在唐初立下汗马功劳外,此时经过皇族的多次打击已经没落下去。

  但在唐朝长久统一、和平的背景下,以“五姓七望”为代表的门阀士族也难代代出人才,因而遇到和南朝一样的问题。与此同时,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完全取代了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度,让寒门的读书子弟有了更多出头的机会,对门阀士族形成了真正的竞争。

  然而,科举制虽然为世家大族制造了一个和寒门子弟竞争的格局,但门阀士族的子弟却也因此获得了在竞争中成长的机会。由于这些高门子弟从小就享受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教育资源,因此也经常在科举的竞争中胜出,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材。所以,公平地说,科举制并未直接导致门阀士族阶层的衰落,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门阀士族的更好表现。一直到唐朝最后的阶段,首席宰相崔远仍然来自博陵崔氏,朝堂中的大臣也多来自世家子弟。

  在崛起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的“五姓七望”中,既有门阀士族,也有武德世家,甚至还有科举世家,证明了世家大族顽强的生命力。那些在隋唐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物,很少不是来自名家世族。

  “五姓七望”的结局

  和南朝门阀士族积累多年的矛盾最终亡于侯景之乱一样,唐朝门阀士族的消失,也是一个在渐衰的路途上突然之间“脆断”的过程。随着隋唐科举制的全面施行,官员选拔更多地来自科举考试,取代了原来的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失去了制度保障,以武力或科举取得权力成为新的常态。特别是在唐朝中后期,中央集权体制衰微,藩镇割据的地方竞争格局形成,寒门和平民子弟更有机会出人头地。就在门阀士族阶层受到来自皇权和寒门的共同挤压而渐显颓势的时候,唐末的大规模战乱爆发了,在战乱中,门阀士族成为主要的攻击目标,许多世家大族的族灭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也是在唐末,绵延了数百年的“五姓七望”等世家大族均走向衰亡。这是一系列杀戮的结果,是一曲充满血腥的残酷挽歌。唐朝中后期,随着安史之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等变乱接连发生,安禄山、仇士良、黄巢和朱温先后都对名门望族施行过灭族大屠杀,让唐朝的世家损失殆尽。

  像“五姓七望”中的范阳卢氏在安史之乱中几乎灭族;唐宪宗时宦官集团杀戮朝臣的“甘露之变”让充斥着高门大族的朝堂为之一空;而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也在朱温叛乱中被屠戮殆尽。等唐王朝终结时,包括“五姓七望”在内的高门士族早已人丁凋零、走入末途。

  屠杀灭族对于一个士族的打击是根本性的。虽然一个大家族总会有侥幸存活的子孙,但家族意义上的士族灭亡不可避免。《新唐书》曾经将永嘉南渡之后的顶级世家分为五类:江左侨姓(王、谢、袁、萧);江左吴姓(顾、陆、朱、张);山东士族(王、卢、崔、李、郑);关中士族(韦、裴、柳、薛、杨、杜);代北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他们的结局几乎全部是毁于战乱屠杀,具体是:江左侨姓覆灭于侯景之乱;南方士族崩溃于江陵之破;代北虏姓亡于河阴之变;关中士族和山东士族则被安史之乱、武后专权、宦官弄权、黄巢起义反复屠戮,最终消灭于朱温制造的白马驿之祸。

  不仅如此,随着唐末对士族多轮的大屠杀,不但“五姓七望”出现断崖式的没落,而且横跨了三个时代,延绵上千年的士族阶层也就此消亡。从秦汉到隋唐,以高门血缘为传承的士族精英阶层以渐衰过程中的“脆断”方式终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意味着中国自秦汉大一统时期断绝了先秦贵族传统外,又在唐朝末年失去了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传统。唐朝以后在中国历史上崛起的家族,大多并非原有门阀士族的延续,而是靠武力拓地或科举考试而兴起的新家族。

  江西士子的崛起

  传统门阀世家在科举时代渐渐没落的同时,平民子弟在皇权的有意扶持下发展了起来。北宋时期,仅仅在江西临川,就曾出过晏殊、晏几道家族,王安石家族,曾巩家族等,都是以妙手文章出身科举,成为一代名士,其影响力在宋代远大过以教育而闻名的传统士族河东裴氏。

  北宋的科举世家中,晏殊家族为杰出代表。公元991年,即宋太宗淳化二年,晏殊出生于江西临川,天资聪颖,儿时就是附近有名的神童。1004年十四岁的晏殊参加科举考试,竟中了进士。后来晏殊官至枢密使、礼部刑部兵部尚书,与名臣范仲淹相互支持,让北宋政坛风清气正,同时他们还合力阻止了西夏对边境的侵扰。

  晏殊还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名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风格含蓄婉丽,情感表达微妙,一股富贵清平之气中自有隽永哲思。

  晏几道是晏殊第七个儿子,从小锦衣玉食。但在父亲晏殊过世后,受到政敌打压,晏几道的生活逐渐陷入困顿。他发奋图强,潜心六艺,终成文学名家。晏几道有名作《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

范阳卢氏

伤感日志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