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1,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佑之间2,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3天下。君之文,博辨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4似不能言;及即之5,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6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佑,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材异等7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8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9,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10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悫11,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薄,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12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
君娶程氏,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轼,今为殿中丞直史馆;辙,权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13。孙曰迈、曰迟。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盖晚而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汩而不明者14,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作《易传》,未成而卒。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
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谁宜铭?铭曰:
苏显唐世,实栾城人。以宦留眉,蕃蕃子孙。自其高曾,乡里称仁。伟欤明允,大发于文!亦既有文,而又有子。其存不朽,其嗣弥昌15。呜呼明允,可谓不亡。
1修于家,信于乡里:在家中修身,在乡里诚信。
2至和、嘉佑之间:仁宗年号。
3擅:流传
4温温:温和的样子。
5及即之:与他结交。
6间:偶尔。
7茂材异等:宋代进士科以外的制科名。
8考质:考察。
9出入驰骤:即在经典中穿梭。
10禀:气质、秉赋。
11志也悫:志向笃诚。
12实:正是。
13早卒:早夭。
14汩而不明者:混乱不清的原因。
15其嗣弥昌:孩子们更加显盛。
欧阳修这一篇文章是他为著名的散文家苏洵写的墓志铭。这篇文章是先介绍苏君情况,侧重写其家世渊源,写了苏君的二个儿子以文章着称于世,受人尊重。文章在为其主人显示了身份和家世的基础上,进一步写了苏洵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得到的声誉并进行了客观评价:苏洵的曾祖父名字叫做佑;而他的祖父名字叫做杲亲;而他的父亲名字叫做序,曾经被朝廷授予尚书职方员外郎这个职位,这三代人都并没有很显贵。他的苏序有生了三个儿子,长于名叫苏澹,次子名叫苏涣,这两人都凭着文章考中了进土;而最小的孩子就是苏洵,只有他不怎么喜欢学习,等到成人后还是不知道读书。而他的父亲也就放任他而不过问,其他的乡邻和亲戚都感到奇怪。有人问这究竟是为什么,他的父亲就只是笑一下,但是并不作回答,而苏洵本人也依然我行我素。到了二十七岁那一年的时候才开始发愤精进学习,并且谢绝了之前所交往的所有伙伴,一个人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后来等到考进士未中后,就回家关起门来读书,更加得用功努力,大概长达五、六年的时间没有写过文章。而是专心研究“六经”和“百家”的学说,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欧阳修认为这可能因为是他的禀赋不计较深厚,故而才显现出来得比较晚;并且由于他的心志非常诚实,所以学到的东西也就比一般人更加得精深。自从他来到了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和其他的求学者都非常尊崇他的贤能,并且很多人也学习他的文章,甚至还把他的文章当作典范来效仿。由于他们父子三个人都非常出名,于是人们就用“老苏”来称呼他,以区别他们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