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梨子和桔子的奇遇

时间:2023-11-29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张鸣  阅读:

  孔融4岁让梨,陆绩6岁怀桔,是传统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孔融跟诸兄弟分梨,自己主动要小个的,还宣扬说,自己人小,理当吃小的。陆绩6岁,到随父亲袁术家做客,私下揣了几个桔子,临别行礼,掉了出来,主人问为何,陆绩答道,母亲喜欢桔子,揣回去给母亲吃。两个故事,一个被编进了《三字经》,一个被列入“二十四孝”,名声大大的。

  博取这么大的名声,代价却小小的,一个不过少吃了几口梨,一个连这点损失都没有,在人家席上顺了几个桔子,被当场抓住,巧言令色了一回而已。说起来,孔融这点光辉事迹,按理倒是真的属于孝悌之行,只是“好”的程度低了一点,因为长大一点以后,我们看到,在党锢之祸里,他真的跟兄长争着赴死来的,反过来推,当年的让梨,应该是真心实意。但是,陆绩这点事就不好说了,到底是自家嘴馋贪口,还是真的要孝敬母亲,实在无从考察,加上这事一出,孝子名头就安上了,他想不孝也难,但是也没有听说老兄有进一步的表现,二十四孝中,就属陆绩上榜最便宜,一点事都没有费,人家裸身喂蚊子的,要埋儿子的,装哭诈跌的,就连卧在冰上求鲤鱼的,也要受点冻,这老兄可好,顺了几个桔子,就名垂千古。难怪鲁迅后来讽刺说,这是二十四孝中最容易效法的,只要有富人请饭,而且席上有桔子,孝子就当上了。

  二十四孝的故事,和《三字经》都是传统中国的蒙童读物,本意就是教育儿童守孝道的。而这两位那点光辉事迹之所以被传出来,也主要是因为他们当时年纪小,如果是成年人,别说让梨,就是让西瓜,也没有太大的稀罕,至于到人家席上顺桔子,不但难以得到赞誉,很可能要被人当笑谈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尽管人们强烈要求孩子孝敬大人,尊重长上,有事,尤其有好事,要小的让着大的,但是,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吃贪嘴,www.xinwenju.com有好吃的,先紧着自己的嘴巴。所以,4岁的孔融能让梨,6岁的陆绩揣桔子孝敬老娘(假定他的话是真的话),就显得格外稀缺,因此值得大力弘扬。

  当然,中国很大,人很多,就算当年没有今天这么多的人,但是上下也有几千万。这么多人,两汉又鼓吹了几百年的孔子之道,出来个把懂事比较早的孩子,特别早慧,能领会到大人的意图,出来装一回小大人,或者本人就是小大人,也不是不可能的。让孩子像我们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那样,看着自己的亲娘被人烧死,却拦住大伙别去报仇,这么高的觉悟,对小孩子有困难,但是在梨子和桔子上做点小把戏,还是不成问题的,特别是如果如此这般地一让一揣,就可以得到大人的表扬的话,就更可能了。即便今天物质主义如此盛行的情况下,如果大人的精神激励有足够的力度,也完全可以让孩子暂时地放弃一点物质上的好处,做出大人需要的表现来。

  但是,这种孩子的孝行故事,早些时候为什么没有?按说提倡孝道,单说两汉,到了孔融和陆绩出世的时候,已经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单单东汉到了末年,突然冒出两孩子有了孝悌的光辉事迹,而且广为流传,以至于载入正史呢?此前,中国也有关于儿童的传奇故事,但是往往与孝道无关,人们如果要鼓吹的话,也是甘罗拜相,项橐反难孔子这样智力型的儿童,怎么这时候,突然变了呢?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东汉末年是个乱世,乱世之乱,不仅秩序乱了,规矩也乱了。一般来说,无论实际情况怎样,很多人,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都会认为乱是因为人心乱了,收拾人心,只能从重建道德入手,提倡好人好事,自然属于不二法门。所以,越是乱世,好人好事就越多。好像一时间大伙全都积极起来,全都变好了似的。二十四孝的故事被辑录成篇,是元朝的事,但这些故事冒出来,却多为东汉末到三国两晋时的杰作。事实上,所谓的二十四孝所录的大部分故事的主角,东汉到三国两晋时的人所占比例相当高,丁兰、董永、黄香、王祥、郭巨、孟宗、江革、姜诗、杨香、王裒,还有我们说的这个陆绩,居然有11个之多,占45%强。其实呢,在这种乱世,理所应当是杀人越货、忤逆不孝的坏人多,否则,怎么叫乱世。

  当然,不是太平年景大家都不做好事,也没有好人,不讲孝道,仓禀实而后知廉耻,有钱有粮才大行孝道,是人之常情。但是,什么稀缺提倡什么,这是惯例,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不仅要树大人的典型,更要树娃娃的楷模,于是,一些本来没有大不了的娃娃故事,就变成了英雄事迹。

梨子 桔子 奇遇

网络文摘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