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一过冀北之野1,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2,洛之北涯3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铁钺4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5,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6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7;幕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8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谘而处焉9?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10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11?绅之东西行12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13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14,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
愈縻于兹15,不能自引去16,资二生以待老17,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18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19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20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1冀北之野:古代冀州一带是养马处。
2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恃才,凭着才能。深藏而不市,隐居不出。
3洛之北涯:洛水的北岸。
4铁钺:代指军队。
5以礼为罗:罗,罗致、召请。
6信:的确。
7拔其尤:选拔出众之才。
8居守、河南尹:东都留守、河南府尹。
9奚所谘而处焉:将到何处咨询而后决断呢?
10去位而巷处:离开官位,在家闲居。
11于何考德而问业焉:考德而问业,考核品德并请教学业。
12东西行:向东走、向西去。
13东都处士:洛阳隐居之士。
14南面而听天下:皇帝坐北朝南,治理天下。
15縻于兹:縻mi,缚住。
16自引去:隐退离去的意思。
17资二生以待老:资,凭借。二生,石处士和温处士。
18介然:
19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东都人才搜罗殆尽,自己失去依靠,从而在心中产生一种私怨。
这篇文章可以看做是韩愈前面所写的《送石处士序》的姊妹篇,这两篇文章在内容上可以说是各有侧重而又互相补充,而在艺术上也可以说是各有特色而又相得益彰。文章中所提到的温处士,单名一个造字,字简舆,他是河内人,小时候隐居在王屋山,曾经受聘于寿州刺史张建封,由于不得志,就再次隐东都。我们知道温造在石洪受聘于河阳军之后不数月,也就被乌重胤“罗而致之幕下”。现在我们来看看正文:那个东都洛阳,原来就有士大夫的“冀北”之称。那些有真才实学而隐身不仕的,在洛水的北岸有一位,他的名字叫石生,而洛水的南岸有一位,他的名字叫温生。当时的御史大夫乌公凭节度使的身份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他认为石生是个人才,于是就依照礼仪,把石生聘请到幕府。而后没有过几个月,他又认为温生是个人才,于是也就通过石生作媒介,又把温生聘请到幕府。我们知道东都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很多,但是怎么禁得起早晨挑选一个,把那些最好的带走,到了晚上又挑选一个,而把最优的带走呢?所以这样一来,从东都留守和河南尹起,再到各部门的主管和我们两县的官吏,要是政事上遇到了什么疑难的问题,或者在办案时遇到可疑点,到哪里去找人去商量妥善解决呢?而辞官回乡的士大夫们和谁一起游玩呢?并且青年后辈又到哪里去考究德行并请教学业呢?而东来西往经过洛阳的官员们,也就无法依礼到他们的住所去拜访。所以像这样也就可以说是:“一旦御史大夫乌公到了洛阳,洛阳处士们的居所里就没有人了。”难道非得要这样做吗?我们知道皇帝处理天下大事,所托付和依靠出大力的,也只有宰相和将军而已。而宰相为皇帝搜罗人才到朝廷,将军又为皇帝选拔文人武士到军帐里,要是这样的话,要让国家内外不安宁,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了。而我被束缚在这里,不能够自己引退,想依靠石与温两位的帮助度过晚年。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二位都被有权力的人要走了,那这又怎能不使我耿耿于怀呢?我们在阅读时要能够领会其中的微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