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需客观冷静看待“遴选百人冲击诺奖”

时间:2024-03-12    来源:馨文居    作者:韦其江  阅读:

  近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在报道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时,提及国家将遴选100个人才,要求这些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10月31日《京华时报》)

  2012年,文学家莫言的获奖,使困扰国人多年的“诺奖情结”暂时得以释放,然其他领域,尚未实现零的突破。莫言正是催化剂,催化着“遴选百人冲击诺奖”的量变。

  辩证法里,事物具有两面性。无计划难成方圆,一个详细而周密的计划是成事之关键,然前提是否具有可行性。使用“冲击”的词汇,不禁使人会想到近年来举国体制下对奥运金牌的冲击。那种“为国争光”的政治模式,对于非全民性运动来说,这无可厚非。毕竟奥运属于竞技体育,入选者均是“过五关、斩六将”后的佼佼者。但另一面,“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又会想到“大跃进”,想到当年“牛皮上天”后的可怕噩梦。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遴选百人冲击诺奖”,看到的并非基于科学上的考量,而是行政干预下的官场心态,它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此次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首批“杰出人才”。他在接受采访时称,“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来的”。并强调,中国基础研究荒废了几十年,最近十多年才条件比较好,慢慢迎头赶上,特别需要积累,需要长期潜心去做,不能拔苗助长。

  不同于体育的是,“冲击诺奖”,本身就让人觉得,这并非是在尊重科学规律,并不具有真正的学术理性。科研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需要鼓励很多人去冒险、探索,国家应积极营造比较公平的学术生态环境,让科研回归本质。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的话“一个做科学家的人,为拿诺贝尔奖来工作是非常危险的”。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当年“钱学森之问”,直指我国在科研人才培养上的各种弊病,到如今依旧振聋发聩。当前,科技发展面临两个瓶颈,一是过多的行政化干预,导致科研机构官场化;二是急功近利的利益化政绩观,使科学研究脱离了自然方向。诚然,科学需要人类去探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但最核心的还是如何营造一个独立公平、宽松自由的学术生态环境。简单寄望于行政力量去推动中国科研的进步,实非理性之举。唯有让行政的归行政,让学术的归学术,才是明智之措。

  毋庸置疑,诺奖作为全球相关领域最具份量的奖项,是各类顶尖人才的目光焦点,更是各国彰显实力的综合体现。所以面对“遴选百人冲击诺奖”,需客观冷静看待之,摆脱急功近利之风,摒弃浮躁焦急之气,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的走下去。有朝一日,科学界的诺奖降临到中国本土,是迟早的事。

 

网络文摘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