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些乡村小孩子的眼里心里,正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的,正月十五的灯火是最亮的。
两盏红漆斑驳的烛台,被母亲一点点擦得铮亮,两支只有过年才舍得用的大红蜡烛,又被父亲点亮。红艳艳的烛光,把过年贴了新年画和新报纸的茅草屋照得亮亮堂堂,把我们一家人的心也照得亮亮堂堂。
天刚刚擦黑,心急的小伙伴已经提着各自的灯笼跑到了村街上。听着那些此起彼伏的童谣,我们碗里的水饺好像也不那么香了。我和哥哥狼吞虎咽地吃下一碗水饺,就催着父亲给我们分发灯笼,点上小小的蜡烛,高高地提在手里,三步并作两步地冲出了家门。
没有通电的村庄,比过年还要热闹。那么多的孩子,那么多的灯笼,那么多的笑声。我们提着烛火跳跃的灯笼,按照父亲的吩咐,最先跑到了村小东边的红军爷爷家,把灯笼递到他的手里,东墙照照,西墙照照,墙角旮旯里照照。一辈子没有孩子的红军爷爷,嘟嘟哝哝地念着驱虫辟邪的老絮话,弯弯的眉眼里挤满了幸福。
走出红军爷爷的家门,我们迅速与相熟的伙伴们汇合,蹦跳着,欢闹着,走东家,串西家,把每一家的院子都照得红红火火,暖暖和和。各家的大人站在院子里,高兴地笑着,和我们一起大声唱响"年年收,年年有,正月十五打灯笼"的老童谣。
年年收,年年有,是乡亲们苦日子里的美好愿景。我曾经无数次地问过父亲,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用上电灯,不愁吃穿。父亲总是笑呵呵地说快了快了。村子里真的用上电灯的时候,我却走进了城市,开始打工。每年的正月十五,走在霓虹灯闪烁的城市街道上,想念着故乡的亲人,我是多么希望这些璀璨的灯火,闪烁到我魂牵梦萦的小村庄里去。
年年收,年年有,当这些美好的期盼都变成了现实,我的小村庄也慢慢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高高的城门楼,平坦的柏油路,游客满足的表情,乡亲们幸福的笑脸……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一次次热血沸腾。
今年的正月十五,我们村第一次办起了新春灯会。夜幕降临的时刻,城门楼上的彩灯,城墙上下的彩灯,园区里的彩灯,共同汇成了浪漫的灯火海洋。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被大门外气派迷人的龙灯和凤凰灯吸引了,他们一边称赞一边拍照,往往围着它们转上好几圈才倒退着,慢慢走进灯火辉煌的园区里去。栩栩如生的梦幻灯廊,美不胜收的童话王国,惹得孩子们四处撒欢。我们这些自己村子里土生土长的大人孩子,比外来的游客兴奋了许多,一个个忙着不停欣赏美景的同时,还热情地给游客们指路。
夜一点点深了,我的小村还是一片灯火辉煌。恋恋不舍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一次次地回望着,任由自己的视线渐渐变得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