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这话说得实在太好,让人茅塞顿开。
一直以来,我便偏爱散文,但若问我原因,我总会哑口无言,要不就以一句“因为爱,所以爱”来搪塞。其实若较起真来,倒也不是“散文,爱你没道理”。
在我看来,四大文学样式里面,要数散文最坦荡,最洒脱,最感性,也最睿智。小说虽然涵盖更广,反映生活更全面,但毕竟它往往篇幅很长,读起来得更有耐性;而且作者要胸有万象,要能练兵布阵,指挥若定,笔下人物多而不乱,事情经纬万端却能有条不紊,估计这样的写作,性格太急或太过“内倾”的人很难做到。比如说,鲁迅先生文章写得好,但他小说便不多,而且基本上都是中短篇。同样是大家子弟,同样是大文豪,他为什么就没有像巴金那样写出那么多的长篇巨著来呢,这大概与二人性格是分不开的。诗歌呢,在我看来,就像一个破落子弟,经历了《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的繁荣之后,就很少正常了。不是歇斯底里的喊叫,就是故弄玄虚的晦涩;不是不问对象的低诉,就是莫名其妙的哀叹。让你在读它的时候,总要费尽心思,总想问一声,你到底要说什么啊,你到底怎么了?总而言之,一个字,累!两个字,心累!戏剧就更不用说了,那是用来演的,不是用来读的,若说看剧本,还不如坐到电视机前或影楼里去。只有散文,它很适宜随时随地阅读,只要一书在手,或是页面打开,就如同和老友对话,心无芥蒂,推心置腹,或快人快语,或娓娓道来,其人其事,其情其理,莫不了然于心。至于作者,更是风采性情,展露无遗,让人想起君子坦荡荡,不躲不闪不忸怩,赏心悦目散文之动人就其根本而言,无外乎四个字:情,趣,理,识。
白居易有一句著名的诗歌理论,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义实。大意是说:所谓诗,感情是它的根,语言是它的苗叶,声律是它的花朵,内容是它的果实。我觉得,除了“华声”一条,散文没那么拘泥,其它也都是很适合的。
写文者大概不会为写文而写文,写了,总希望能引发读者情感共鸣,从而认可他的思想。教育理论上有一句“亲其师,信其道”,这话其实也可用于散文阅读。若我们的文字里浸透了我们的情感,读者一路涉水而来,自然知道水的深浅、情感的浓淡;而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无需深究,自然而然便可以了然于心状物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其实这类文字杜甫笔下也有,同样是身处乱世,同样是避居陋室,我们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有一朋友,也是擅长以“趣”动人的高手。他笔下所写都是童年往事,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特殊年代里,照理“穷”是个极可怕的幽灵,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因为穷而创造出的“趣味横生”的别样生活,所以他的文章见者无不惊喜,无不偏爱。比如,到地里挖红薯,自挖“窑洞”烤着吃,直烫得抛上抛下跳跃腾挪;去山里寻觅果树的踪迹,在悬崖峭壁间逡巡,冒险上树采摘野柿,回味偷食阿贵家柿子的自得;在河塘溪流洼地撒网垂钓筑堰坝捉鳖抓鱼摸田螺,体味冬天冰上抓黑鱼的惊险与刺激,感受那种泥鳅一篓却偏偏下锅没油的窘迫...贫困岁月里,偏偏看不到半点苦难,看到的只是无穷的乐趣、无比的智慧、无限的亲情和友谊。
动情激趣固然是散文的两大利器,但有些散文却能另辟蹊径,不以情、趣见长,却能以“理”启智。所谓万物皆可为我师,大自然阴晴雨雪、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等各种事物各种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广泛联想,深入思考,总能发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其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散文家族里就有了一个哲学家“哲理散文”。比方说,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由一颗晚熟的九月草莓联想到季节更替、生命的演变;联想到这类散文往往极具思辨性,让我们在欣赏自然风物之外领略到人生哲理,这也是此类散文给我们的一大惊喜。当然这种思考、这种哲理不见得都源于自然万物、自然现象,它也可以缘于各种社会现象。而且这种思辨不一定只是立足于整篇,它也可以零星散落在文章的各个段落中。
至于“识”,那就更不用说了。散文取材本就自由广泛,没有约束,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社会自然、等等等等,几乎没有不能说的话题,没有不可用的素材,只要需要都可以为我所用,都可以收罗笔下。再说,以散文的笔法传递知识信息,或者在散文作品中展示知识性含蕴,在散文创作中更是屡见不鲜。我们在读它们的时候,在情感共鸣或思想熏陶的同时,自然也可以获得相关知识。这一点,在游记散文中更显突出。比方说,我们读《三峡》,就如同随作者游览了三峡一样,对三峡的自然风貌也就有了大致的印象;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让我们领略了桨声灯影里秦淮河诱人入梦的自然风光,以及具有悠久历史的秦淮河陈陈相因承续下来的风物风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不仅让我们欣赏到康桥的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康桥周围思想文化气氛的熏陶对作者思想变化的巨大影响。读散文,我们也许并非冲着知识而去,但好的散文的确让人大长见识。
我们不妨来读两段这样的文字吧:
(1)曾经,我把你的身影,放进窗口,定格为风景;曾经,我把流年剪成时光,婉约青春。站在岁月的彼岸,放牧思想,浅笔静开,那些走过的梦与痴,笑与泪,便于悄然中呢喃一怀沉香。
(2)吟一阕无边思念,梦几回柔情深种,立尽一岸晓风残月,望断一涯独倚栏杆。经年之后,当所有的迷失都在心灵深处暗香盈袖,一种气息仍会在记忆深处不离不弃,仿佛似曾相识的繁华,触手可及。而在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我用写满忧伤的信笺,典藏你的模样,任雪花如蝶,跌落我的肩上,眺望我们一起走过的美丽。
这种带有奢华包装的文字,看起来唯美高雅,但读后却让人如堕云里雾里。不知因何而写,也不知所言何意,我们甚至都弄不懂一篇篇这样的文字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大概
因为太缺乏生活的原初味道,有心的读者还是不难看出它的空虚。就像那假花,无论它做得有多漂亮,还是瞒不过触摸它的手,闻它味的鼻。
而这种所谓的美文内容大多是呼唤爱情、珍惜友情、其间往往充斥着暧昧情愫的心灵呓语。大概因为太过自由,超出了自身语言表达的能力,有时便显得胡言乱语、词不达意了。而为了给这梦呓披上一件美丽的外衣,作者不惜搜肠刮肚寻得一些似懂非懂的华丽辞藻,硬是如蜘蛛结网似的写出了那种别人不懂、自己也未必说得清楚的所谓美文来,这种看似奇异的文字居然引来了不少人的喝彩。于是这种人乐此不疲,辛勤耕耘,广收博采,居然熟能生巧,就像文字工厂一般,源源不断地生产出这种似乎超凡脱俗的所谓美文来。
平实透明就好,何苦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