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提起郑贵妃,可能知道的人不太多。如果说起明朝神宗万历皇帝,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万历帝如此有名,并不是因为其治国有方济世安民,而是恰恰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朝的衰败正是从他开始。《明史》神宗本纪结尾总结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这位在位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皇帝。差不多有三十年不问政事,号称史上“最懒”的皇帝,这三十年间,宫廷失火,国家的官吏甚至缺失了一半,他都懒得过问。像一个幽闭症患者,他整日不出宫门一步,或与他这一生最爱的女人郑贵妃厮守在一起,或与太监、宫女沉迷玩乐,纵情犬马声色。
青少年时期的万历皇帝,其实是一个有志向有才华的皇帝。为何亲政之后,会如此消极怠工、罢工?
直接的原因是,当时文官与皇权之间的冲突激烈,让万历帝心灰意冷。大臣们总是和万历帝对着干,而且越干越有劲。也就是说皇上提议或者赞成的,文官们一律反对,而文官们坚持的,又是皇上最头疼的。
比如万历帝要亲自训练军队,大臣们就说这不合祖制,万历帝要亲自视察修建中的豪华陵墓,大臣们批评他太过招摇。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其实是为了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就是郑贵妃。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万历帝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而是郑贵妃改变了明朝的历史。
君臣之间旷日持久最重要的较量,无非是立太子的问题。
万历帝要立自己喜欢的郑贵妃生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大臣们要立万历帝不喜欢的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两方水火不容,斗来斗去,万历帝被折磨得筋疲力尽,连本职工作都没有心情打理,何谈大展励精图治的雄心呢?
历史上,很多人都将郑贵妃描述成一个美貌妖艳、野心勃勃、阴险毒辣的女人。认为如果没有她的兴风作浪和“枕边风”,万历帝就不会固执地想立她的儿子为太子。
其实,如果没有郑贵妃,也会出现张贵妃、李贵妃等其他的“贵妃”,去征服万历帝的心,最为关键是当时的大臣也好,后来的评说者也罢,根本不会从人性的角度去理会和关怀万历帝的感情生活,在他们眼中,把爱情与国家社稷相提并论,简直滑天下之大稽,爱情是何等小儿科的事情啊!
然而,就是这小儿科的爱情,有时候的确会酿成一场灾难。
在遇到郑贵妃之前,万历帝是没有什么爱情的。
小时候的万历帝生活非常苦恼压抑。他的生母李太后对万历帝管教很严,万历帝经常在李太后面前长跪不起,凌晨三四点钟就被她从床上叫起,已经如此听话了,李太后还经常责怪威吓他,说他如此淘气,张先生知道了就不得了了。那时候的小万历帝非常敬畏严师张居正。
公元1578年,十四岁的万历帝迎来了这一生中最隆重的“包办婚姻”,由李太后挑选,张居正认可,万历帝娶妻王氏,封为皇后。
皇后王氏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从她死后的谥号“孝端皇后”上我们可以猜测一二,也就是说这个女人的最大特点是孝顺,对万历帝的妈——李太后的爱超过了万历帝。再加上她一直病病恹恹,与万历帝结婚三年一直没有生育。可以想见,这位身体多病、行为正统的妻子,对于血气方刚的万历帝来说,不管是从身体上还是内涵上,都没有多少吸引力。
万历帝十七岁那年,出于皇帝无子的考虑,张居正等大臣建议为皇上选小老婆,而且一选就是九个,称为“选九嫔”。大臣们的逻辑是,一个女人不能生,现在给你一下子增加九个,就像后羿时代的九个太阳,光焰炙热,生龙子的概率大多了吧?
本文的主人公郑贵妃就是这九个“太阳”中光芒万丈的一个。可惜的是,这最亮的一个“太阳”也来得稍微晚了那么一点点。
二
在正式“选九嫔”之前,在万历帝身上发生了一个“事故”。之所以说是“事故”,而不是“故事”,因为这是有区别的。正像现在一位女士靠在邻座陌生的男人身上睡着了,它往往会被加工成一个关于艳遇的“故事”,而一位男人靠在邻座陌生的女士身上睡着了,通常它会被认定是一个“事故”。
那天,万历帝去慈宁宫给生母李太后请安,想要点水洗手,一位宫女端着脸盆来伺候。估计那时候的万历帝因为妻子王皇后一直生病,欲望压抑过久,看到这位宫女那双雪白的手,就忍不住色心蠢动,荷尔蒙急速蹿升,也没问这宫女的名字,也没来点卿卿我我的过渡,就把这宫女“私幸”了。
万历帝兴尽之后,还赏了这位宫女一件首饰。这不能说万历帝对她好,这种心理类似于一夜夫妻的“一锤子买卖”,大概觉得给点东西,就两不相欠了。
宫女姓王,据说当时年纪已经不轻了,情感和身体一直处于干涸的荒漠状态,没想到一下子得到天子雨露的恩泽,这可是多少宫女想都不敢想的事啊,现在这事就在自己身上发生了,幸福如飞速旋转的子弹一下子将她击晕!
过后,万历帝就把这个姓王的宫女忘记了,但是人家姓王的宫女当然没有忘记万历帝,不光没有忘记,还怀上了万历帝的“龙种”。
这事被李太后知道了,一问王宫女,王宫女羞答答地一五一十地招了。李太后高兴啊,这让她想起自己的身世。因为这李太后的父亲李伟是一个泥瓦匠(有人说是小商贩),她呢?则是万历帝之父裕王的府里的侍女,这裕王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私幸”了她,她就怀上了万历帝,然后被封为王妃。嘉靖皇帝驾崩以后,裕王继位,是为隆庆皇帝,她就由原来的王妃升为贵妃。
现在,李太后仿佛从王宫女身上看了年轻的自己,于是她兴冲冲地向万历帝问起这件事。
这时候的万历帝已经娶了九个小老婆,这九个小老婆,都是从民间精挑细选的“精英小佳丽(十四岁以上十六岁以下)”,个个如花似玉,娇媚可爱,让青春年少的万历帝夜夜销魂,在病妻王皇后身上没有找到的乐趣,现在一下子全部得到了弥补。这九位小老婆,当然包括那位让他如痴如醉的郑贵妃(那时还没封为贵妃)。在万历帝看来,如果说郑贵妃是春天艳阳下的闪亮珠玉的话,半年前那位被他“私幸”的端洗脸水的王宫女,就只是一片乱石丛中的瓦片了。
如果不是现在母亲李太后提起,他差不多已经忘记有这回事了,连那个宫女长什么样,他都记不清楚了。
现在,事情有些麻烦了,王宫女怀孕了,一口咬定是“龙种”。万历帝也绝,耍了一个流氓手腕,压根不承认有这回事。更绝的是李老太后,让“起居住”(日常记录皇帝言行的太监)拿出一个本子给万历帝看。小子,别耍赖!某年某月某日某个时辰,你临幸了宫女王某,都在这里白纸黑字记着呢!这下,万历帝只好低头认账,封大肚子王宫女为“恭妃”。几个月后,王恭妃生下一个儿子,就是长子朱常洛。
回头再说郑贵妃。当王宫女为万历帝怀上朱常洛的时候,万历帝选妃的命令已经发布到全国,当然也发布到了郑贵妃所在的京郊大兴县。郑贵妃,当时应该叫郑氏,一个没有名字的小户人家的女人。郑氏应该是非常美貌的那种女子。要不,她的父亲就不会有危机感,赶在皇上选妃的时候,急急忙忙把女儿嫁出去。
侯门一入深似海,何况是皇宫?
普通老百姓,可不愿意女儿选入深宫守活寡。正如柏杨先生所说,皇宫里的女人没有漂亮不漂亮的问题,只有漂亮和更漂亮的问题,他的父亲认为女儿美貌,选进宫的概率比较大,但是选进宫后能够得宠的概率就比较小了,于是,郑氏的父亲草率为郑氏定下一门亲事,将郑氏送给某位举人做小老婆。
正是迎娶之时,父女相别,抱头哭泣。大概哭的声音比较大,被路过的选妃的太监听到了,太监们进来一看,这位小新娘生得俏极可人,正为皇帝找美女发愁的他们,强行将人家的新娘子带进了宫。
史书上说,郑氏容貌艳丽,机智聪敏,爱读书,“善媚,有权术,处处迎合帝意,得以专宠”。郑氏出身于一个穷家小户,喜欢从书中去获取智慧,着实难得。据说,进宫不久,万历帝兴之所至,哼出《西厢记》的某句唱词,郑贵妃立即接出下句,令万历帝如逢知音,欣喜不已。容颜与才华完美结合的女子,最是容易俘获男人的心。至于说到“迎合帝意”,善于逢迎,其实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进行理解。这何尝不是体现了郑氏善解人意的一面?
小时候受到母亲李太后与严师张居正双重管制的万历帝,从来不敢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无人真正理解并且倾听他的心声,郑氏青春少女的勃然生机与慈母般的温柔抚慰,正像太阳与月亮给予万历帝双重滋养。
万历帝再也离不开这个女人。
三
郑氏也很争气,就在王恭妃生下长子朱常洛的次年,她为万历生下了一个女儿。万历帝在第二年八月将她破格晋升为贵妃,地位在王恭妃之上,仅次于那位病病恹恹的王皇后了。
群臣们对此意见很大,他们认为按祖宗的礼法,“母以子贵”,由于王皇后没有生育,皇帝没有嫡子,就要以长子为贵,所以得到贵妃称号的,应该是皇帝长子的母亲王恭妃。
上书的奏章纷纷如雪片飞来,刚开始万历帝十分气恼,穷于应付,后来,还是郑贵妃高明,她建议将这些奏章一律“留中”处理,就是说,将这些奏章留在禁中,既不批示,也不拿出来讨论。你送奏章,我接受就是,但是我不处理,就像20世纪80年代许多单位搞一个“群众意见箱”作秀一样。这样,奏章果然越来越少了。
三年之后,郑氏为万历帝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朱常洵。万历帝异常高兴,这位以敛财闻名的财迷皇帝,要破例铺张一回了,用内库的钱庆祝打赏了还不够用,他还让户部取十五万两银子过来。若干年后,建州女真叛乱,他派一位将领率十万大军讨伐时,才给了五十万两银子。也就是分到士兵,每人才五两银子。
然后,万历又将郑氏封为皇贵妃,皇贵妃与皇后的地位相差无几,比起王恭妃来说,不知高多少等级了。于是,大臣们群情激愤,第一个上书表达不满的是言官姜应麟。
姜应麟上书表达了两个意思:一、封郑妃为皇贵妃可以,但王恭妃先生的皇子,应该先封王恭妃为贵妃,再封郑妃为皇贵妃;二、应尽早立皇长子为太子,天下方能安定。
要说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总要千方百计给一个女人一些看得见的好处,不这样就不能表达男人心中的万千宠爱。万历帝爱郑贵妃也是一个理,不能整天对着郑贵妃甜言蜜语许些空洞的诺言吧?都说皇帝是国家的“老大”,具有绝对的权威,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都是皇帝说了算。对于这一点,万历帝最有体会,郑贵妃最想当的当然是皇后,万历帝心知肚明,他当然也想成全心爱的女人,但只要王皇后还活着,不犯大错,郑贵妃就只有靠边站。
一时半会,郑贵妃肯定是当不了皇后的,但如果让万历帝将儿子朱常洵立为太子,继承大明的江山也不错。万历帝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大臣们不同意啊!
这位姜应麟就是抱着祖宗的礼法,第一个与万历帝“死磕”的家伙,万历帝恨透了他,找了个借口将他贬了官。
没想到,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冷却文臣们提意见的热情,相反,好像在火上浇了一桶油,文臣们“触龙鳞”的热情更加高涨,几成燎原之势,“文死谏,武死战”,朝中似乎形成了一种风气,或者说产生了一种道德风向标,那就是不管这个大臣以往品行如何,只要现在上书让皇帝早定太子的,就是大忠臣。
很多大臣为此被贬官,但又有更多的大臣前仆后继去碰皇帝这颗“硬钉子”,希望皇帝让朱常洛入主东宫。后来,更有不怕死的谏臣批评万历帝贪财好色,沉迷于郑贵妃,不理国事。对此,万历帝并不承认,他辩解道:“朕只因郑氏勤劳,朕每至一宫,她必相随。朝夕间她独小心侍奉,委实勤劳。”
万历帝的话,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郑贵妃真的是与他情投意合的贴心知己。
万历帝“私幸”王恭妃,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遇上了一个错误的人,发生了一次错误的艳遇。不光是万历帝,还有郑贵妃,都得用这一生的时间,为这个错误“埋单”。谁叫郑贵妃比王恭妃的出现,就晚了那么一丁点呢!
其实,郑贵妃活得也够累,为了将儿子立为太子,她与家族成员,以及大臣中的“亲郑派”几乎想尽了所有的办法。
他们先是想出一个“待嫡”说,即等待皇后生下嫡子,再立太子。而要等那位多年不生育的病皇后产子,不知是哪年哪月的事,这样,就可以将立太子的事暂时拖下去。
哪知大臣们不依,说“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况且万历帝本人也不是嫡子。“待嫡说”行不通,郑贵妃又让人提出一个“三王并封说”,即把皇长子朱常洛,自己的儿子朱常洵及另一个皇子朱常浩一起封王。郑贵妃的打算是,在肯定三人地位相同,让三人平起平坐,实际上就是抑制朱常洛,拔高朱常洵,为朱常洵夺得太子之位做铺垫。“三王并封”的提出,又一次遭到阁僚的猛烈炮轰,郑贵妃的梦想又一次流产。
万历帝的老母亲李太后也早就开始对儿子施压,质问他为何迟迟不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万历帝委屈地说:“因为他是宫女的儿子!”这句话让李老太后勃然大怒,她反驳道:“你难道不是宫女的儿子吗?”李老太后正是宫女出身,这话让万历羞愧得无言以对。
就这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表面上是万历帝与文臣们较量,暗地里是以郑贵妃为代表的“郑氏集团”与坚持祖宗礼法的大臣们互搏,双方斗来斗去好多年,万历帝精疲力竭,郑贵妃何尝不是?
这时候,皇长子朱常洛已经二十岁,朱常洵也已满十六岁了,但是都没有成婚,这在古代的皇子当中,都可以算作是“大龄青年”了。
终于,在公元1601年,万历帝册立二十岁的朱常洛为皇太子,并在第二年为他完了婚。可以想见,当时郑贵妃黯然失落的心情,十多年为了一个追求,将生命的琴弦绷得紧紧的,虽然很累,但很充实,一旦追求的结果落空,那是何等致命的打击!
四
有人说,万历帝向群臣妥协,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直接的原因,是缘于一份神秘的“金盒密约”。
相传某天,万历帝与郑贵妃一同到某道观烧香,郑贵妃提出要立亲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万历帝一口答应。郑贵妃要他立誓,万历帝就将誓言写在一张纸上,放在一个金盒子(一说是玉)里,交给郑贵妃保管。
后来,万历帝因为与郑贵妃发生了一次口角,不打算立朱常洵为太子了,于是让人去郑贵妃那里取回金盒。金盒表面依旧,打开一看,只有一张白纸,誓文早就腐蚀干净了。这让万历帝感到非常害怕,从此也就坚定决心立朱常洛为太子了。
这种传说不太可信。如果郑贵妃真的得到了所谓的装有誓言的金盒子,当宝贝一样珍藏的同时,还不会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看吗?那所谓的誓言真的腐蚀了,还不会立即让万历帝再写一张?
至于说到万历帝与郑贵妃的口角,我认为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再恩爱的夫妻,也还有红脸的时候,万历帝与郑贵妃闹别扭的时候肯定是有的。有一种女人,即使是闹别扭,也能闹出情调来,适度的“闹”,有时候何尝不是情感的调节剂呢?
反正,这一生,万历帝对郑贵妃是够宠的。如果仅从这一点来说,说她是个幸福的女人也不为过。
只说一点,万历帝每年仅供郑贵妃和其他嫔妃使用的胭脂费,就达白银十万两,而万历初年全国的田赋收入才四百万两。这还是胭脂费这一项,郑贵妃的其他日常生活开支就可以想见了。
万历帝的贪财敛财是出了名的,史学家孟森曾评价这位皇帝“怠于临政,勇于敛财”,“行政之事可无,敛财之事无奇不有”,“帝王之奇贪,从古无若帝者”。恩师张居正刚一去世,他就没收了张家的全部家财,其实家财也没多少,不过是黄金万两,白银十余万两。
后来,万历帝又派出大批的太监充当矿监税吏,到全国大肆搜刮人民的血汗,矿监收税十分蛮横,他们往往随意闯入民居,指称地下有矿,不管开采与否都得交税。
堂堂天子疯狂敛财,引起了史学家的强烈兴趣,朱东润先生就从万历帝的血统与性格上去分析,认为朱元璋是从贫民起家,万历的母亲李太后也是一个小农的女儿。贫农的后代加小农的外孙,免不了会遗传“小农意识”的狭隘和短视,就格外看重金银财宝了。
这种血统论固然有些道理,但是也不具备充足的说服力。
如果从心理学上分析可能会更恰当些。
史上看不到万历肆意挥霍财物的记录,也就是说万历帝对所敛之财并没有很好地享受,这就让人不理解了,万历活着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像后世西方作家巴尔扎克作品里的葛朗台一样,他的身上有一种变态占有金钱的怪癖吗?
如果从郑贵妃身上去找答案,可能会得到一些启示。
万历这一生的最爱是郑贵妃,这一生,他为了自己这个最心爱的女人的利益,与朝臣斗争了几十年,在他的心底,有一处屈辱心理:堂堂天子,竟然不能让最心爱的女人得到她想要的东西!同时,更重要的,是一种逆反心理:你们越不让我对这个女人好,我越要对她好!怎样对她好呢?你们反对她的儿子当太子,更不可能让她当皇后。那么,她得不到最高的权力和尊荣,我就让她得到金钱!所以,理所当然,享受和保管这些财物的就是她了。
近年来,有人分析出万历帝的另一种心路历程,我认为也有一定道理。
那就是,万历帝在朝臣的压力之下被迫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也生出另一种逆反心理:你们不是非要朱常洛继位吗?好,我就把天下的财富搜刮干净,留副烂摊子给他!这样不是各取所需了吗?
江山留给大儿子,天下的财富用来送给小儿子,算是扯平了。比如他曾将多年来税吏、矿吏所进献的奇珍异宝,送给这个小儿子,特许小儿子在洛阳开店卖盐,垄断洛阳的卖盐权,等等。
当然,至于万历到底是何种心理,只有天知道了。
可以肯定的是,万历帝对于郑贵妃,一生都没有变过心。
五
有万历帝做坚强后盾,即使在朱常洛被立为太子之后,郑贵妃对太子之位也未完全死心。她时刻准备着给朱常洛找点麻烦,废掉他的太子之位。
不过,只能说郑贵妃还不算太聪明,或者说她的“郑氏集团”缺少高人,总之,经她策划的几次行动,都未能伤着太子朱常洛,倒是打草惊蛇,让天下人都明白了郑贵妃的“司马昭之心”。
这时候,几乎绝望的郑贵妃其实还剩下一个希望,那就是那位病病恹恹的王皇后能够早日死掉,这样,皇后之位就是她郑贵妃的了,到时“子以母贵”,母亲是皇后了,儿子自然成了嫡子,儿子朱常洵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了。哪知,王皇后一直小病不断,活得却挺坚强,一点也看不出有早死的可能。
这样,郑贵妃决定铤而走险,拿出一大狠招,就是派人干掉太子朱常洛。
公元1614年,有一名陌生男子手持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所住的慈庆宫,见人就打,守门的老太监受了伤,这名男子到了前殿檐下,太子内侍韩本用闻声赶到,与其他太监一起将男子擒住。
经初步审问,这名男子名叫张差,是一普通百姓。普通百姓如何敢到太子住处行凶?背后一定有人指使,此事非同小可,太子朱常洛将此事报到万历帝那里,万历帝派人审问,张差说话颠三倒四,又有点狡滑,最后,经不住威逼利诱,供出幕后指使是太监刘成、庞保。这两人都是郑贵妃的红人。现在事情比较清楚了。接着,又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情,就是郑贵妃的哥哥郑国泰突然跳出来说,这件事与他无关。这一“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愚蠢举动,给事中何士晋抓住破绽,上书指出郑国泰嫌疑最大。
这样,这件案子直接牵扯到了郑贵妃。郑贵妃日夜向万历帝哭泣。万历帝陷入了两难,一方面,要对大臣们有所交待,一方面,又不能让最爱的女人受伤。后来,他想出一个办法,陪郑贵妃一起去见太子朱常洛,请求他宽恕。
郑贵妃见了朱常洛之后,极力为自己辩解,并向朱常洛下拜,朱常洛也向她下拜。这番情景,连万历帝也大为感动,忍不住哭了起来。
接下来,朱常洛亲自出面为太监庞保、刘成开脱,不久,这二人被万历帝秘密处死,线索中断,此案不了了之。
指使手下太监雇人谋杀太子这件事,郑贵妃是干得出来的,不然,她就不会低声下气向自己最恨的人求情了。
只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太蠢太天真了,难道他们以为那位张差是武林高手吗?一个既无智谋又无武艺的莽汉,就凭一根枣木棍,就能打死有内侍护身的太子?
那位身体一直不好的王皇后,熬到公元1620年,终于病逝了。盼星星盼月亮,郑贵妃一直盼了整整四十年,真是盼得花儿也落了多少次,头发也白了无数根,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皇后之位终于空缺了,这个位置非她郑贵妃莫属啊!
哪里想得到,郑贵妃的运气实在太差。就在这王皇后去世不久,万历帝也重病不起了。皇帝连命都保不住了,哪里还有精力操办封新皇后的事呢?
但万历帝到底牵挂着郑贵妃,舍不得郑贵妃,又觉得这一生有点对不住她,所以留下遗言,一是希望朱常洛继位之后,封郑贵妃为皇后;二是希望郑贵妃死后能与自己葬在一起。
应该说朱常洛是个不喜欢记仇的人,他对处处与他为难的郑贵妃,不仅说得上是宽容,简直说得上是优待。
朱常洛的母亲王恭妃其实最可怜,满以为被万历帝“私幸”了一次,又为皇帝生了长子,就会“母以子贵”大享荣华富贵的,哪里知道,万历帝对那次“私幸”后悔得要命,连带着对她也厌恶至极,给了她一个“恭妃”的名号,就将她打入冷宫,让她守活寡去了。
所以,朱常洛与母亲王恭妃其实很少见面。朱常洛三十岁那年,才被获准去看望母亲。他母亲的宫门关着,门上还挂着锁,拿钥匙才能进去。其母患了眼病(也许是长年累月哭坏的吧),看不到儿子,就拉着儿子的衣服哭道:“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这或许是她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不久,她就死了。
朱常洛心里明白,如果没有郑贵妃,母亲就不会有如此惨景。按说,他应该恨死了郑贵妃才对,只要他一旦执掌皇权,郑贵妃就是那刀俎上的鱼肉,任他处置了。
哪里想到,在万历帝死后的次日,朱常洛就传谕内阁:“父皇遗言:‘尔母皇贵妃郑氏,侍朕有年,勤劳茂著,进封皇后。’卿可传示礼部,查例来行。”
此时,朱常洛还未正式即位,如果此时封郑贵妃为皇后,那么等他正式即位,郑贵妃就是皇太后了。礼部右侍郎孙如游极力反对,孙如游搬出祖宗礼法,说这样的事没有先例,何况皇上本有生母,怎能封郑贵妃为皇后呢?
反对有效。朱常洛在一个月后收回了成命。
六
看来,这一生,郑贵妃都没当皇后这个命了!此时最要紧的是和新皇帝朱常洛搞好关系,因为以前把他和他妈当做绊脚石,对他们都太不好了,万一新皇帝来个秋后算账,小命还不得玩完?
于是,郑贵妃使出一招美人计,她精选了八名美女(一说是四名)送给朱常洛,这八名美女可不是普通美女,她们被称为“女乐”,是既有美丽容貌,又有歌舞才情,床上功夫也不差的“女演员”。这几个综合素质很高的“女演员”,每天围着朱常洛使出浑身解数与他嬉戏。朱常洛不分白天黑夜地与她们纵欲狂欢,有一天晚上,一位扮演小生的“女演员”、两位扮演旦角的“女演员”,三个女人联手同时与他同床共享鱼水之欢。上朝的时候,大臣们很快就发现新皇帝瘦了很多,史书上记载:“是夜,连幸数人,圣容顿减。”
如色中饿鬼不加节制地与美女日夜缠绵,就是壮汉也吃不消,何况从小体质虚弱,一直营养不良(由于自小不受万历帝疼爱,所以给他的饮食、营养都要少一些)的朱常洛呢?
为了补充体力,继续与那些“女演员”纵情享乐,一天,朱常洛服食了一粒“红丸”,所谓“红丸”,是用童女首次的月经与乳香、没药、辰砂、松脂、尿粉等调制在一起,用火提炼的“春药”。朱常洛服用之后,精神亢奋,不停大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到了失控抓狂的程度,侍寝的吴赞连忙请内医崔文升诊治,崔文升开了一剂内含大黄的泄药,朱常洛服用之后,一天一晚,就连着拉了三四十次,身体严重脱水,虚弱得快要衰竭了。
这位内医崔文升,原是郑贵妃的心腹太监,于是有人怀疑崔文升开泄药是郑贵妃的阴谋指使。
几天之后,朱常洛下令将崔文升赶出皇宫。不久,又有鸿胪寺丞李可灼献上一颗自称是仙丹的“红丸”,朱常洛服后,觉得精神大有好转。傍晚,朱常洛命李可灼再献一颗“红丸”,这次服用之后,他就一直睡,再也没有醒来。
可怜的朱常洛熬了二十四年,才当上皇帝,当皇帝仅仅二十九天,就一命呜呼。所以有人送了八个字给他盖棺定论:生得窝囊,死得潦草。
事后,“医疗事故”的主要责任人李可灼被发配充军,郑贵妃倒没受到牵连清算。
客观地说,起初,郑贵妃送给朱常洛八名美女,只是为了讨好他,并没有谋害致命的企图,因为,朱常洛死掉,自有他的儿子接班,继承皇位这种事,再怎么风水轮流转,也轮不到自己的儿子朱常洵了。至于说崔文升给朱常洛下泄药,这也未必是郑贵妃的阴谋,就算郑贵妃指使过崔文升,崔文升也要掂量掂量自己和家族成员的脑袋,谋杀皇帝是要灭九族的。
郑贵妃于1630年去世,死后,她被埋葬于银泉山,并没有如万历帝所愿,与万历帝同眠皇陵。万历帝也真可悲,爱了郑贵妃一辈子,死后与他同眠的,是他这一生从未爱过的两个女人——元配王皇后与那位姓王的宫女。
郑贵妃的这一生,都耗费在为儿子和自己争名分的道路上了,不过,她还算有个善终,比儿子朱常洵死得体面多了,朱常洵后来被李自成的陕北农民军抓住,杀掉煮成汤喝了。郑贵妃这一生,最大的收获,是爱情,是她与万历帝忠贞不二的爱情,可惜,被权力的迷魂汤灌糊涂的人,从来不认为爱情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