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是作者以生活中大量感性材料为基础,以语言为工具,用文字形式反映生活,表达对人生、社会的认知和情感的艺术形态,承载着时代思想。美国文学历经殖民时期、美国革命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及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阐述了人与自然这一哲学命题。美国文学历史虽然不长,但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生态思想。美国文学家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作品中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深思地球上生命个体之间的命运关联。为了更好地研究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思想传承,本文选取并分析了不同时期美国文学作品,探讨了作品中传递的生态思想。
(一)早期美国文学作品
早期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着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崇敬和迷恋,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约翰·史密斯在《新英格兰记》中用乐观且夸张的笔调详细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旅行、定居、耕作,还描述了海岸、岩群等自然景象和气象。巴罗威在《北美大陆首航记》中描写,深林茂盛、树木高大挺拔,果实累累。即使是盛夏,随处可见成群的鹿、野兔和狐狸。早期美国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新大陆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到处是丰富的物资资源。
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比较自由多样,有散文、诗歌、随笔、游记、札记等形式,描写了美国人民依赖自然,开发自然获取物质生存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对自然无私馈赠的感恩和赞美,蕴含着歌颂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二)中期美国文学作品
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取材苏格兰历史创作的小说《威弗利》,以诡秘莫测的氛围、栩栩如生的人物、传奇冒险的故事情节,激发了美国作家的浪漫主义想象。许多美国早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体现了回归自然的思想。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的华盛顿·欧文在其代表作《见闻札记》一书中,描写了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赞美自然的纯洁美好,表达对自然的热爱,抒写自然给予人力量,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怀抱中寻求心灵的慰藉。海明威本人的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贯穿其许多作品中,在《最后一方净土》中,尼克为躲避守林人的追捕躲进了原始森林;《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和凯瑟琳为逃避战争,前往瑞士蒙特尔山寻找安身立命之地;《丧钟为谁而鸣》中,乔丹面对死亡未向上帝祈祷,而是抬头望着满是白云的蓝天,抚摸着身边的松针和松树的树皮,实则暗示了乔丹与自然融合在了一起,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记录了远离纷扰的人类社会,在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的经历,以及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梭罗在书中将描写对象由人拓展到整个自然界,细致观察和记录了周边的自然环境,将自然界万物看作是生活中的伙伴,认为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立的价值并相互联系成为统一的整体。由此可见,梭罗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生态整体性,自然是人类感知的对象、精神的归宿。
中期美国文学作品主要体现的是生态整体主义。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价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生态整体主义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人如植物、动物、山川河流一样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依互哺,人只有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才能获得灵魂的宁静与升华。
(三)现当代美国文学作品
被誉为美国莎士比亚的麦尔维尔在《白鲸》一书中,借助捕鲸船的经历,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指出人类不能自认是自然的支配者和主宰者,夸大人类的力量,否则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以一生的心血创作了《沙乡年鉴》。书中追述了工业社会之外宁静的四季,用艺术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荒废农场一年不同的景象,深刻思考了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此外,书中还包含了生态、动物行为、植物分类等科学知识,将美学、文化、伦理等理论运用到了环境和生态的思考中,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推广环境保护思想、推动生态保护运动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书中阐述的环境保护主义美学和土地伦理等对当前世界生态保护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态学家蕾切尔·卡森经典著作《寂静的春天》问世,开启了生态文学的繁荣,引发了美国及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蕾切尔·卡森批判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关注自然环境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及人类和自然如何平衡相处,着重描述了化学杀虫剂广泛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表达了她对生态系统保护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