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关中人过年“回节”时“送鹣”的诗意深情

时间:2024-04-14    来源:馨文居    作者:张同武  阅读:

  过年的时候,“拜年”是极其重要的内容,一年到头了,晚辈们去给长辈拜个年,一是看望请安,二是感恩感谢。拜年的形式很多,范围也较大,可以给亲戚拜年,给家族长辈拜年,也可以给教育提携过自己的师长拜年等。这个美好的风俗被坚持下来,是礼仪之邦的优秀传统的延展,应该永远地赓续。

  “拜年”现在可以隔空,也可以直面。所谓“直面”拜年时,一般都会带上一定的礼物,只是十里乡俗各不同,因地而异。

  不妨一起回味一下关中人拜年时带的那些独特的好吃的。

  陕西关中是一片把古老传统坚持得相对完整和本真的地方,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时的“节礼”已经有所改变,但还依稀可见古老的影子。透过这影影绰绰,仿佛还能看到原本的模样。

  在不久的以前,“拜年”的时候,那“节礼”一定还是各色各样的“花馍”,这看似“价值”不高的花馍里,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情怀。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舅,给你拜年来喽!”随着小外甥的一声欢叫,最先迎出家门的一定是热情的“妗子”(舅妈)。妗子接过外甥的提笼,发现里面一定有这几样好东西:“大馍”。大馍,也称“馄饨”,但此“馄饨”与现在煮食的“馄饨”完全是两回事。这个“大馍”(馄饨)的形状是一个较为硕大的圆形馒头,上面凸出一个心形的犄角般的一块,这个凸出的心形,应该象征着一颗“真心”“感恩心”,称之为“馄饨”可能也有真情的“灵魂”之意。晚辈给长辈送这样的花馍,寓意当是表示尊敬,表达祝福。“油角角”。油角角其实就是“面油包子”,区别于常见的包子的是,这个包子的内馅是和了油酥的面团,谓之“面油”。关中过去多粮少菜,这样的包子一是就地取材,另一层意思也是用相对珍贵的食油做成包子,真诚地对长辈表达心意。除过这大馍和油角角,另外还会有几样点心之类的礼物。穿衣吃饭量家当,家境不同,关系亲疏,这“年礼”会丰简不一,但是,再穷再疏远,大馍和油角角这两样花馍是一定要有的,这是拜年“年礼”必须的礼物。

  尽管后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已经不再“蒸年馍”了,但坚持老礼的人家,还是坚持自己准备。实在顾不上,那就到专门“蒸馍”的作坊去买一些送人,也是对传统的坚持。

  其实以上这些“怀古”的内容,还是为了破题的需要,主要想引出的是关中人的又一年俗,那就是“回节”。

  所谓“回节”,就是过年的时候,接受了“拜年”的长辈,在正月初六之后、十五之前,也带上相应的礼物,去看望给自己“拜年”的晚辈们。这个风俗说是礼尚往来有些牵强,虽然是互相走动,但鉴于是上下辈的关系,所以还不能算作完全的“酬谢”,倒可以看作是一种“回馈”与“关切”——这样说起来是不是更恰当一些?

  这个“回节”的仪式,在关中又被俗称为“送鹣”。

  什么是“鹣”?为什么“送鹣”?“送鹣”有什么来头呢?

  所谓“鹣”,是关中人制作的一种花馍,大致形状是头尖、身宽、尾扁的一种鸟的样貌。制作的时候,先把面团揉制成两头尖中间大的枣核状,之后,选择一端为头,捏出小脑袋状,再掏出一个小洞,镶嵌一颗大枣进去作为眼珠,一只眼睛的形状就显现出来。之后,再把稍宽的中间部分揉捏出流线型的身段,并用梳子等工具压出花纹。再在两侧用剪刀剪出羽翼,而尾部则相对压扁做成鸟尾状。一个流程下来,这个长宽如掌的花馍就显出了栩栩如生的“鸟”状,之后上锅蒸熟,一个“鹣”就做成了。

  关中人口中的“鹣”就是这个。

  这个被俗称为“送鹣”的“回节”习俗很久了,我从记事时候就知道,既接受过“鹣”,也参与过送“鹣”。但很长时间弄不清是什么来头,甚至不知道这个“jian”是哪个字。曾经询问过长者,也莫衷一是。查询过资料,似乎也没有专门的记叙。到底什么是“jian”,为什么要“送jian”?为探其究竟,做了点功课,从“jian”的外形、赠送的对象等方面入手,在“jian”音下找到了这个“鹣”字,看完释义并历史诗文等,窃以为基本可以确定,读音的“jian”即为“鹣”!

  鹣,鹣鹣鸟,又称比翼鸟、蛮蛮,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鸟名。《词源》对鹣的注释是:“鹣,比翼鸟。似凫,青赤色,相得乃飞。”又解:“凫,一种水鸟,像野鸭。”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常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

  关于“鹣鹣鸟”还有许多经典诗文,白居易《长恨歌》里说的“在天愿为比翼鸟”,就是指这种动物。王安石《韩持国从富并州辟》诗:“唯子余所向,嗜好比鹣鲽。”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事事相同古所难,如鹣如鲽在长安”亦莫不如此。

  有了这样的“鹣”的释义与诗意,关中人在过年“回节”时,制作出这种“鹣”馍作为礼物,就十分恰到好处地用了其中的美好寓意,并借以表达美好的祝福。

  想想极是,接受“回节”的晚辈当以女儿为主,女儿嫁为人妇之后,娘家必牵肠挂肚,唯愿女儿女婿恩恩爱爱,和睦相处,比翼双飞。这牵挂、希冀寄托在临行的殷殷嘱托里,也寄托在馈赠的食物里。嘱托不可能天天耳提面命,那就把祝福与希望物化在食物中。娘家人不在身边时,希望女儿夫妇睹物思义,把一时的嘱托长久地铭记在心里。

  如此说来,这“送鹣”是多么美好的礼俗,又是多么巧妙的祝福!

  关中实堪“馍都”之美称,不独果腹,更是把互相的敬爱与亲近,用“馍”这种形式拓展得全方位覆盖,几乎在每一个节气里都用“馍”来表达情怀——拜年的时候,女儿给娘家父母送大馍、油角角,那是敬重与感恩,娘家随即馈送“鹣”馍,那是嘱托与祝福;麦收过后,女儿用新麦再蒸了大馍、油角角送给父母,谓之“看麦罢”,表达对父母辛劳的慰藉。之后,九月九,娘家蒸了“糕”馍送给女儿,祝愿女儿女婿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高”……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记住这“送鹣”的美好节俗,并延展赓续,让美好永存。

经典杂文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