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道德银行”的道德险境

时间:2025-01-12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佚名  阅读:

  2003年11月5日,钱塘江畔的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异常热闹,首家“大学生道德银行”启动营业:该院数千学子被吸纳为储户,按其原理,储户参加志愿活动、社会公益等皆可获相应数额的“道德币”,如做义工1次,得1万元存款,义务献血1次,有2万元进账……当储户需某种援助或申请某待遇时,可凭卡向银行支取。为刺激储蓄,该银行还特设不少奖项,如文艺演出和学术报告的门票,优秀团员、奖学金评比的优先权等。后来,为表彰先进,该行还特设了“年度十大道德富翁”评选。

  一石惊鸟,坊间忍不住嚷嚷了:图利求报的道德还对得起“道德”这张老脸吗?说实话,若仅维护什么老脸或仅属个案的“义利”之争,确懒得搭话,但这次“银行”潮来势之汹、从众之多,委实让人吃惊,随便在电脑里一搜,即出来一大群“多胞胎”:长春安阳小学的“未成年人道德银行”,江西遂川的“中小学道德银行”,河南郑州的“青少年道德银行”……

  一件事儿,值不值得重视?我的尺度是:看落在谁身上?影响体积有多大?冲击的乃当下还是未来?“道德银行”发生在“立人”“树人”的校园,试验对象是孩子,雄心是从娃娃抓起,就不容小觑了。

  如果说“道德银行”有何社会启示性,在我看来,至少有二:一方面,它宣告了传统的全民性道德教育已近迟暮,尤其依赖榜样的号召模式之气息奄奄;另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种焦虑和挣扎,显现出大家对道德现实之不满和不甘,堪称为冲出道德缚境所作的一种“化蝶”冲刺。

  但“道德”和“银行”联姻的后果是什么呢?“道德银行”将造就怎样的道德险境?一旦退出理想主义高地和原始本位,道德将跌落何处?它古老的身躯会摔成什么样子,导致怎样的外损和内伤?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表面上,“道德银行”在为道德寻求一种及时的测评和奖励方式。但该做法又是极鲁莽和笨拙的,因为它连最原始的技术问题都解决不了:谁有资格给道德打分?谁有权力规定道德的分值?道德委员会?道德证监会?谁有这样的道德识别力和公信力?对道德怎么统计和验收?谁来发明“道德秤”和“道德验钞机”?

  按“道德银行”原理,不为人知的德行是无法自动进入账户的,即道德储蓄以“道德公开化”为前提。但大街上并无一种叫“道德监视器”或“道德记录仪”的玩意儿啊,除了上帝,谁有那全知全能、体察毫末、全天候蹲守的慧眼啊?这意味着,要想被及时见证和记录,在道德行为之外,必须同时做另一件事:道德示众,或叫道德自首!可这样的行为无异于给道德一记耳光。

  退一步讲,即便“道德银行”确保所有的善行不被遗漏,而一旦走出了银行视野呢?比如一个小孩子,他在校园里习惯了做好事总是被记录,但出了校园,进入一个举目不见银行、四下皆无收款机的环境,或遇到了不记名的捐赠箱,他会怎么办呢?依赖见证和奖励的“道德银行”,实质上是为道德设计了一套条件反射的游戏,它的基础即那些“条件”,一旦“条件”不成立,那些被礼物宠坏了的孩子,即会像不见诱饵的鹦鹉那样懒得为你唱歌了。

  我的担心还在于:被张榜的“道德贫富”会不会构成新一轮的精神压迫?道德等级会不会制造人群等级?为摆脱道德劣势,人会不会舞弊以弥补道德产量的不足?就像当年“浮夸风”那样,会不会爆发一场“道德大跃进”呢?谁又能担保银行里不会混入“道德假币”“道德伪钞”?记得小时候,为了评“三好”,自己就忍不住在“拾金不昧”上作弊:偷偷丢下一枚硬币,拉着小伙伴去捡,再由见证人把事迹记在“好事簿”上……现在看,这该叫“银行诈骗”罢。

  “道德银行”企图为道德创建一种市场模型,维护一种市场公平,但对纯粹的道德而言,或许恰意味着一种不公,因为真正的道德者是不会在银行开户的,更不会去主动刷卡,自然不在银行表彰之列。也就是说,最朴素和本色的道德行为,在银行大屏幕前,反而被遮蔽掉了,真正的道德富翁会沦为银行门前的叫花子。

  古人云:义,利也。道德确有利可图,但该利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获益。道德的回报形式和道德本身应是对称的、同质的,我想起一位朋友的话:“精神自有精神的答谢。”是啊,道德也自有道德的答谢,即心灵的自足和愉悦。就像一个人仔细收拾好自己的卧室,那清爽与温馨,那洁净与舒适,不是做给外人看的,更非等领导检查,而是一种自我奖励和来自灵魂的犒赏。

  在信仰状态下,道德是一种类似草木的自然生长,她从容、无声,甚至寂寞;她安然若素,荣辱不惊……道德运行,遵循的是体内法则。心,既是道德的策源地和栖息地,也是最大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但在收银机面前,德行已从一个精神动作变成了一次机械的商业刷卡,变成了电子账户上的输入金,它不再是纯粹的精神实施,实乃一种意在结算、旨在产出的商业性投入。

  道德是金子,但当金子变成资本,即不再是道德。

  总之,“道德银行”的最大误区即在于它无视信仰之贫困,把道德窘境归咎于道德主体的寂寞,迁怒于社会回报和奖励机制的不完善。而它最大的荒谬,也是我称之为“精神腐败”的所在,恰恰是它无视国人生命内里的虚脱和无信仰状态,转而从“体外”找借口、寻逃路、租掩体的做法。它把保险柜当做了道德繁殖的孵化器,其实,啥玩意儿搁那儿都是最不安全的。

  “道德银行”不景气尚罢,若真红遍了大江南北,倒真是一种悲哀和灾难。因为它损害的不是道德面子上的事,而是堪称道德肌里和质本的东西。这种以外界奖励来刺激和教唆内心、把利益约定作为道德驱动的做法,等于给了道德一个最坏的名声,对道德涵义作了一次最大的篡改,它培养出的道德舞弊者将比忠实者多得多。

  “道德币”之于道德,犹如拿香喷喷的烤肉喂骆驼,与其说是一种关照和体恤,不如说是一种辱没和谋杀。

  信仰朽腐的时代,似乎一切只能拿利益来下注,靠利益来打补丁。激励,靠利益作诱饵;惩戒,也拿利益作要挟。现世中,我们频频可见以利诱义的悬赏,像什么“提供侦破线索奖励多少元”“医生上交红包按比例返还”;一些弱智的红头文件也荒谬出台,“上班时间不许搓麻将、“公务员必须孝敬父母”“领导干部不许包养情妇”“教师不许奸污女学生”……前者的潜台词是“若能够”,后者的潜台词是“否则就”,无论哪种,这个时代所能搞到的唯一诱饵似乎都只是它:利。连饵料都挖不出别的了,可见土壤贫困到何种程度。

  若任由利益机制代替信仰机制,道德沦为“道德币”——那么将注定这是一个漂着肥沃垃圾的时代,一个丧失底限和根基的时代,一个注水肉和假文凭的时代,一个有毒奶粉和劣质大米的时代。

爱情散文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