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车中遭遇堵车是一桩令人不快的事,那种感觉仿佛是身体遭到短期的羁押,不过,倒可能借此机会想想心事,或者看看沿街的店名。只因平素形迹匆匆,心里沉甸甸地揣着要办的事,整个的忙人心态;而堵在车上,闲字当头,目光望出去自然添加些闲人的散淡意味。
那些鳞次栉比的店,较少创造性的店名,无非这个店叫通达,那个店唤达通;这个店叫达斯尼,那个店叫斯尼达,让人的视线掠过那儿,难以在心里落下痕迹。
倒是一些老店的店名唤在嘴里让人心悦诚服,比如泰康,字里行间很英明地透出一种大众化的吉祥和口彩;又比如童涵春,博古久远中有呼之欲出的威风和大气。一般说来,压得住阵脚的店名往往有条不紊,琅琅上口,有和气生财的面貌,但也有例外的。我认识的一家店原叫做元祥,店名心平气和,虽没有惟我独尊的气派,带点怯怯的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总体上还是带有财源亨通、生意兴隆的美意,只是,不知请谁题写的店招牌,那个“元”字题得三分像“元”,七分像“无”。因而这一带的小孩很多都管这家店叫“无祥”,意思正好是店名的反义词。
说到小孩,小孩在起名方面极富创意,我曾在一所学校看小孩们参加募捐献爱心活动,他们三三两两聚为一个个“小店”,将自己多余的物品售出,所得的款子捐给需要帮助的同学。那些店名中有一个叫“爱迪生”,是由几个爱科技的小孩组成的;另有一个叫“三剑客”,店主是三个膀大腰圆的男孩;还有几个女孩把自己的小店叫做“玫瑰”,美丽之余还含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英气。当然,也有些小电视迷将那小天地叫成“格格店”。总之,小孩身上不竭的鲜活的想象力使人感慨,他们真是当之无愧的思想者。
总感觉名正很重要,它是一个出发点,是一种智慧的较量,而且,名正言顺这个千年古训,经过多少年多少代的文化积累,教人不敢轻慢。我写小说,往往也是在起名方面不厌其烦,一口气起上十余个,然后几经折腾,为其憔悴。而且,我最后相中的书名常常是名单上最为朴实无华的那一个,那样的书名看上去平凡得很,像是很好养活的,但内涵的生命力却充盈,犹如生活之本色。
有一年去韩国开会,文友们结伴去当地的制高点——一所大厦参观。那所大厦名为63大厦,共有六十三层,起名老老实实,纯朴到家,然而那天然的未经雕琢的名称却使我根深蒂固地牢记住大厦的巨大规模和岿然不动的神秘感。
自然,不论是给店起个响亮的名儿,还是给任何事物起个美名,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徒有空名同样是可悲的。不过,起名不仅是一种学问,一种文化景观,它还是世人审美时尚的体现。不信,在沿街堵几回车,细细地打量那些店名,世风的浮夸,生活的粗糙、匆忙便也就明明白白地烙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