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风闻河北、京东诸州军,见修防城器具,民间配率1甚多。澶州、濮州地少林木,即今澶州之民,为无木植送纳2,尽伐桑柘纳官3。
臣谓农桑是生民衣食之源,租调系国家用度之急。不惟绝其根本,使民无以为生,至于供出赋租,将来何以取足?
臣伏思兵兴以来,天下公私匮乏者,殆非夷狄为患,全由官吏坏之。其诛剥疲民,为国敛怨,盖由郡县之吏不得其人。故臣前后累乞澄汰天下官吏者,盖备见4其弊如此也。今澶州之民骤罹此苦,岂非长吏非才、处事乖缪所致?
兼闻澶州民桑已伐及三四十万株,窃虑他郡尽皆效此。伏乞早赐旨挥禁绝。其合用材木,仍乞下转运司,令相度渐次那容准备5;其澶州人户经伐桑者,乞差官检覆量多少6,与权免将来丝绵绸绢之税。
窃以军国所须,出自民力。必欲外御契丹之患,常须优养河朔之民。若使道路怨嗟,人心离叛,则内外之患,何以枝梧?伏望圣慈特赐留意。取进止。
1配率:税赋。
2为无木植送纳:由于没有木头上缴。
3尽伐桑柘纳官:桑柘,桑木。
4备见:很清楚地看到。
5令相度渐次那容准备:命令估计地慢慢准备。
6检覆量多少:检查看砍伐上缴了多少。
欧阳修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民以食为天”,所以应该保住百姓的衣食问题的问题,因为农业是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资料,而养蚕又是百姓上缴税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国家税收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保住了桑树其实就是保住了百姓的衣食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欧阳修就此而论,很有见地,而且也是深谋远虑,忧国忧民。欧阳修眼见百姓身负重担,目睹官府破坏农业生产于不顾的情景,他给皇帝递呈札子,直陈自己的建议,恳请皇帝下令禁止乱伐乱砍桑树、柘树,破坏国计民生的恶劣行为。全文议事的中心并非着力于“止绝河北伐民桑柘”方面,发文开端两个自然段通过“河北伐民桑柘”之现象,指出“民间配率甚多”、“民无以为生”、国“何以取足”的后果,其中心意思为力呼“兵兴以来天下公私匮乏者,殆非夷狄为患,全由官吏坏之。”一针见血地披露了吏治的弊端。这个观点是十分鲜明、尖锐的,矛头直指宋朝廷的官民政策。欧阳修并非无缘下此断言,在文内他清楚地指出:官吏“诛剥疲民,为国敛怨,盖由郡县之吏不得其人”,并提出了“今澶州之民骤罹此苦,岂非长吏非才、处事乖缪所致”的诘问。欧阳修深谙官场之弊政,体察民众之苦难,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吏,他“前后累乞澄汰天下官吏者,盖备见其弊如此也。”可见,他主张吏治的改革。自从欧阳修上了这份折子之后,使得中央政府对这个看法桑树的办法引起了高度的警惕,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这种谏官制度和官员上书方式的民主性,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见解,只要是真心忧国忧民的,一定会得到上面的重视,所以这是真正的负责和承担使命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