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单位领导关爱,前不久有机会带团访问英法两国。时值伦敦骚乱刚刚平息,同志们都为我们捏一把汗。
飞机于当地时间8月18日下午顺利抵达伦敦希思罗机场,除必要的安全和通关检查,没有看出任何异常。此后几天,我们先后访问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与BBC记者部负责人约翰·威廉姆斯先生和著名剧作家、剧评家、文化产业创意人约翰先生座谈,参观大英博物馆,观察伦敦的大街小巷、各色人等,很快发现几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在伦敦主要街区丝毫没有看出刚刚发生骚乱的迹象。我们所到之处,无论是大英博物馆这种公众聚集的地方,还是机场等要害部位,抑或是交通要道好闹市区,既没有看到额外的安检人员,也没有看到神色惊恐的人群,更没有看到牵着警犬四处巡视的警察。人们照旧旅行、度假、休闲、购物,表情自然从容,态度平静安详。一场英国历史上少见的群体性骚乱发生之后,政府和社会的自我修复机制立即启动,社会生活迅速恢复正常,而不是我所想象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样子。我们曾向陪同人员委婉地提出想看看刚刚发生骚乱的托特纳姆区,被客气地拒绝了,因为“那里一切都已恢复平静”。
二是没想到英国社会并不讳言骚乱。我们此行的主要议题之一,是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的转型和发展问题,其中自然涉及以twiter、feicebook和黑莓手机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原本想到骚乱是人家的“疮疤”不要随意去揭,以免失礼。没想到我们所见的三位知名人士都不约而同地主动提起新媒体对社会稳定的复杂影响,其中两位完全认同卡梅伦首相所表达的“在特殊情况下不排除对社交网络采取特殊管制措施”的主张。威廉姆斯还特别提到言论自由与媒体责任以及有效的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问题。英国主要媒体,从《泰晤士报》、《卫报》、《金融时报》,到BBC和《经济学人》杂志,都发表了反思骚乱动因的文章。认为既有新媒体管理失控的问题,更有失业、移民、金融危机、贫富差距过大等复杂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大家在交谈中感到,对新媒体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已成为一个共同的问题,任何以尊重言论自由为借口而鼓励怂恿别国一些人利用新媒体煽动社会动乱的举动都应受到谴责。
三是没想到伦敦一点即将举办奥运会的气氛也没有。众所周知,明年就将在伦敦举办举世瞩目的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我自然想到我所工作生活的北京迎接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时的情形:满大街到处张灯结彩,醒目的标语随处可见,倒计时钟时刻提醒公众距奥运还有多少天,整个北京乃至全中国似乎都沉浸在迎接奥运的喜庆当中。而在伦敦,丝毫看不出这种迹象。我刻意寻找,还是没有发现一条相关标语。为了避免自己英语水平太差可能造成的疏漏,我特意请居住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街上是否有标语,他明确告诉我:“别找了,就是没有,我都在这八年了,还没见过类似的东西。”我有些不甘心,晚上特意带着一行人跑到著名的温布利大球场,心想那里总该有些迹象吧?很遗憾,偌大个体育场,还是看不出一点迎奥运的喜庆气氛。倒是球场旁边的建筑工地,依稀可见摆放整齐的建筑材料,让我们约略感到这里正是一个奥运工程工地。而在大球场下一块块小练习场中,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在那里踢球、玩耍,不时发出愉快的笑声。后来有当地的朋友告诉我,筹办奥运的工作并未因为不贴标语而有丝毫懈怠,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他们认为,筹办工作要做在实处,不必写在街上,更不能因为举办奥运而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
我因此对没有标语口号的伦敦奥运多了几分期待。
我知道,我所期待的不仅仅是精彩的比赛,还有比赛以外的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