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离家二十年

时间:2025-02-03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林特特  阅读:

  我在北京接触的第一个熟人是我的大学同学丽。没有她,我考不上研究生。因为我报考的学校、专业,此前没有招过我本科院校的学生,丽考上了,为后来者,包括我,铺了路。

  我还记得2003年3月我第一次来到北京,站在学校门口给丽打电话时的情形。她让我稍等,说正在系鞋带。我说:“今天没什么事,你带我去天安门逛逛吧!”她拒绝了我,理由是:“你知道有多远吗?咱们这儿可不是市中心!”

  丽的话让我吃惊,我无法接受自己心里、梦里的学校居然不是北京中心、宇宙中心,但很快我的伤痕被抚平—丽请我吃了顿火锅,店名“小肥羊”。我在安徽很少吃牛羊肉,从那一天起到现在,我的食谱几乎全变了,牛羊肉变成家中的主要肉食;那天蘸的麻酱,成了如今我吃火锅的“标配”,而第一眼看到它时,我只觉得—“这是什么玩意儿!”

  吃完火锅,聊了聊复试的注意事项,告别丽,我回到离学校不远的旅社—半地下,窗户有一半看得到天。

  我们这一层楼的住户都是来参加复试的,大家很快熟悉,彼此相怜,又彼此防备,因为谁也不清楚对面的人会不会是复试时的对手—我们是差额录取,或者会不会是日后的同学,甚至室友、男女朋友。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他们中有一部分真的和我做了同学,也是我在北京认识的第一拨人。许多年后叙旧,我们仍会拿半地下室的相逢、相对着发奋与发愁开玩笑,感慨彼此“相识于微时”。

  复试结束,我们纷纷打道回府,又过了几个月,我正式入学,第二次踏进北京。

  一个人对一个城市的适应,从社交开始。很快我就有了自己的圈子。

  圈一,同学。以半地下室结交的那些人为基础,不断向外延展,比如师兄师姐,过了一年,又有了师弟师妹。

  圈二,老乡。我不记得是以什么方式开始的,但确实很快就和安徽老乡接上了头,乡音听来亲切,足以解乡愁。想吃家乡菜了,振臂一呼,立马成局。

  圈三,网友。我入学时,正值BBS(网络论坛)昌盛之际。学校论坛上,我们互为作者与读者。帖子的内容五花八门,从学校澡堂几点停水,到国际形势怎么看;从写了一首新诗有没有知音,到娱乐明星之我见。半熟悉半陌生的社交,在内网的保护下,坦然、安心、愉悦。

  我在学校BBS开始了最初的写作,收获了至今仍保持来往的朋友。论坛上你选择在什么板块长时间驻留,实际上说明了你的兴趣所在,那些和你频繁、友好互动的人,与你拥有共同爱好,线下相见,成友率也会奇高。

  从本校BBS逐渐拓展到他校的,再拓展到非学校的,人的意识如浪,我被浪推着走,总在各论坛的文学板块停留。借此,我认识了许多文学爱好者、从业者,他们中有最初给我职业机会的人,有至今仍和我是同行的“职场发小”。

  圈四,故交。故交分两种。一种是世交。我刚来北京时,奶奶特地给一对迁至北京的前同事夫妇打电话,拜托他们照顾我。我专程带着礼物登门拜访,对方以家宴招待我,陪我逛他们家附近的日坛公园,问我论文写什么题目,虽然之后并无过多来往,但我知道,一旦有什么事,我是可以找他们帮忙的,心里就踏实很多。

  另一种是过去的同学、朋友,大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北京,这个人群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壮大。

  如果说故人是一粒一粒珍珠攒起来变成一条珠链的,新朋友就是一条现成的穿好的串儿。你总是会因为某件事,无论是升学、培训,还是就业、再就业,搬家、再搬家,或者装修、买房、旅游、孩子上学、参加业内活动,从而一次性认识许多人。而后经时间淘洗,剩下几个合得来、打不散且笑点和哭点一致的朋友,成为你人际圈稳定的一部分。

  我有几百位前同事,几十位一对一合作过的工作对象;有许多邻居;有娃后,因娃认识了许多家长;我所读的专业可以说窄,也可以说精准,于是,只要是专业相关的场合,总能遇到同学、校友……当你有了稳定的社交圈,就会不断“破圈”,比如,我因为发小卫认识了一拨儿她电视圈的同行;因为初中同学李,认识了一拨儿她从事金融业的朋友。

  我去看病,最常看的科室不过那么几种,我和看了10年的医生们有了交情,还不断为同病相怜的熟人介绍他们;我打过一场官司,熟悉了司法系统,朋友们有类似的问题,我知道找哪个部门和哪些人咨询;我做出版多年,又以写作为生,熟人凡是遇到相关问题都会来问我,他们的熟人也随之而来。知识、技能变成社交货币,每个人变成每个人专家顾问团的一员。

  我常去一家茶馆写点什么,或跟人见个面,我和老板从点头之交到互加微信、互相“点赞”。与此类似的,还有几家饭店的老板、老板娘。至于我家小区门口酒店的大堂经理为啥和我那么熟,因为亲朋来北京,我总会在她那儿订房。

  我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这个城市最麻利的钟点工、月嫂、育儿嫂,审美最在线的理发师、化妆师,给孩子办生日派对的“网红店”的对接人,以及夏天露营、冬天泡温泉的联系人……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今天,我坐在家里写稿,对面小区住着我的一个研究生同学;再过一条街,住着我的一个初中邻班同学;一个前同事与我住同一个小区;我的孩子在离家半径500米内上的幼儿园、小学,他的小伙伴、小伙伴的父母以及他的老师,和我抬头不见低头见;我最好的两个同性朋友,一个离我5公里,另一个与我隔着8站地铁;过一条马路就是我合作过的公司,一对一的工作对象在工作结束后,还时常和我约饭……

  不是我专门选择了熟人聚集的地方安家,而是我在一个地方久了,到处都是熟人—你愿意交朋友,在哪儿都会很快有朋友,住哪儿都会有归属感,去哪儿都会有回忆,而且未来的快乐回忆正在发生。

  走在北京街头,我经常想起,和丽第一次吃火锅时的场景。彼时的我初到北京,发现人生地不熟,要求学、求生,还要白手起家,重建一个以我为中心的世界,我茫然无措。我动情地对丽说:“我在北京只认识你。”

  丽大手一挥:“再加一份麻酱!”我急忙把我的那份推给她:“别要了,我不吃,给你。”丽再大手一挥:“不,你会习惯麻酱味儿的,就像你会认识很多人,有自己的圈子,在这里扎根。”

  是啊,离家二十年,异乡成为第二故乡。密密层层的人际网,亲疏不一的关系,一架架分得清功能和距离的朋友[注],是适应的关键,也是从零到一到无限的根本。

  注:作家三毛在《朋友》一文中写道:“朋友还是必须分类的—例如图书,一架一架混不得。”

离家二十年

经典杂文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