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法简,今之法繁。简者不便于今,而繁者不便于古。非今之法不若古之法,而今之时不若古之时也。先主之作法也,莫不欲服民之心。服民之心,必得其情,情然邪而罪亦然,则固入吾法矣。而民之情又不皆如其罪之轻重大小,是以先王忿其幸1而哀其无辜,故法举其略,而吏制其详。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则以着于法,使民知天子之不欲我杀人伤人耳。若其轻重出入,求其情而服其心者,则以属吏。任吏而不任法,故其法简。今则不然。吏奸矣,不若古之良;民偷2矣,不若古之淳。吏奸,则以喜怒制其轻重而出入之,或至于诬执3。民偷,则吏虽以情出入,而彼得执其罪之大小以为辞。故今之法纤悉委备,不执于一,左右前后,四顾而不可逃。是以轻重其罪,出入其情4,皆可以求之法。吏不奉法,则以举劾。任法而不任吏,故其法繁。古之法若方书5,论其大概,而增损剂量,则以属医者,使之视人之疾而参以己意。今之法若鬻履6,既为其大者,又为其次者,又为其小者,以求合天下之足。故其简繁则殊,而求民之情以服其心,则一也。
然则今之法不劣于古矣,而用法者尚不能无弊,何则?律令之所禁,画一明备7,虽妇人孺子,皆知畏避,而其间有习于犯禁而遂不改者,举天下皆知之而未尝怪也。先王欲杜天下之欺也,为之度,以一天下之长短;为之量,则齐天下之多寡;为之权衡,以信天下之轻重。故度量权衡法必资之官8,资之官而后天下同。今也,庶民之家刻木比竹,绳丝缒石9以为之。富商豪贾内以大,出以小10。齐人适楚,不知其孰为斗,孰为斛。持东家之尺而校之西邻,则若十指然。此举天下皆知之而未尝怪者,一也。先王恶奇货之荡民11,且哀夫微物之不能遂其生也12,故禁民采珠贝;恶夫物之伪而假真,且重费13也,故禁民麋金14以为涂饰。今也,采珠贝之民,溢于海滨;麋金之工,肩摩于列肆15。此又举天下皆知之而未尝怪者,二也。先王患贱之凌贵而下之僭上也,故冠服器皿,皆以爵列为等差16,长短大小,莫不有制。今也,工商之家,曳纨锦,服珠玉17,一人之身,循其首以至足,而犯法者十九。此又举天下皆知之而未尝怪者,三也。先王惧天下之吏,负县官之势,以侵劫齐民也,故使市之坐贾18,视时百物之贵贱而录之,旬辄以上。百以百闻19,千以千闻,以待官吏之私20;十则损三,三则损一以闻21,以备县官之公籴22。今也,吏之私而从县官公籴之法23,民曰:“公家之取于民也固如是。”是吏与县官敛怨于下。此又举天下皆知之而未尝怪者,四也。先王不欲人之擅天下之利也,故仕则不商,商则有罚;不仕而商,商则有征24。是民之商不免征,而吏之商又加以罚。今也,吏之商既幸而不罚,又从而不征,资25之以县官公籴之法,负之以县官之徒26,载之以县官之舟,关防不讥,津梁不呵27。然则当吏而商,诚可乐也。民将安所措乎28?此又举天下皆知之而未尝怪者,五也。若此之类,不可以悉数。天下之人,耳习目熟,以为当然。宪官法吏,目击其事,亦恬而不问。
夫法者,天子之法也。法明禁之,而人明犯之,是不有天子之法也,衰世之事也。而议者皆以为今之弊,不过吏胥骫法29以为奸,而吾以为吏胥之奸,由此五者始。今有盗白昼持挺(梃)30入室,而主人不知之禁,则踰垣穿穴之徒31,必且相告而恣行于其家。其必先治此五者,而后诘吏胥之奸可也。
1忿其幸:怨恨他的罪过而怜悯他的无辜。
2偷:较薄,不厚道。
3诬执:捏造罪名,加以陷害。
4轻重其罪,出入其情:罪行的轻重,情节的出入。
5古之法若方书:古时的法律就像医书。
6鬻履:买鞋子。
7画一明备:一一条例,明确完备。
8资之官:资,依靠、凭借。
9绳丝缒石:缒zhui,用绳拴物而垂下。
10内以大,出以小:用大斗收进,用小斗放出。内,同“纳”。
11奇货之荡民:珍奇的货物迷惑百姓。
12哀夫微物之不能遂其生也:哀怜细小的东西不能实现他的生长。
13重费:很重的费用。
14麋金:把金粉碎。麋,糜烂。
15肩摩于列肆:即都穿梭在市面上。
16以爵列为等差:以官爵的序列为等级差别。
17曳纨锦,服珠玉:穿着绮丽的服装,佩戴珍珠美玉。
18市之坐贾:在集市上的商人。
19百以百闻:一百就以一百传布。
20私:私人。
21三则损一以闻:十成就损失三成,三成就损失一成去传闻。
22公籴:公家买进谷物。
23吏之私而从县官公籴之法:官吏私人买进却依从县官为公家买进谷物的作法。
24商则有征:经商就要征收赋税。
25资:凭借着。
26负之以县官之徒:依靠着县官手下的这些人。
27关防不讥,津梁不呵:关隘防守不去稽查盘问,沿海海口不去呵斥。
28民将安所措乎:老百姓将怎么做呢?
29骫(wan)法:枉法。
30挺(梃):ting,棍棒。
31踰垣穿穴之徒:爬墙头挖墙洞的盗贼。
苏洵这篇文章跟前面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讲究一个策略的问题,特别是这篇讲究法律,严肃法令的问题,更是突出在策略上了。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指出古今之法的异同。又可分四层,第一层,即文章的首句,“古之法简,今之法繁。”劈头提出古今之法不同在于繁简的观点,引起下面两层议论。第二层写古代“任吏不任法,故其法简”。用“今则不然”,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第三层,写宋代的情况。第四层,以“方书”和“鬻履”为喻,指出古今之法繁简虽殊,但目的都是一致的,即“求民之情以服其心”,概括古今之法的异同,是第一段的小结。第二段,针砭五种不法之弊。可分三层,第一层,首先指出今法虽好,但用法不能无弊,自然引出第二层的五种弊端:第一,度量权衡不统一。特别是对于一些情况十分不满。第二,采珠贝之民和麋金涂饰之工甚多,未能禁绝。第三,人们的冠服器皿,不分爵列等差。特别是“工商之家,曳纨锦,服珠玉”,苏洵对此非常痛恨。宋代商人在这方面枉法者十有八九。第四,官吏们私自买卖却按照“公籴之法”,从中获利,结怨天下。第五,官吏经商,不受罚,不交税,还享有优惠特权。第三层指出大家对这五种弊端熟视无睹,不加纠正。这一层绾束全段,实际是全段的小结。我们知道在古代中国,虽然是以儒家为主导,但事实上并不真的完全是按照儒家的治理方式来的,要是真的都按照儒家的方式来,那肯定早就天下太平而不会一再地遭受灾难了,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完全按照儒家的圣人政治来,而是参杂了其他一些东西,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家的理论,可以说是“霸王道杂之”,正是这个杂,使得老出现周而复始的状况。这是我们所要明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