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出在淤泥河,人去背来马去驮,前头去了三匹马,后头还有九囤箩。”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首彝族山歌,形容淤泥河畔山歌多不胜数。而这首山歌曾被改编成多种不同的调子,唱响了盘县,唱响了六盘水,唱出了贵州,逐步走向了全国。
淤泥河畔的淤泥乡是盘县彝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全乡3万人口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彝族。淤泥乡是众所周知的“歌舞之乡”,应该说,淤泥乡彝族文化是盘县民族民间文化的主要代表。而伴随着这一殊荣的,是勤劳淳朴的彝族人民那醇香的水拌美酒,因此,淤泥乡还是远近闻名的酒乡,这无疑丰富了歌舞之乡的文化品牌。
淤泥乡境内有宽阔的良田,有丰富的矿藏,有高耸的大山,有神奇的溶洞,有茂密的森林,有清清的溪流,加上彝家人善良好客的天性和特有的民族民间文化,给外人的感觉总是神秘莫测,顿生向往。八大山海拔2560米,高耸入云,徐霞客曾到此云游;白雨洞堪称世界第一竖洞,一绳到底424米,国内外洞穴专家曾到此科考。生活在这样一个有山有水、自然和谐而神奇的环境里的彝家人,除了天生具有优美、高亢、粗犷的歌喉外,还有一个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酿酒习俗,而所酿制的酒,就是让男人们豪情万丈让女人们温柔贤慧的水拌酒了。
水拌酒是彝家人用糯米酿制的一种饮料型土酒,酒精度大约20度左右。彝家人家家户户均会酿制这种酒。其色泽因酿制时间的长短而有所不同,酿制时间最低为半个月,一般时间在1个月以下的呈乳白色,3个月左右的呈淡黄色,半年左右的呈淡绿色,半年以上或更长时间的就显得越发透明了。也就是说,时间越长,酒越显透明,并可以根据水拌酒的颜色来判断其酿制时间的长短。同样,根据水拌酒的颜色,也可以判断其好坏,颜色越清亮透明,酒的品质越好,酒味也越醇香上口。
水拌酒的酿制过程,是将糯米蒸熟后,用簸箕冷却,撒上酒药发酵两三天,掺水并加适量白糖装入土坛子,然后用稻草制成塞子,再用煤炭和水敷上,使之不透气,存放半月以上即可打开饮用。
淤泥乡是远近闻名的酒乡一点不假。水拌酒在盘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你踏入这片神秘的土地,善良好客的彝家人总会用大碗、竹筒、牛角等器具给你斟上满满的水拌酒,让你面对他们的热情而无法拒绝。如果你拒绝了,你是不会受到欢迎的,因为水拌酒里包含着彝家人浓浓的情意,包含着对客人至高的礼仪和他们原始而博大的情怀。
有俗语称:“来到淤泥乡,喝酒如喝汤;来到淤泥河,一个打不脱。”打不脱,就是一个也不放过。这是彝家人向客人展示的豪情和风采。喝酒就得用大碗,开怀畅饮。如果有一天你去淤泥乡,不喝上几碗水拌酒,那就等于白走一遭了。当然,喝水拌酒也得适度,喝酒伤肝,过量了总会影响身体健康。许多初来乍到淤泥乡的客人,不知道水拌酒的深浅,因彝家人的好客,加之水拌酒口感特好,经不住诱惑多喝几碗解解馋,每每这样,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便醉了。当他们谈及喝水拌酒的经历,无不感到其后劲之大,非其他种类酒可以比拟。这给水拌酒在无形中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淤泥乡,就曾发生过一位日本朋友因喝水拌酒过量而醉得不省人事的故事。因而许多外地人到淤泥乡,鉴于水拌酒的种种传说,本来能喝七八碗的,不得不只喝三四碗,给自己留下余地。
水拌酒是淤泥乡彝家人的常用酒。彝家人在劳动之余,用它解除疲劳;亲戚朋友相聚,用它划拳行令娱乐。近年来,就连送礼,彝家人也少不了水拌酒。它使彝家人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因为水拌酒有特色,价格又便宜,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又节约了不少开支。值得一提的是,彝家人在重大庆典和传统节日,非有水拌酒不可。
从古至今,酒与文化息息相关,因为酒,中国文化更显得丰富多彩。但水拌酒的历史却鲜为人知,也没有人去专门研究和考证。但自从淤泥河畔有了彝家人,淤泥河畔便有了水拌酒,是水拌酒伴随着彝家人历经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
“淤泥河来好地方,水火方圆渔米乡,水拌酒香飘千里,远方客人请来尝。”这是山歌还是酒歌?不妨到淤泥乡听听、走走、看看,它一定让你一生眷恋,让你一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