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为经济发展的试验田,中国改革开放对外窗口,它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着很多人的情感神经。记得在今年1月的广东两会上,在广东省人大深圳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中,深圳市市长许勤答记者问时否定了深圳将限牌的说法,明确表示深圳目前只依靠包括提高停车费用等经济手段治理拥堵。然年初承若变成年末变脸,12月29日18时深圳以迅雷之势开始实施汽车限购,有效期暂定5年。每年暂定指标10万个,按月分配。其中,2万个指标只针对电动小汽车,采用摇号方式;8万个普通小汽车指标,50%采用摇号,50%采取竞价。
消息传出,舆论一片哗然。其实,关于限购,北上广已实施多年。为何限购,简单地说便是限制购辆数量,原因无它,几乎围绕在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同快速增长的车辆占有率不相匹配,二者间的动态交叉矛盾日益突出。而深圳市全境包括357公里高速公路,全市道路总长6164公里。据报道截至2014年3月24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72万辆,每公里车辆密度达到440辆,居全国之首,远超国际每公里270辆的警戒线。巨大的出行需求和稀缺道路资源矛盾突出,停电、事故、出行高峰都可能让街道变成“停车场”。
众所周知,小车限购无疑是当下地方政府治堵的“独门绝招”。一旦限购,地方政府将可以根据交通、大气环境和汽车需求等指标,调控车辆保有量,缓解交通通行压力。但作为特区窗口,深圳市突然“变脸”不禁令人失望连连,虽然坊间传言频频,相关负责人也信誓旦旦,“如果深圳出台这样的政策,一定会广泛听取意见,绝对不会搞突然袭击”,但“真实的谎言”还是如期上演,不过民众不买账,“票房”的惨败便在情理中矣。
“北上广限购”的前车之鉴未能引起深圳的注意,要深知,如今的“北上广”依然备受拥堵之困。限购的确减少了车辆保有量,缓解了通行压力,但城市的“治堵之道”唯有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加强交通枢纽建设,加宽道路面积等基础配套措施,方为上道。同时,限购行为还违背了市场经济秩序,通过直接减少了车辆成交量的作法,让想买车的买不了车或付出更多,让想卖车的只能根据配额生产销售,让市场关进计划的牢笼。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深圳这场限购闹剧,一场本该“以人为本”的民意考验,却因急功近利的粗暴行政,用自认为很“高明”的手段来戏弄民众,使本就稀缺的公信力资源渐渐被吞噬掉,陷入难以自拔的“塔西佗陷阱”中。进一步说,公信力的削弱,本身也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官本位”的权力思想依旧很浓厚,行政构建与制度设计依然很薄弱。
一个城市,纵使它有万般魅力,能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但一旦丧失了公信力,那么它的未来,充满了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