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端午旧事

时间:2024-08-29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江有来  阅读: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和“重五节”,是我国人民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传统风俗盛行,这正如南宋诗人许文通《端阳采撷》诗中所云:“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临近端午节,母亲去集市买来糯米、红枣、红豇豆、猪肉和包粽子的大竹叶——竹箬等。端午那天,母亲用水将糯米浸湿竹箬洗净,然后她拿起一二片竹箬把它卷成漏斗状,将糯米放入卷好的竹箬里,再把一小块咸猪肉放在米的中间,然后将竹箬把米和猪肉包住折叠成四角三棱形,最后用撕成细条的棕叶当作线将米粽捆扎,这叫猪肉粽。如果米粽用红枣、红豇豆、栗子或豆沙作馅,那就成了甜米粽。母亲包粽子又快又好,而我包了半天也包不出一个,不是将竹箬包得支离破碎,就是米从竹箬的缝隙间漏得所剩无几。最后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包了一个无棱无角的粽子,好似一块包着竹箬的年糕块。

  粽子包好后,母亲就把粽子放进锅里,加上适量的水缓火蒸煮。大约煮上二三个小时,整个厨房就弥漫起淡淡的竹箬香味伴着粽子的清香,那四溢的香味沁人心脾。那天馋嘴的我无心和小伙伴在外玩耍了,整个上午在锅灶边转悠盼着粽熟。一听母亲说粽快熟了,就迫不及待地从锅里捞起一只炙热烫手的粽子,并迅速扯开捆线撕掉竹箬将米粽塞进嘴里,那滚烫的粽子烫得我舌头和牙龈生痛,但我还是吃得津津有味、齿颊留香。

  喜欢甜食的我最爱吃的还是甜粽子。瓷盆中那几只白嫩的糯米粽镶嵌着红色的枣子,粽子在灯下晶莹透亮散发着诱人扑鼻的浓郁香味,馋得我口水直流。那粽子蘸上白糖,吃起来更是香甜可口耐人寻味。还有那黑呼呼的豆沙米粽,常常是吃得我满嘴长“胡子”,家里人见了我这副“大花猫”模样,都笑得合不拢嘴。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那时的端午节虽然家家或多或少都要包上一点粽子,但大人们都要把自家包裹的粽子送给邻家孩子尝尝,那时邻里乡亲间充满着和睦相处的气氛。那年月生活比较困难,不是过节平时是很难吃到粽子的,那香喷喷的粽子,它不仅好吃而且给我们带来童年的无比欢乐。

  端午节不仅是裹粽,还有插艾叶、悬挂菖蒲剑以“斩千邪”,洒雄黄水、饮雄黄酒和佩香囊以驱瘴等习俗。端午是古人心目中的毒日,所以衍生出种种求平安、禳除灾祸的习俗。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患病,瘟疫也易流行,蛇虫繁殖易咬伤人,因此形成这样的传统习俗。那天人们将雄黄酒喷洒墙壁、门窗以及角落,饮喝雄黄酒,薰烧艾叶等,这看似迷信,但实是人们与疾病、毒虫作斗争,是项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习俗。

  端午那一天,家家户户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用以驱瘴。大人们喝了雄黄酒后,用剩下的雄黄酒在我们孩子的额头写上“王”字,在手上、脸颊、耳后和头顶涂上一道道黄色的雄黄酒迹。爷爷说,饮雄黄酒涂雄黄酒是为了驱瘴避邪。那时,我们小孩只是仿效着做,不懂其中的含义,涂得似“花脸”的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乐个不停。

  小孩子佩带香囊也是端午的一种传统习俗,说是求吉祈福、避邪驱瘟,实是防止蚊子和虫子叮咬。香囊是将樟脑或朱砂、雄黄、香药等放在内,外包彩色丝绸,再以五色丝线绣制成各种不同形状的香包,那香囊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我的奶奶年纪虽大但她会做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如三角形、球形、粽子形和心型的香囊。她做的那些香囊虽不如栩栩如生的民间工艺品,但也诱惑得女孩们趋之若鹜、爱不释手,因为香囊无疑是那个物质匮乏、生活单调年代孩子们难得的“奢侈”装饰品。

  那时奶奶边做香囊,还边给我们孩子们讲一些“屈原投江”和“白娘子端午喝雄黄酒现原形”等有关端午的古老传说,奶奶虽没有读过书,但故事却讲得娓娓动听,而我们更听得津津有味!

  如今端午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逝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童年时物质贫乏、生活困难,但端午节那香喷喷的粽子及插艾叶、悬挂菖蒲剑、洒雄黄水、饮雄黄酒和佩香囊的习俗及邻里欢快和谐的情景,记忆犹新至今依然荡漾在我的心头。

端午

抒情散文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