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要搞搞新意思,据报道,3月初即将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二次会议,准备重新给代表委员排排座。每届大会共有五次会议,代表委员将被等分五份,每次将有五分之一的代表委员距离主席台最近。依此类推,最后一次大会,最后座位的代表将成为最前位置的代表。
这是“两会”有史以来首次调整代表委员的座位。原有的座位安排,首先是按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界别排序;其次根据代表委员的姓氏笔画确定其座位。这种排座方式数十年不变,从而有的代表委员多年坐前,有的代表委员则一直坐后。有观察人士指出,座位大轮换将成为今年“两会”的一大亮点,换座体现了重视代表委员平等参政的实质。
按姓氏笔画轮换座位固然有新意,比如,濮存昕委员这下就大发了,但对于观察人士“体现平等参政”的高论,我们只能奉还三个字:别逗了。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靠什么参政议政?靠议案提案,靠投票表决。提案议案都是会下提交,表决票可以投进靠近自己座位的票箱,所有这些权利的行使,都和代表委员的座位靠不靠近主席台毫无关系。
至于代表委员“两会”期间的发言讨论,也没可能在全体会议上进行。有专家研究得出结论,500人为任何会议的极限人数,超出此一极限,则会议难以充分展开。本届“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为2987人,全国政协委员为2237人,合计5224人,即便每人只发言2分钟,那也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所以,在全国人大政协超大幅度削减参会人数之前,代表委员的辩论只可能在分组会议时展开。而在宏伟的万人大会堂大厅进行的全体会议,目前还只能是“台上一人念,台下万人听”。鉴于人民大会堂的音响一流,代表委员无论坐前坐后都应该听得清的。
既然“革命不分先后”,那坐前坐后就只具有象征意义,或者是与参政以外的事情相关。很明显,座位靠前的,被镜头扫到的概率会大大提高。再从近年报道出的“两会”花絮推测,一些代表委员喜欢在会议间隙冲上主席台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签名,或与领导人合影留念,如果座位靠前,无疑大大方便。当然也有关于个别代表委员逃会甚至打瞌睡的负面消息,如果想做这种事,座位靠后反倒方便。目前尚无报道点明究竟是姓氏笔画多的还是笔画少的代表委员提出换位的动议,其动机不便妄加揣测。
不过,环顾古今中外议会惯例,很少有按照姓氏笔画或字母顺序给议员或代表排座位的。凡不刻意安排座次的,通常使用抽签的方式决定,也有干脆随便坐的,如美国国会,议员爱坐哪儿坐哪儿,悉听尊便。但是,具体到中国这样一个对座次敏感的国度,我们似乎完全可以对座次善加利用,使其发挥更大功效。按习惯思维,座位靠前一般意味着更高的地位,更大的荣誉,鉴于今年“两会”已经开了一个革新的好头,我们不妨把思路打得更开一些,来一番代表委员排排座大猜想。
方案一:请女代表委员靠前坐,体现女士优先、尊重女性的原则。
方案二:按照年龄大小排座次,年长的靠前还是年幼的靠前,则分别体现尊老或爱幼的原则。
方案三:按照当选代表委员次数的多寡排座次,当选届数越多的,座位越靠前。英国、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按年资排座次,英国下议院还有严格的“前排议员”与“后排议员”的区分,马来西亚每届议会甚至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按资历排出议员座次。
方案四:按代表委员每次会前提交议案提案的多少排座次,提交议案提案多的靠前坐,少的甚至没有的就只配殿后。这种方案最具中国特色,也最能鼓励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