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我来到记忆中的那片草地时,天幕上已经蒙上了一层清冷的寒色。
暮云叆叇,雾霭溟濛。昏暗的天空就像一幅灰色调的画作,沉闷、压抑。环顾左右,阒然无声,空廓荒芜的大地一片死寂,若不是秋风划过,枯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和远处透过来的几点灯光,还以为是来到了九幽冥界。孤独、失落如影随形,临行时的兴奋与期待早已被失望的阴霾吞噬。此刻,我的心头仿佛被压上了一块巨石,闷得喘不过气来。我感到极度的疲惫,濒临死亡的疲惫!这种疲惫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由心而出的苍老。
我踽踽在凋零枯萎的荒野中,心绪就像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不知道面前的这条路该怎么走,该走向何方。我仰望着夜空,努力搜寻着,试图在迷蒙的夜空中找到童年遗失的那颗星星。我多么渴望再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啊!哪怕是短暂的一瞬间也好。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幻想,年轮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逝去的光阴一去不会再复返。令我欣慰的是,岁月的年轮在穿越时光隧道时,不经意间还是留下了一些斑驳的记忆,这些记忆虽然残缺不全,但足够我用一生去回忆。
二 我的家乡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小河旁边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地。小河与草地就像一对恋人,紧紧依偎在一起,不论严寒酷暑,不论风霜雨雪,始终相依相伴,不离不弃。它们用忠贞不渝的爱,敬守着生命的誓约;用温暖柔情的手臂,深情拥抱着大地。
草地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用温情的母爱呵护着一方生灵。我深爱这片绿草地,她是我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梦中的天堂……
儿时,我时常躺在这片柔软的草地上,仰望天空那一朵朵洁白无暇的云朵,聆听鸟儿啾鸣,轻吻风儿送来的淡淡草香。这个时候,我总是幻想自己也能成为一只美丽的小鸟儿,带着梦想,带着祈愿,展翅高飞,翱翔在蓝天白云间......
小时候我喜欢踢足球,这片绿草地就是天然的足球场。那时家里穷,买不起足球,平时玩儿的足球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找来几条不能再盛粮食的旧帆布口袋,裁成小块,用细麻绳缝成球状,里面塞满芦絮,一个足球就诞生了。虽然自己做的足球不如商店里卖的弹力好、结实耐用,但是对于生活在偏远农村的孩子来说,能拥有这样一个足球就已经很满足了。 这片草地上,曾经举行过一场不同寻常的足球比赛。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放学的铃声刚刚响过,同学们就像潮水般地涌出教室,一路狂奔,直奔村东那片绿草地。
昨天课间,班长向老师提出想要组织一场足球比赛,弥补很长时间没有上的体育课。老师非常支持,特意打发一名同学到中心校借球,因为中心校也没有足球,只能借给我们一只篮球。不管是什么球,只要有球踢,同学们就很高兴,一个个精神抖擞,准备大展身手。
我们学校不是正规学校,只是一个为了照顾适龄儿童就近上学的教学点儿。只有一名女老师,一个一年级班,二十几名学生。
按照足球规则,每支球队十一个人,十名队员,一名守门员。我们班一共有二十六名学生,十五名男生,十一名女生。因为男生人数不够,只好恳求女生也来参加比赛。我们把男女生各分为两个小组,分完组后,发现两个组男生人数不相等,一个组八人,一个组七人。在足球这项运动中,男生多的一方肯定占优势。为了公平竞争,我们在男生多的一组选出一名男裁判,在女生多的一组选出一名女裁判,这样,不仅场上男女人数相等,裁判员也是一男一女。
草地很大,我们找到一块相对平坦的地方当足球场。球场需要画线,没有白石灰粉,我们就用黑土替代;没有球门,同学们就把书包放在草地上,做成一个简单的球门,再从小河旁边的柳树丛折下一些柳条,插在球门两测当门柱。由于草地是自然形成的,上面有很多田鼠洞,田鼠打洞时留下了很多土包,为了比赛安全,同学们硬是用手把这些凸起的土包铲平。 比赛前,我们也像正规球队那样举行了开赛仪式,同学们手挽着手围成一个圆圈,互相鼓励。随着“裁判员”的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绿茵场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队员们你争我抢,互相追逐,谁也不甘示弱。“足球”在脚下飞速滚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呐喊声、加油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在附近农田干活儿的村民,听见呐喊声也撂下手中的活计跑过来看热闹。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孩子像小老虎似的,满场飞奔,乐得鼻子眼睛都聚到了一起,挥舞双臂,呐喊助威。
这是一场恐怕连世界足球史上都没有过的比赛。一群花季少年,满怀激情,演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足球盛宴。虽然他们对足球理念不甚了解,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敢于为荣誉而拼搏的精神令人敬佩。
晚霞洒满大地的时候,这场惊心动魄的足球比赛终于落下了帷幕。同学们横七竖八地躺在草地上,气喘吁吁。为了这场比赛,同学们午饭都没来得及吃,饿着肚子打比赛,早已筋疲力尽。尽管大家都很疲惫,但兴致丝毫不减,仍然兴高采烈地谈论比赛中的感受。一张张稚嫩的、挂满汗水的脸,笑得那样开心、那样灿烂。
这是一场没有胜负输赢的比赛,输赢在快乐与友谊面前已毫无意义。
三 一头卧在草地上闭目养神的老黄牛,被一阵突如其来喊叫声惊醒,睁开惺松睡眼,望着这群疯狂追逐的“野”孩子,极不情愿地起身离去;正在母亲身边撒欢儿小马驹,被一群蜂拥而至的“鬼子”包围,吓得它赶紧躲到妈妈肚子下面,眼里充满了恐惧与不安;一群正在吃草的山羊,被举着“战刀”的“鬼子”冲得七零八散,咩咩叫着,四散奔逃...... 这不是拍电影,也不是在演戏,这是一场游戏,一场由孩子们自导自演的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游戏。这场游戏的“导演”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他是这片草地的主人——牛倌。
牛倌姓王,学名叫王海,小伙伴们都叫他“海娃”。之所以大家叫他海娃,是因为他长的特别像电影《鸡毛信》中的小英雄海娃,扛着一支红缨枪在草甸子上放牧。那时候草甸子里偶而有狐狸、山狸子(豹猫)出没,为了安全,他放牧时总是带着一杆红缨枪,牵着一条狗。
海娃是个饱经苦难的孩子,三岁就没了爹,母亲带着他改嫁,后爹看不上他,嫌他是个累赘,后爹家的两个哥哥也看不上他,经常欺负他,背着他娘打骂他。7岁那年,他实在不堪忍受那种屈辱的生活,回到爷爷奶奶家。叔叔婶婶对他也没有好脸色,尤其是他那个旗人婶婶,掐半拉眼珠子看不上他,有事没事都要找茬呵斥他一顿,尽管他什么都没做错。10岁那年,奶奶把他送进邻村小学读书,可惜只读了二年就辍学了,因为这一年疼爱他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爷爷奶奶去世后,没有人再供他读书,更没有人管他。他离家出走,四处游荡,过起了走乡串户的乞讨生活。他学会了抽烟,打架,偷盗,堕落成了一个人见人厌的小无赖。
时间如流水,一晃又是三年过去了,海娃已经长成了一个十五六岁的英俊少年。由于年逢自然灾害,乞讨这条路走不下去了,为了活命,他回到村里。村干部见他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怪可怜的,就收留了他,让他在生产队放牛放马。生产队给他置办了一套被褥,安排他住在马厩旁边的更夫房里,白天放牧,晚上帮助更夫老头打更。别看他身上染上了不少恶习,但是他的本性不坏,知道感恩。他不拍苦,不怕累,任劳任怨,一心朴实地工作回报村里对他的恩德。慢慢的他在村民中的印象逐渐好起来,没有人再瞧不起他,再用鄙视的目光看他。
一九六七年冬天,刚满十八岁的海娃响应政府号召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临走那天,小伙伴们一直把他送到村口,洒泪惜别,依依不舍。没想到一别就是五十多年,从此再未见过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家还很贫穷,尤其是农村,靠种地勉强维持,老百姓生活非常艰难。那时候的孩子都懂事儿,放学以后都知道下地帮父母干农活儿,但是好玩儿天性并没有因为贫穷而受到影响,只要得闲,就会跑到河里洗澡,到苇塘摸鱼捞虾抓蛤蟆,或是去草甸子骑牛骑马。为了骑马我没少讨好海娃,给他带好吃的,偷父亲烟叶给他抽。有一次,海娃说他的叶子烟抽没了,让我回家拿点儿,我偷偷地把父亲的叶子烟给他拿了一把,没想到被细心的父亲发现了,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打得我皮开肉绽,好几天不敢下地。其实父亲不是吝啬的人,舍不得一把烟叶,而是怕我不学好,染上恶习。
骑牛骑马也没少受父亲的责骂,因为骑牛骑马太费裤子了,牛、马背上有一层油脂,骑一次就得洗一回,那时候的裤子都是家纺的粗布做的,不结实,洗几回裤裆就烂了。再有就是不安全,父亲担心我万一摔着了有个好歹的,没有钱医治,因此,只要我在他的视线内,就甭想出门。可即便父亲看管得很严,但我还是偷偷地去河边那片草地。
农村有句老话:骑马骑前夹袢儿,骑牛骑屁股蛋儿。小时候不懂,管他前夹袢儿还是屁股蛋儿,只要有骑的就行。骑马,没少让我吃苦头,有一回,放学后我和几个同学去小河洗澡,洗完澡就去了草甸子。那天海娃烤了十几串蛤蟆腿和水鳖虫,吃饱喝足了我们就在草甸子骑牛、骑马,足足骑了一个下午,太阳偏西了才回家。回到家感觉屁股沟子有些疼,由于害怕父亲知道我去骑马又要挨骂,就忍着不敢说。第二天早晨起来,屁股疼得不敢着炕,实在受不了了这才跟母亲说。母亲看了一眼,说屁股沟子都磨破皮了,直冒油,能不疼吗,活该!自个找的。虽然母亲一脸嗔怒,不住地数落我,但她还是找来豆油和棉花,在我的伤口上抹了些豆油、夹了块棉花片儿,我这才敢走路去上学......
时光就像一把刻刀,总是无情的在我们脸上镌刻着沧桑。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顽皮、任性的淘小子,如今已经步入了古稀之年。虽然时光苍老了容颜,但那些刻骨铭心的,忘不了、抹不掉的记忆,会永远陪伴我走完人生之路。
绿草地,陪伴我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童年时光,正是因为有她的陪伴,我的童年才富有诗意。
绿草地,是我梦起始的地方,也是我心灵的归宿;绿草地,是我热恋的故土,别离的乡愁。我爱故乡,更爱故乡那片深沉的绿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