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是以盗贼、下人、夷狄、异类1,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坐之郡国,而不以为怍2;而绳趋尺步3、华言华服者,往往摈弃不用。何则?天下之能绳趋而尺步、华言华服者,众也,朝廷之政、郡国之事,非特如此而可治也。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
古者天下之国大而多士大夫者,不过曰秦与齐也。而管夷吾相齐,贤也,而举二盗4焉;穆公霸秦,贤也,而举由余5焉。是其能果于是非6,而不牵于众人之议也。未闻有以用盗贼、夷狄而卑之者也。今有人非盗贼、非夷狄而不获用,吾不知其何故也。
夫古之用人,无择于势。布衣寒士而贤则用之,公卿之子弟而贤则用之,武夫、健卒而贤则用之。今也,布衣寒士持方尺之纸,书声病、剽窃之文7,而至享万钟之禄;公卿之子弟,饱食于家,一出而驱高车、驾大马,以为民上;武夫、健卒有洒扫之力,奔走之旧,久乃领藩郡、执兵柄;巫医、方技,一言之中,大臣且举以为吏。如此者,皆非贤也,皆非功也,是今之所以进之之途多于古也。而胥吏8、贱吏独弃而不录,使老死于敲榜趋走9,而贤与功者不获一施。吾甚惑也!不知胥、吏之贤优而养之,则儒生、武士或所不若。
昔者汉有天下,平津侯、乐安侯10辈,皆号为儒宗,而卒不能为汉立不世大功。而其卓绝隽伟11、震耀四海者,乃其贤人之出于吏、胥中者耳。夫赵广汉,河间之郡吏也;尹翁归,河东之狱吏也;张敞,太守之卒史也;王尊,涿郡之书佐也。是皆雄隽明博,出之可以为将,而内之可以为相者也,而皆出于吏、胥中者,有以也。夫吏、胥之人,少而习法律,长而习狱讼,老奸大豪,畏惮慑伏。吏之情状,变化出入,无不谙究。因而官之,则豪民猾吏之弊,表里毫末毕见于外,无所逃遁。而又上之人择之以才,遇之以礼,而其志复12,自知得自奋于公卿,故终不肯自弃于恶,以贾罪戾而败其终身之利13。故当此时,士君子皆优为之14。而其间自纵于大恶者,大约亦不过几人;而其尤贤者,乃至成功如是。
今之吏胥则不然,始而入之,不择也,终而遇之15以犬彘。长吏一怒,不问罪否,袒而笞之,喜而接之,乃反与交手为市16。其人常曰:“长吏待我以犬彘,我何望而不为犬彘哉!”是以平民不能自弃为犬彘之行,不肯为吏矣,况士君子而肯俯首为之乎?然使之谨饰,可用如两汉,亦不过择之以才,遇之以礼,恕其小过,而弃绝其大恶之不可贳忍17者,而后察其贤有功,而爵之,禄之,贵之,勿弃之于冗流之间,则彼有冀于功名,自尊其身,不敢匄夺18,而奇才绝智出矣。夫人固有才智奇绝而不能为章句、名数、声律之学者,又有不幸而不为者。苟一之以进士制策,是使奇才绝智有时而穷也。使吏胥之人得出为长吏,是使一介之才无所逃也。进士制策网之于上,此又网之于下,而曰天下有遗才者,吾不信也。
1异类:非我族类,即非汉民族。
2登之朝廷、坐之郡国,而不以为怍:登上朝堂,坐镇郡国,不认为是错误的。
3绳趋尺步:循规蹈矩。
4二盗:两个盗贼。
5由余:春秋时秦国大夫。
6果于是非:在是非面前果断。
7书声病、剽窃之文:书写着声律上有毛病的剽窃抄袭的文章。
8胥吏:小官吏。
9敲榜趋走:敲榜,刑杖。趋走,奔走服役。
10平津侯、乐安侯:公孙弘、匡衡。
11卓绝隽伟:卓异非凡。
12复:又。
13以贾罪戾而败其终身之利:招致罪过而败坏了终身的利益。
14优为之:任事绰有余力。
15遇之:对待,待遇。
16袒而笞之,喜而接之,乃反与交手为市:袒tan,脱去上衣。笞,鞭打。高兴地迎接他,却又反过来在街上斗殴。
17不可贳忍:不能够宽恕容忍。
18自尊其身,不敢匄夺:自己尊重自己,不敢乱来。
苏洵这篇文章说的广士其实就是广招人才的意思,不能局限在某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而应该拓宽眼光,四方选取,而找到合适的有才能的人。所以这篇文章的中心是阐述任人唯贤,也就是说用人唯才的这样一个标准。苏洵认为用人是为了治理国家,因此,凡是具有治国安邦才能的,不管他曾经是什么样的人,都应该选用。这些人不仅可以做中央大员,也可以当州郡长官,而那些循规蹈矩、衣着华贵、只会说冠冕堂皇空话而并无实际才能的人,应摒弃不用。苏洵对历史上齐国贤相管仲曾举荐过盗贼、秦穆公曾任用夷狄之人由余,大加赞赏,认为这是明断是非、敢于力排众议的有识之举。苏洵主张用人不论贵贱、不分门第、不分民族,这一唯才是用的思想。我们都知道苏洵写这些文章,是秉持着立德立功立言的老路的,他自己本人的功利心是很强的,既然自己考不上科举,不能获得大官,不能建功立业,不能在现世就成就功名,而自己又没有那么大的德行去立德,那就只有通过立言的方式了,“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只有这样了,希望通过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的方式,让后人看到自己的想法,学习自己的策略,然后用这些来治理、管理国家和人民,从而达到实现功名、名垂青史的目的。当然我们从阅读苏洵的文章可以知道他的文章重在策略,总觉得少一个根,那个根就是深厚的德、仁,所以读起来刚开始会觉得有些激动,但读过两三遍之后,就会发现这种策略性的东西,终究不能根本性的东西,只是属于“术”的层面,而没有上升到“道”的层次。这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