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五四精神、批判意识与后现代主义——五四运动的精神财富

时间:2023-09-23    来源:馨文居    作者:营盘山人  阅读:

  众所周知,八十年前,一场由青年人发起和主导的划时代的伟大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矛头直指积存了几千年,势力巨大、影响深远的封建顽症,引进了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树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今天,德、赛二先生已为中国人所广泛熟识,它们已经被推至一个极高的地位,正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中引领时代的脉搏。今天,无数青年还在为民主与科学大业而披坚执锐,前仆后继,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去铸就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辉煌业绩。

  这是无数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巨大精神财富,新时期的青年自然应该把它们继续发扬光大,让德、赛二先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然而,在追述先烈的丰功伟绩、享受着他们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用全面的眼光去再次审视五四运动,去发掘它到底给我们留下哪些精神财富,对新时期的青年进步和社会发展有哪些促进或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从二分法的角度,五四运动至少给后人留下了两种精神或意识,一是批判精神或批判意识,二是创新精神或创新意识。这两种精神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的。没有对旧有的、不合适宜的文化与制度的批判与反思,就不可能有新文化、新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当下的学者认为,人类实现知识增量一般而言应该包括三种途径:建构主义(有人称为现代主义)的途径、分析主义的途径和批判主义(有人称为解构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途径。其中建构主义侧重创新,没有创新就不成其为建构,充其量只是对前人知识的重复,无法实现知识增量;批判主义自然看重批判意识,用批判的眼光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审视与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主义则是一种“文本叙事”,侧重对已有知识的整理与分梳。五四运动在猛烈批判旧有封建文化与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口号与制度设计,兼采用了批判主义与建构主义的视角。当然,其中有些批判在今天看来不大符合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过瑕不掩瑜,遮蔽不了五四运动的耀眼光彩。德、赛二先生得以为中国人所熟识,其实也是对中国旧制度、旧文化进行批判之后的建构。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只是看到了已经形成的民主与科学的观念,看重这些观念形成的建构主义的视角,而忽视在建构之前的必要的批判与反思。没有对旧制度、旧文化生存土壤的重耕与翻新,就不会有新制度新观念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在中国当时特殊的体制和环境下,没有批判意识的树立,没有破除当“顺民”的奴化意识,是不可能有所建树、有所创新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五四时期的批判意识比创新精神更为重要,它是实现创新的前提条件。鉴于建构主义对中国知识界与中国青年已不陌生,本文侧重谈谈五四精神的批判意识在现今的价值以及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在西方知识界,后现代主义早已成为一门显学,正渗透到其他学科当中,与各学科发生或紧或松的勾连。后现代主义被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学界所熟识,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直至现今,学界对后现代主义仍然褒贬不一,有拍手称快的,有畏之如虎的,有闲坐观望的。譬如在法学界,部分学者担心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滥觞,会对中国刚刚起步的法治建设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使法治事业功亏一篑,因而对后现代主义无甚好感。也有些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态度或者认识事物的进路持包容态度,认为有助于实现知识增量。不管是哪种态度,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中国学者大部分认为后现代主义仅仅是外国的舶来品,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因而很自然地保持了一种谨慎的警惕态度。应该说,在文化竞争被摆在与军事竞争、经济竞争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谨慎态度是可以理解也是必要的。然而,若认为后现代主义这种认分析或者认识事物的方式跟中国人彻底无缘,则是犯了“数典忘祖”的错误。

  后现代主义坚持怀疑一切、解构一切、批判一切的认识进路(至于女权主义等隶属于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进路,因为与本文关涉不多,在此不作详细讨论),被部分中国学者认为是洪水猛兽,因而想急切地把它拒之于国门之外。其实,对解构主义本身进行“解构”,脱去其激烈言词的外套,隐藏在其背后的真正内核,无它,批判精神或批判意识耳。人类社会要实现持续发展,不可能千百年地奉行既定的一套知识体系与认知模式,而必须随着时空的转移,批判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那些陈旧藩篱,建立新的社会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体系(主要是指对待知识的态度方面)。没有对腐朽的封建文化与封建制度的猛烈批判,不可能有德先生与赛先生的移民中国;没有对“两个凡是”的彻底清算,无法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其精神实质不过是给“批判意识”加上一件漂亮的外衣而已,无奈中国学者在其“未穿马甲”的时候认识其面目,而在其“穿上马甲”之后就被障眼法迷住了明亮的双眼,大呼异端来了,快快打死,把五四先烈们早已掌握的战斗利器主动扔在了战场之上。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在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公众追求和流行话语的时候,许多“创新”往往只是话语的创新,而不是知识的创新。部分学者往往犯了只关注话语创新,而不去了解具体知识是什么的错误,因而一见到“后现代主义”一类的创新词语,就大加鞭挞,认为中国还未实现现代化就倡导后现代主义,是否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而不去了解所谓后现代主义的具体精神实质是什么,结果只能是指指鹿为马,笑料百出。

  就五四运动本身而言,一方面它固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同样要持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它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的过火的破坏性行为。当然,这些批判不会影响我在下一个五四到来之际,还想写下一些文字来纪念那场伟大的运动,重温它留我们的批判意识与创新精神等巨额财富,就像后现代主义不可能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绊脚石一样。如果有反对或者商榷意见的,自然还可以再对本文进行批判,如果不在乎被认为你也在重踏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的覆辙的话。

网络文摘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