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鉴定结果和调查结论的公开披露,围绕杭州胡斌飙车交通肇事案的种种传闻、猜测、质疑逐渐平息,舆论风暴复归平静,案件的审理也正沿着它本应有的法律轨道向前推进。
持平而论,此案并没有太多所谓的内幕和背景,此案的侦办也没有什么所谓的猫腻和款曲,要说有“背景”,顶多就是肇事者胡斌是个“富家子弟”而已。但不少网民似乎并不相信这个案子的背景就这么简单,而是近乎偏执地认为此案一定有更深的背景,而且可能是“官方背景”,于是乎质疑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甚至不惜动用“人肉搜索”想要挖出“内幕”抑或“后台”来,就连肇事者同伴是杭州市某领导亲属这样的谣言也一时被传得有鼻子有眼。他们的思维逻辑大抵是,既然胡家是“不差钱”的富家,必定会使出“花钱消灾”的套路,买通警方,打通关节,通过权钱交易把案子给“和谐”掉。而对被害人谭卓青春夭折的同情、对一些富人为富不仁的愤懑以及对司法不公的疑惧,又持续不断地发酵着这种非理性的群体情绪。不妨这么说,这是经年郁积的社会心理在一个偶发事件中的集中宣泄。
但另一方面,车祸发生后肇事方的种种表现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处置不当、应对失策,也为这种群体情绪的宣泄找到了“出口”。比如,胡斌及其同伴对待惨祸若无其事的态度,疑似胡斌母亲的中年妇女在现场长达40分钟的手机通话;又比如,事发当晚胡斌被取保候审回家过夜,交警部门首次新闻发布中依据肇事方单方供述采认的车速“70码说”;再比如,事发第一时间媒体集体失语,等等,这些“疑点”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公众特别是网民的疑心、担心和好奇心,于是网上质疑的声浪越来越大,网络流言像甲型H1N1流感一样传播得飞快。
这种非理性流言的非主流传播,对警方依法公正办案的干扰不可小视,对司法公信力的贬损不可低估。好在杭州市政府部门和执法机关及时意识到了这一点,借助主流媒体发布有关案情进展的真实信息;表明依法公正办案,从严从快查处超速、飙车和改装车辆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动真决心;表达欢迎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监督的真诚态度;以及公开就“70码说”作出真心道歉,才逐渐打消了公众的疑虑,有效缓解了公众的情绪。可见,在对待公共事件或热点案件的问题上,沉默不是金,堵不如疏。
胡斌飙车撞人致死毕竟只是个孤立的案件,问题在于,在办理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发生的贫富相争、强弱博弈、官民冲突的案件中,执法机关又该如何让民众相信没有官商勾结的做局、没有权钱交易的操弄,从程序到实体都完完全全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呢?虽然现已证实网民对于胡斌案执法公正性的质疑是捕风捉影,但他们的群体心态值得引起执法部门的重视。毋庸讳言,民众习惯于透过社会现象看司法个案,从而容易作出以偏概全的感性推论,但我们应该包容他们的表达冲动,因为确有“以钱买刑”“以权压法”这样的枉法丑闻、司法黑幕在现实社会中频频上演,诸如县委书记滥用权力把表达民意的市民以诽谤罪送进牢里、政府强制拆迁滥用警力对付上访群众、“煤老板”买通司法人员脱罪免刑之类不一而足,哪一件不是在耗损消减司法的公信力?因此,与执法信息及时公开同样重要的,是要用铁心、铁面、铁腕对执法环境进行有效治理,对执法不公、司法腐败现象施以重拳,坚决遏制“人情案”、“金钱案”、“特权案”对司法公信力的侵噬。唯有如此,才能重树公众对执法、司法的信心,有效消除他们对于司法公正的疑虑。
司法公信力系于每一起案件的公正审理。不管是公众高度关注的胡斌案,还是其他鲜为人知的民刑案件,都应该有同等的对于司法公正的价值追求。这才是真正的法治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