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送宁国范明府诗序

时间:2024-10-04    来源:馨文居    作者:柳宗元  阅读:

  近制,凡得仕于王者1,岁登名于吏部,吏部则必参其等列,分而合之2,率三十人以为曹,谓之甲3。名书为三,其一藏之有司,其二藏之中书洎门下4。每大选置大考绩,必关决会验而视其成5。有不合者,下有司,罢去甚众。由是吏得为奸以立威,贼知以弄权,诡窃窜易6,而莫示其实。必求端悫7而习于事、辩达而勤其务者,命之官而掌之。居三年,则又益其官而后去其职8。

  有范氏传真者,始来京师,近臣多言其美。宰相闻之,用以为是职。在门下,甚获休问9。初命京兆武功尉。既有成绩,复于有司,为宣州宁国令。人咸曰:由邦畿而调者10,命东西部尉以为美仕11。范生曰:“不然。夫仕之为美,利乎人之谓也。与其给于供备,孰若安于化导12。故求发吾所学者,施于物而已矣。夫为吏者,人役13也。役于人而食其力,可无报耶14?今吾将致其慈爱礼节,而去其欺伪凌暴,以惠斯人,而后有其禄,庶可平吾心而不愧于色。苟获是焉,足矣。”季弟为殿中侍御史,以是言也告于其僚,咸悦而尚之。故为诗以重其去15,而使余为序。

  1凡得仕于王者:大凡获得官职为唐王朝效命的人。

  2参其等列,分而合之:根据等级的情况,分门别类,先分后合。

  3率三十人以为曹,谓之甲:每三十人编为一“甲”。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4藏之中书洎门下:放在“中书”和“门下”。

  5必关决会验而视其成:对入册官吏的政绩品行进行考核。

  6贼知以弄权,诡窃窜易:玩弄权术,颠倒是非。

  7端悫:忠厚诚实。

  8益其官而后去其职:调动其官职,而后再免除其职务。

  9甚获休问:得到一些夸奖。

  10由邦畿而调者:由京城地区调任他职。

  11命东西部尉以为美仕:只有担当京城附近的长安、万年两县的官缺,才算是没差。

  12与其给于供备,孰若安于化导:与其给他们丰厚的俸禄,不如使他们有所作为。

  13人役:人民的公仆。

  14可无报耶:不能不加以报答。

  15重其去:即送行。

  柳宗元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范传真,字西老,他是河南邓州顺阳人。在唐贞元二十年,也就是公元804年的时候,担任宁国县令一职。在这之前,范传真是在京城任职,也就是文章中所提到的“初命京兆武功尉”的内容,由于很有政绩,所以就被任命为宁国县令了。在这项任命下达之后,同僚们都以诗相送,而当时的大文学家也就是本文作者柳宗元就为他写了这篇《送宁国范明府诗序》。在诗序中,柳宗元通过范传真自己的话点出了他为什么做官和如何做官的道理。并且范传真正是那样做到,他在上任之后,大力修复农田水利设施,得到老百姓的称颂。他在县衙的东南方修建“化洽亭”,以表达他要在任职内把宁国建设成为彼此之间融洽和睦的社会的理想和决心。范传真廉政、勤政的事迹传到了京城,当朝状元韦瓘知道后评价他是一位“肃以检奸,廉以约身,和以纳民,敏以应物,物不夭落,民得休泰”的好官。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总体脉络:第一段从介绍中唐贞元年间吏治概况入手、揭示当时官场的种种弊行,以为第二段正面称赞宁国县令范传真为官不谋私利,从反面作好铺垫。第二段既概要叙述了范传真在官海中的浮沉经过,以及他对这种浮沉所持的达观态度,同时也借以宣扬了作者自己所一贯坚持的为官之道。最后本文的扣题之笔,交代作者写作这篇诗序的由来。文字极为简约,仅有两句话。一句话交代范生最小的弟弟范传正,当时官拜监察殿中侍御史,他把范生这些话讲给了同僚们,大家都为范生的清廉正直所折服。第二句话叙述写序的起因:当范生离京就任新职之际,人们赋诗为其送行,并且让作者撰写诗序,以壮行色。至此,整个文章的脉络清晰地显现出来。

  【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

  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无乎内而饰乎外,则是设覆为阱1也,祸孰大焉;有乎内而不饰乎外,则是焚梓毁璞2也,诟3孰甚焉!于是有切磋琢磨、镞砺栝羽之道4,圣人以为重。豆卢生,内之有者也,余是以好之,而欲其遂5焉。而恒以幼孤羸馁为惧,恤恤焉游诸侯求给乎是6,是固所以有乎内者也。然而不克专志于学,饰乎外者未大,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屦,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衡牙之响发焉7,煌乎山龙华虫之采列焉8,则揖让周旋乎宗庙朝廷斯可也。惜乎余无禄食于世,不能称其欲,成其志,而姑欲其速反也,故诗而序云。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1设覆为阱:挖下陷阱而又加以掩盖。

  2焚梓毁璞:焚烧梓木这样上好的木材,毁坏璞玉这样美好的东西。

  3诟:指责。

  4有切磋琢磨、镞砺栝羽之道:像治理玉器那样,下一番切磋琢磨的功夫;像制作箭矢那样,把箭头磨锋利,把箭末扣弦处贴上羽毛。

  5欲其遂:如意称心。

  6恤恤焉游诸侯求给乎是:焦虑不安地奔走于侯门豪族之间,请求给予资助。

  7琅乎璆璜衡牙之响发焉:像佩带在衣服上的玉器相互撞击那样,发出琅琅悦耳的声音。

  8煌乎山龙华虫之采列焉:像衮服和旌旗上的山形与龙形图纹以及雉鸡身上的文采那样,闪耀出煌煌夺目的光辉。

  柳宗元在这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有修养有学问的人究竟应该对于自己的“内”与“外”持什么样的态度。刘宗元在文章中所说的“内”,应该是说的德行修养,而文中的“外”,应该是指的文采、仪表。在柳宗元看来,君子所担忧的是德性不修却一味修饰文采、仪表,或者具备德行却不注重修饰文采、仪表。这是此文主要立论之点。接下去,以正反对称的排比对偶句,解释了自己的论点:倘若缺乏道德却一味修饰文采、外表,那就如同挖下陷阱而又掩盖起来加以伪装一样,其祸患没有比这样做再大的了。言外之意,这是金玉其外,徒有其表。反之,倘若有道德有修养而不讲究文采、仪表,那就如同焚烧梓木(一种良好的木材)、毁坏璞玉一样,它所引出的指责也没有比这样做再大的了。言外之意,这不仅大杀风采,而且不利于本质的体现。由此,作者下结论道:人们才要像治理玉器那样,下一番切磋琢磨的功夫,像制作箭矢那样,把箭头磨锋利,把箭末扣弦处贴上羽毛,使其射程远而且直。言外之意,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人做到“内”外”兼备。而这正是古之圣人所以为重要的。紧承上文的立论之后,扣住文题展开笔墨。首先介绍豆生其人:他在“内”的方面是位“有”者。因而作者赞扬他,并且希望他称心如意。最后一层意思,委婉地向豆生提出劝告:一方面说明作者自己被贬外地,没有丰厚的俸禄,不能帮助豆生“称其欲,成其志”;另一方面希望豆生这次南游要速去速归,不要在外逗留太久,言外之意是不宜为求诸侯的周济而荒废了学业。柳宗元在这里提到的学习修身的情况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是有益的,值得好好学习。

古诗风韵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