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竹篙作家方阵”,我来到地处大山深处的广兴中学,从校方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广中”的办学历史,从几位带着乡愁从广兴走向远方,又带着回报家乡愿望的作家们的讲述中,我发现原来“尊师重教”的开拓精神从来都是“广中”的传统。
一代代教书育人者——学校校长和老师们
走进“广中”,应守门的谭师傅要求,我们扫码后才进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干净的院落,右侧的教学楼里是正在上课的师生,我们没敢打扰他们,穿过庭院,左手边的操场前竖着飘着国旗的旗杆,正前方的电子屏幕上滚动着“三尺讲台、三寸笔、三寸舌、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桃李”,一旁是三块赫然而立的“光荣榜”,想必榜上有名的学子一定自豪而骄傲,一个“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呈现在我们眼前。在校方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三楼的会议室,跟随周校长参观起了校园建设。
从四层教学楼上望去,目力所及是五彩的山,遥想不通车的岁月,这大山深处的学子有着怎样艰辛的求学之路?靠双脚,靠磨痛了身体的自行车,很多学子用知识改变了命运,走出大山,如今想用自己的成就来回馈哺育了自己的家乡,引导后辈学子们走上更好的人生路。
从周志纲等两位校长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广中”这所有五十多年发展历史的农村中学,从开始的几间泥瓦房,到今天拥有四层教学楼、食堂、水泥地面操场等一应俱全,满足了师生们的教学和生活需求,让孩子们中午仅花3元钱就能吃上可口的热饭菜,结束了操场上雨天一身泥的历史,不仅如此,校方又新征地十多亩作永无纠纷的校园用地,重要的是学校的功能设施和先进的办学理念,教会学生学会“感恩”、“包容”、“自立”、“担当”等品德,让我们看到了农村中学的希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来都是教育之本,“广中”则把这一切做到了极致。音乐室有钢琴,微机室有配备齐全的电脑、心理辅导室配有专职的心理教师,还为留守学生配备了专门的活动室,不仅如此,在学校开辟专门的藤编课程,让爱好手工的学生学会编织技艺,还传承了广兴历史悠久的藤编技艺。周校长骄傲地向我们介绍起挂在走廊墙上的剪纸:“这是我们的学生用废弃的报纸剪出来的。虽然作品还不够精致,但表达出来的内容大家都能看懂。”我们仔细看过去,细密的印刷体,把每一祯作品装点的分外有韵味,其间可见师生们的环保理念,和一种匠心精神。那个手工制作的纸“花瓶”、那些个藤编器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仅如此,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广中”师生的人文情怀。
由于金堂是个历史悠久的人口大县,这里因为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很早就成为了劳务输出大县,因此这里的留守学生也较多。在“广中”近八百名学生中,有超半数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为了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也是想尽各种办法对学生进行监护和引导。挖掘专门的老师对学生做心理疏导,为留守孩子设立专门的活动室,经常跟家长用各种方式沟通,让学生在固定时间跟远在外地的家长视频,使远在他乡的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起到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作用。
所有这一切让人欣喜地看到广中的发展和变化,而几位广兴籍作家带着感恩母校,想为家乡父老做点什么的情怀来到广中,受到了学生们的追捧:刘元兵、罗兴才、田永安、王勇等几位老师的发言,激励着广中的学子,集会结束,学生们自发地围了上来,请老师为自己改稿,这样的场面尤为让人感动。这些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孩子们用兴奋、求知、崇敬的眼光围着作家老师要联系方式,让人看到了希望,看到这些孩子们在攀登路上有人引路何其有幸!
在这样的围绕中,更体现了广中那历史悠久的文化氛围。“知识改变命运”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落到实处,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改变未来的执念,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神中,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求知若渴,像海绵一样汲取着知识养分。
面对这一切,以周校长为首的教师们欣慰地看着学生们,在周校长赞许、坚定的眼神里,我为这些农村孩子能在这里读书而感到幸运。
渴望回馈家乡的广兴籍作家们
作为从“广中”走出来的作家,刘元兵先生在他的精彩讲座里,用一个乡村邮仔的成长历程告诉大家“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让一个人成为智者,从而更从容地去面对将来。田永安、罗兴才老师的军旅生涯,使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大家展现了军人那独特细腻,同样优美丰盛的情怀。王勇老师的《幸福是什么》,其实告诉了大家,不同的人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幸福,而具备感知幸福的能力,却需要大家有一颗丰富柔软博大的心,和不同于常人的文化自信,而这些都可以从生活的点滴和阅读中获得。
伟大的作家不多,在纸媒占的份额越来越小,而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学却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是作者,也是记者。但是写什么?怎么写?如何才能写好?却是一个大的命题。
王勇老师分享自己为何写作及写作基本功:
当作家是一种情怀,一种生活方式,能给人带来内心的丰满,也是一种自我救赎,优秀的作家能够体会人性的根本,面对挫折时,记录并思考。而想象力、观察力、多读书则是写作的基本功,读书可以使人变得厚重,文字则能留下永恒的痕迹,因此读书应该是一辈子的事。
写作,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写作可以让人在前行的路上不再感觉孤独,让人在迷茫中找到方向,让人在阅读中变得内心丰盈强大,在输出中寻找到快乐和成就感,也拥有文化自信,从而做一个眼里有光,心里有暖的人。
如果作家老师的激励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窗,那么网络文学的先行者们则为孩子们开辟了另外一条路。
网络文学平台——香落尘外
“香落尘外”文学平台总编湛蓝女士虽没能来到现场,但也带来了“寄语”:“香落尘外”一直致力于原创,倡导阅读。承前启后,专门为校园的莘莘学子们开辟了专栏,留有一片蓝天,任同学们飞翔。校园专栏欢迎大家投稿,并设有奖项。
“香落尘外”网络平台、江山文学网络平台都带着点燃孩子们梦想的期望来了,他们和他们,不正是一群“云梯”上的掌灯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