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们提出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战略,有两个核心问题大家一直非常关注,讨论得也非常热烈。一是传播方式、传播载体问题,二是传播内容,即文化的内涵或让什么“走出去”的问题。两个问题,此前发表的评论均有所涉及,但着笔更多的是第一个问题。所有的评论,大致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即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最佳方式,最好载体是文学。
关于第二个问题,传播的内容,也曾有所涉及。比如,是剪纸、窗花,中医、中药,还是美食、美酒,唐诗、宋词,抑或中华武术、汉字书法?但是,正如贾平凹老师所说:“那些拳脚、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那只是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是浅薄的、零碎的、表面的东西。元素不是元典,中国文化一定要寻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上、根本上。”
毫无疑问,应该向国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这会涉及“什么样的文化算优秀传统文化”“谁来判定”“国外的接受度认可度如何”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国外受众也会产生一大堆疑问:我们生活在外国,为何要接收中国的文化?我们生活在当代,为何要接收中国古代的传统?所以,顾彬(Wolfgang Kubin)所言“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什么会失败”虽不中听,但说出了外国人的心声和一些事实。良药苦口,信言不美,这也许是很多场合顾彬教授不被中国全然接受的原因,而在顾彬本人看来,他是在尽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
顾彬教授的惊人之语和逆耳忠言还有很多,有关汉语教师带中国战争片到外国课堂放映引发争议之事,可为一例:我们年轻的汉语教师,把在国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电影《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带至国外课堂放映,当时正值世界反恐声音高涨,那些对中国历史毫无了解的外国人指责我们从小就培养杀人放火的“恐怖分子”!类似的文化冲突、文化碰撞现象举不胜举,顾彬讲这样的事例也是善意提醒在选择“走出去”的影视作品时,一定要注意文化差异,以免事与愿违。
贾平凹老师对中国文化有着独到解读,他说:“比如,中国文化中太阳历和阴阳五行的建立,是关于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这些看法如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它的哲学观点?比如,中国的儒、释、道,道是讲天人合一,释是讲心的转化,儒是讲自身的修养和处世的中庸。这三教是如何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构成和运行的?比如,除了儒释道外,中国民间又同时认为万物有灵,对天敬畏。中国文化中这些元典的东西、核心的东西,才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和性格。它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深入了解这些,中国的社会才能看得懂,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情才能搞明白。”“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性格、宗教和哲学,进而影响和左右着中国人的审美,形成了它的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所以,我们自己应当先搞懂弄通中国传统文化,搞懂弄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征,然后才可能更好更有效地向外国人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