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诗歌璨若星河,诗人多如牛毛,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声的诗人都非常了不起。
许多诗人的诗都写得很棒,世人却不太熟悉他们,历史欠他们一个机遇。
冷门诗人高骈,文武双全,惊才绝艳,三首唐诗惊艳了千年。
1
高骈是晚唐时期的人,是南平郡王高崇文的孙子。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所以从小练习武艺,培养军事才能。
高骈的父亲担任过神策军虞侯,高骈自己也加入神策军,得到上司的重视,逐步成为右神策军都虞侯。
后来,高骈担任秦州刺史、安南都护等职,从南诏手中收复安南全境,出任首任静海军节度使,战功赫赫,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得到“渤海郡王”的头衔。
一般而言,草原上的英雄有“弯弓射大雕”的经历,其实,高骈在历史上真正有“射雕”的记录。
有一年,高骈巡视时看见天上有两只雕在并排飞行,就祈祷说:“我如果以后能够发达,就能够射中双雕。”
果不其然,高骈一箭射去,贯穿两雕。
旁边的人见到这种情景,大为惊奇,自此称呼高骈为“落雕侍御”或“落雕公”。
2
高骈不但武艺高超,弓马娴熟,最难得的是,他文武双全,在诗文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经常与读书人一起,讨论治理天下的办法,在诗文上没有落下。
他写的三首唐诗,文采飞扬,惊艳千年。
第一首是《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诗写夏天,可谓绘声绘色,刻画入微。
这首诗看似简单,但是很见写诗的水平,例如,“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入”字,不仅写出了明净与清新,也写出了动感,将倒影之美清晰传达到读者心中。
这首诗用语清丽,诸如绿树、水晶帘、蔷薇等词汇,给人一种色彩鲜明的感觉,也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有一种夏日纳凉独有的清爽味道,让人仿佛看到一幅精美的图画。
3
第二首是《对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古人非常喜欢写雪,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高骈的笔下,雪又有不同的意味。
六出雪花,把竹子的青绿变成了雪白。
等到雪已经下好了,大雪把天下的恶路歧路都给遮盖了,天地再也没有风波险阻。
显然,诗人这是别有用意,借雪说自己对人间世事的感触,表达了一种渴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心情。借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发出了掩盖一切歧路的心声,足以说明他的远大抱负,说明他对于人间的别有感触。
4
第三首是《访隐者不遇》:
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
惆怅仙翁何处去,满庭红杏碧桃开。
说起“访隐者不遇”这件事情,世人更熟悉的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诗主要体现对隐者的钦慕之情,体现隐者的仙风道骨。而高骈的诗,则主要体现的是他的怅然之情。
高骈是在半醉半醒的状态上山拜访隐者的,脚步有些飘,配合着山上的白云与落花流水,他希望能够与“仙翁”来一场愉悦的精神交流。
可是,隐者不在,高骈所能看到的只有“满庭红杏碧桃开”的鲜艳,只剩下了无限的羡慕,无限的怅惘。
因为,红杏碧桃开不属于前来拜访的高骈,而是属于此刻并不露面的“隐者”。
明白这一点,明白高骈心中无法彻底抛开红尘俗世,便能感受到这首诗满满的惆怅之意。
5
高骈的诗写得好,他的结局并不好。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后,朝廷下令高骈镇压起义。
一开始,高骈率领军队积极作战,大破黄巢。
后来,黄巢领兵北上,在信州受阻,加上军中瘟疫流行,遂诈降于高骈。高骈贪功,怕诸道援军分功,请求朝廷撤走诸道援军,黄巢趁机袭击高骈军,并于七月飞渡长江。高骈慑于黄巢威势,坐守扬州,拥兵数万,保存实力,于是长安流传着高骈已与黄巢勾结的说法。
朝廷不再对他信任。
晚年的高骈嗜好装神弄鬼,重用术士,致使上下离心,终于为部将所囚杀,《新唐书》将其列入《叛臣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