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起伏的群山,挺拔出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翠岭碧峰。驻足在贵州高原盘县境内巍巍的八大山上放眼,收入眼底的苍茫大地,一如烟波浩渺的沧海,碧波荡漾,涌来天际。而在这重重叠叠的碧波间,那一道横贯东西的深谷之中呢,却有着一条闪闪发光,彩色丝带似的流水从中悠悠淌过。它辉映着两岸浓郁的彝家风情,它应和着山谷间情意绵绵的彝家山歌,蜿蜒迤逦,流光溢彩,汇入北盘江滔滔的奔流,一往情深地流向千里之外的大海……
这就是八大山麓彝家的母亲河——淤泥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灵秀孕育一方文化。淤泥河啊,以她甘甜淳美的乳汁,滋养了八大山一样雄魁体魄的彝家汉子,和杜鹃花似的美丽动人的彝家姑娘。她千年万古不停地流淌着,在稠密岁月的积淀中酝酿出了彝家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在浓郁的民族风情中积淀了彝家民族文化的锦绣篇章——那热烈的六月二十四火把节,那欢乐的十月初一彝族新年,那喜庆的嫁娶婚俗,那隆重的丧葬转场等等说不尽数不完的节庆仪式,丰富多彩得胜过那满山遍野的乌蒙杜鹃花,彰显出彝家无比娇艳的民族风光。
山鹰遨翔在八大山的蓝天上引吭长鸣,画眉鸟跳跃在杜鹃花丛中婉转歌唱,那不正是彝家人发自心中的天籁吗?要不哪有如此颤颤悠悠的动听,如此真真切切的深情,如此撩撩拨拨的扣人心弦,如此痴痴醉醉的令人向往!
歌是彝家人心绪的飞泉,歌是彝家人感情的纽带,歌是彝家人智慧的彩霞,歌是彝家人青春的花信。
那满山满岭的杜鹃花作证,那千古不息的淤泥河作证,以歌传情的彝家人无人不歌,无时不歌,无事不歌,无物不歌。
歌,嘹亮着彝家人的生命。歌,充盈着彝家人的生活。
……
酒杯做九个,
倒酒满九杯,
接亲进堂屋;
……
心头话要讲,
心头情要诉,
……
酒令呵酒令,
酒令歌声起,
酒令唱九声,
九声呵九声;
……
伴着从远古流淌到今而不息的淤泥河浪波,彝家人传承着古老的山歌。那以歌台搭在新娘家,由送亲的女伴起唱,与新郎方接亲的人你来我往通霄达旦地对唱,三天三夜都唱不尽的《酒令歌》为代表的彝家婚嫁仪式的古歌,在千声万声地叙述新娘在即将与娘家人离别之际,无限留恋爹妈的养育之恩,和与姐妹们从小长大在一起相处的那亲密无间的厚谊深情。同时又千声万声地赞美着从今即将迈步走上的彝家发展变化着的崭新的生活。依依的情调宛若淤泥河的流淌,回旋缠绵而又浪漫悠长。
歌声告别了过去的时光,新的日子嘛,也就从此开始了。那心中的歌呀,也就抑制不住地有若六月间涨水的淤泥河,无时不歌,无事不歌,无物不歌的日夜奔流不息。听那以《情歌》当头为引子的随后的歌吧,那是《路歌》《四季歌》《日头歌》《盘花歌》《锄头歌》《栽秧歌》《吃饭歌》《做月歌》《酒歌》……
于是,以淤泥河为代表的彝家山歌,也就与彝家欢快的生活一样数之不尽,唱之不完地汇流成了彝家民俗文化浩瀚的海洋。这歌声,清波银浪似的悠远漫长,婉转清丽,不绝如缕地萦绕于山林,从彝家山乡唱到了县城,又从县城唱到了省城。就是这歌声,竟然就缭绕到了祖国首都北京城里的人民大会堂,而受到了国内外人们的关注。在欣逢盛世举国抢救、保护和发扬光大民族民间文化的今天,成为了国家已经公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省级彝族歌舞之乡美誉的淤泥河流域的彝家山歌,愈加地繁花遍地,欣欣向荣。
传承于远古,嘹亮于神州大地的淤泥河的彝家山歌啊,莫不正如八大山上那满山满岭的杜鹃花,纵情地绽放着她的鲜艳和美丽;莫不正如八大山蓝天上那遨翔的山鹰,精灵一样地向大地展示出他盘旋云天的翅膀。
淤泥河啊,已不仅仅是彝家的淤泥河;淤泥河彝家的山歌啊,也不仅仅是淤泥河彝家的山歌。她,已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
那么,彝家人到底有多少山歌呢?我想,八大山上的杜鹃花会告诉你,请你来数一数八大山上的杜鹃花吧。如果你数不过来,那就请你听一听杜鹃花们的歌唱吧:
山歌出在淤泥河,
人去背来马去驮,
前头去了三匹马,
后头还有九囤箩。
山歌用“人去背来马去驮”的形容,在山路崎岖的过去,那自然是不得了的多了。比起现今彝家山寨跑着的汽车火车,看起来当然是不在话下。可在那个山歌阵阵,驮铃声声的时代,谁能说那个运载量不是最最惊人的众多和巨大的呢?可别小看了那个“三匹马”的三,和那个“九囤箩”的九的数字所衍生的那个数文化呀!
啊,八大山麓彝家的母亲河——淤泥河啊。
啊,八大山麓淤泥河的欢歌——彝家的山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